如果说陈振华的时间分配,那么则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炮兵的训练之上。对于八路军独立旅、乃至与 386 旅的未来战斗而言,炮兵的发展正逐渐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陈振华深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武器的威力固然重要,但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武器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尤其是那些 92 式步兵炮和 41 式山炮,它们的火力在攻打坚固的城市时,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陈振华怀着期待与审视的心情,来到了 92 式步兵炮的其中一个训练点。两百多人的队伍严阵以待,精神抖擞,展现出军人的坚毅与果敢。
一眼望去,一排威风凛凛的 92 式步兵炮整齐地排列着,犹如一列列等待冲锋的勇士。仔细一数,竟有6门之多,那黝黑的炮身、锃亮的部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场面煞是壮观。
然而,陈振华深知一个道理,武器再精良,如果没有懂得如何操作的人,没有充足的弹药供应,也不过是一堆冰冷的钢铁而已。
要想让这些威力巨大的 92 式步兵炮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威力,不仅需要充足的炮弹储备,更需要一批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合格炮兵。
此刻,训练场上热火朝天,赵长城和李有才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这个 92 式步兵炮炮连的官兵训练中。
得益于陈振华前期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李有才、赵长城等人早已将 92 式步兵炮的操作全流程进行了详尽且细致的梳理,并将其转化为一套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站在远处的李有才,目光如炬,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士兵们的操练动作。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严谨和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
只见他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心中默默评估着士兵们的训练成果。而赵长城则身先士卒,亲自参与到训练当中。
他与士兵们一同操作 92 式步兵炮,用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着标准和规范。他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仿佛与这门火炮融为一体。
若是陈大旅长亲临此地,定然会对这些炮兵的操作动作感到大为惊讶。因为他们所采用的操作方法,在借鉴黄埔军校对于炮兵训练的基础上,还经过了精心的改进和创新。
其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实践,从而使整套流程更加流畅自如、切实有效。
在广大炮兵的努力下,整个操作过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但这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复杂的,当属二炮手的瞄准以及一炮手的精准定位。
对于一炮手来说,他需要在战斗开始前,迅速而准确地确定炮位。这不仅要求他对战场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还需要他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和测量技巧。
他要考虑地形的起伏、风向风速的影响、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等诸多因素。在确定好炮位后,一炮手还要迅速调整火炮的俯仰角和方向角,确保火炮能够准确地指向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一炮手会首先使用瞄准镜观察目标,通过调整瞄准镜的刻度和旋钮,获取目标的准确距离和方位信息。
然后,他会根据这些信息,结合火炮的性能参数,计算出火炮需要调整的角度和方向。这一过程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精确的计算能力,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炮弹偏离目标。
二炮手的职责则是进行瞄准。他需要通过望远镜密切观察目标的动态,与一炮手密切配合,不断修正瞄准点。
在瞄准过程中,二炮手要根据目标的移动速度、方向以及炮弹的飞行时间等因素,提前预判目标的位置,确保炮弹能够准确命中。
为了达到这一高要求,一炮手和二炮手不仅要跟其他炮兵一起参加日常的体能、战术和协同训练,而且在他人休息时,还要进行更多关于瞄准以及火炮刻度调节的专项训练。
在训练场上,常常能看到他们独自刻苦练习的身影。一炮手不断地模拟测量目标距离、调整火炮角度,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炮手则长时间盯着望远镜,练习跟踪移动目标,锻炼自己的反应速度和预判能力。
他们在训练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忍受着枯燥和疲惫,只为了在战场上能够一击必中,为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默默付出、刻苦训练的炮兵战士,才让 92 式步兵炮在未来的战斗中有了充分发挥威力的可能。
他们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钢铁般的战斗力,为保卫祖国、抗击敌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对于将士们在演练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操练,以及为提升身体素质而付出的努力,陈振华始终抱以坚定的支持和积极的态度。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无情,更明白“平时多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内涵。
陈振华望着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支炮兵队伍必将成为战场上的一支劲旅,为最终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照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他们必将在战火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未来的战斗或许会更加残酷,但陈振华坚信,凭借着这些英勇无畏、训练有素的战士,胜利的曙光必将照耀在这片热血的土地上。
随着战争的持续蔓延,规模不断扩大,独立旅也在逐步发展壮大,炮团的规模也需要继续扩大。陈振华心里清楚,后续参与的战斗必将更加艰巨、更加激烈,面对的局势也会愈发复杂和凶险。
正因为如此,陈振华不辞辛劳,频繁且不定期地来到炮兵团。他以严谨的态度仔细查看训练情况,认真督促将士们不断进步。
他的身影在训练场上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成为了将士们心中坚实的依靠和前进的动力。
当下,炮兵团在装备方面有了新的进展,41 式山炮和 92 式步兵炮已经陆续装备了 3 个连,每个连均配备了 6 门 92 式步兵炮或者6门41式山炮。
简单计算一下,现在已经完成装备的 92 式步兵炮营,装备了 18 门92式步兵炮,同时还剩余 6 门92式步兵炮作为储备用,暂未投入使用,因为专业炮兵的缺乏。
现实的情况是,炮兵的数量暂时无法满足需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经过深思熟虑,陈振华决定先集中精力打造 3 个连的 92 式步兵炮连。
毕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兵员的质量,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在人员调配方面,李有才和赵长城等人经过一番深入的商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们果断地将赵长城从迫击炮营直接调整到 92 式步兵炮营,这一决策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基于对部队整体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对每个人能力特点的精准判断。
迫击炮营的管理工作,则全部交给了王承柱和另外一名经验丰富的炮兵专业人员武庭。他们将共同肩负起迫击炮营的训练、指挥等重要职责,确保迫击炮营在新的领导下能够继续保持战斗力,并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进一步加强迫击炮营的领导力量,陈大旅长还精心安排,增设了一个迫击炮营副营长,由武庭担任副营长,王承柱担任营长。
这样的部署,目的就是为了将迫击炮营尽快打造成具备团一级规模和实力的战斗单位。
就训练难度和重要性而言,92 式步兵炮和 41 式山炮的炮兵训练相比迫击炮要更加复杂和关键。
这不仅需要炮兵们具备更加精湛的技术,还需要他们对战场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而迫击炮的训练则相对较为迅速,这得益于目前已经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迫击炮炮兵。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技能,能够快速地培养出更多的新迫击炮炮兵,使迫击炮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壮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才做出了将赵长城从迫击炮营调到 92 式步兵炮炮营的决定。
赵长城和李有才一起肩负起了训练 92 式步兵炮营广大官兵的重任,他深知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也下定决心要带出一支精锐之师。
而此时的迫击炮炮营,配置并非之前的三个连,而是扩展到了四个连,未来随着迫击炮数量的增长,还将扩充增加更多的迫击炮炮连。
这样的调整和扩充,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陈大旅长和小陈旅长提出的火炮下沉战略规划和作战需求。
那就是要让迫击炮能够进入到每个连级单位,包括 386 旅和独立旅,以提升整体两个旅的火力支援和战斗实力提升。
在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调整,都凝聚着将领们的智慧和将士们的努力,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为了最终的胜利,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