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专业打劫的拓跋焘比,义军毕竟不专业,特别是玩谋略,更不在一个水平。拓跋焘先出兵大荔,捡软柿子捏。大荔城矮兵弱,义军又不会守,三两下就被揍散伙了。拓跋焘再乘胜去攻长安,等赶到长安,碰上个空城计,义军早撤了。
盖吴还算懂点兵法,知道避其锋芒。惹不起拓跋焘,就赶紧腾房子。没等拓跋焘赶到长安,就退回杏城去了。
拓跋焘收起牛刀,不追了。让杏城旁边的陆俟去剿匪。陆俟从小就聪慧,善用谋略,很快攻破了杏城,可惜只抓住了盖吴的两个叔叔和家眷,盖吴溜的没影了。不抓住盖吴,不但不好交差,而且义军还会死灰复燃。可想抓盖吴也没那么容易,盖吴是当地的泥鳅,又是孤身藏匿,除了亲信,别人还真不好找。
于是陆俟想出一招,找来盖吴的两个叔叔,直接交易:“现在放你们出去,提着盖吴脑袋回来,全家免罪!” 这招“兔子找兔子”,虽然有竹篮打水的风险,但绝对是个高招。
人是放出去了,可将士们心里不踏实,这俩人要不回来,到手的大功就没了,都指着这点功劳补贴家用呢!转眼到了约定时间,人影都看不见,手下将士慌了,唯独陆俟稳坐钓鱼台:“都别急,肯定还没找到盖吴,不然也不会耽误,再耐心等两天。” 几天后,俩人果然回来了,手里还拎个人头。
陆俟这边轻松收场,但拓跋焘那边却遇到了麻烦。本来进长安后打算去庙里烧根香,毕竟拓跋焘也在推广佛教。可派去打前站的人却从庙里翻出一堆刀枪,这是什么套路,盖吴前脚才离开长安,后脚庙里就搜出这么多兵器,这佛门净地,藏兵器给谁用?
拓跋焘这暴脾气,加上崔浩在旁边助攻。于是拓跋焘下令屠寺,和尚全部杀掉,财产全部查抄。可查抄财产时又有新惊喜,发现一堆珠宝细软,都是州郡牧守寄存在庙里的。原来这寺庙还是贪官的窝点,这下拓跋焘更来气,这什么和尚,贪官反贼两头勾结,简直就是朝廷的大患。于是心一横,照这模式把长安寺庙全部端掉。可惜姚兴一手打造的佛家圣地,被拓跋焘一把火烧个精光。
毁完长安寺院后,拓跋焘意犹未尽。公元446年,拓跋焘诏令全国灭佛,具体标准参照长安模式,同时附加一句,谁敢窝藏和尚,满门抄斩。
太子拓跋晃是个佛粉,对佛经的感悟比拓跋焘深,此时正在监国,接到诏令后顿时就慌了,赶紧去劝阻,可惜没拦住,只拖了两天。趁这功夫,藏了不少经卷,也逃了不少和尚。等到诏书发下去,捕杀的都是些混饭吃的小沙弥,根本不懂佛法,冤死了。
这次灭佛,拓跋焘捞的最多,原本羞涩的国库差点就装满了。可损失最多的却是那帮官老爷,好不容易搜刮点横财,转眼就化成了泡影。真是身外之物,说没就没了。大家也不敢嫉恨拓跋焘,这仇都记给了崔浩。
群臣痛恨崔浩,拓跋焘却更加喜欢崔浩。灭佛之后,拓跋焘移情别恋,开始迷恋上道教了。崔浩玩的是道家,趁机给拓跋焘补脑。其实以前就给拓跋焘推销过道教。可崔浩的道家思想加了玄学佐料,听着太玄乎,不适合愚民,所以拓跋焘一直没重视。等到灭佛之后,再听崔浩忽悠,越听越喜欢,爱屋及乌,崔浩也更受宠。
不久,就把编撰《北魏国史》的重任交给崔浩,随后又嘱咐一句:“这部国史是给后世子孙看的,照直了写,不用避讳。” 就这句,要了崔浩的命。
按说崔浩擅长玄学,应该对《易经》研究挺深,可真到用的时候,咋就忘的一干二净。坤卦中六五是“黄裳,元吉。”之后的上六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崔浩熬到了坤卦的“六五”,却躲不过后边的“上六”,就凭这点,直接减分,没法跟张良比。
崔浩丢分又丢命的原因是信了拓跋焘的话,以为领导的官话是真话,于是,毫不避讳的写完了“北魏国史”。
大功告成,崔浩很得意,被他得罪的那些官老爷更得意:这回,整不死你!话虽这么说,可没人出手。这帮人也都是老狐狸,知道火候不够,于是就主动加把火,重金贿赂崔浩身边的两个助理。
俩人得了好处,就去找崔浩谄媚:“编修国史是大功,你也该留个名声,不然后人只知道国史,谁会记得你?你看霍去病,就因为在阴山的石头上刻了几句,这名声传了多远。再看后世的班超,功劳比霍去病还大,就因为没刻碑留念,现在谁还记得他。”
洗脑的最高境界,就是用真话洗脑。听着没毛病,可它能让你忘了你是谁!几句话下来,崔浩就忘了自己是谁,挽起袖子就开干。还专门在天坛旁边圈块地,搞了个碑林,跟免费公园一样,先刻上《北魏国史》,再捎带刻上自己注解的《五经注》。石碑千年不损,这名声传的够远吧,崔浩得意的不得了。
得意的崔浩咋就忘记了,天底下的事都暗藏了限制条件,这“千年不损”也隐藏着一个条件,那就是石碑不被打碎。如果打碎了,一天都传不出去。恰恰就有一群人正努力想让“如果”变成现实。
趁崔浩正忙着“哈哈”的时候,一群咬牙切齿的死对头悄悄去找拓跋焘,都不用夸张,照直了说:“崔浩拿皇家的丑事为自己扬名,不但毫不避讳,还刻在石碑上。” “人常说家丑不可外扬,崔浩却故意扬,赶快阻止吧,不然地球人都知道啦!”
所谓的丑事都是些皇家秘史,比如拓跋珪杀了姨丈抢姨妈,拓跋珪被儿子暗杀等等。当初这些都不算啥大事,因为拓跋家族早先是草原民族,不尊儒学,没那么多忌讳。可现在不同了,北魏拿儒学教化百姓,更应该顾及这些,所以这事很严重。
更严重的是满朝大臣都投诉崔浩,就冲这人品,也得治他。崔浩下了大狱,但稀里糊涂,以为自己多贪污了几块石碑。
拓跋焘亲自审问:“知罪吗?”
崔浩:“我贪污,我知罪!”
拓跋焘:“这点事用我亲自审吗?再想想!”
崔浩:“???”
拓跋焘没辙,挑明了说:“大臣们投诉你辱没先皇,泄露皇家秘密,有没有这事?”
这回,崔浩明白了,但不敢开口,得想好了再说。
崔浩半天不开口,拓跋焘先开口了:“默认了,拉出去砍了。” 这下崔浩急了:“皇上让我照直了写,没一句虚言啊!” 崔浩一着急,往拓跋焘身上推。拓跋焘的暴脾气彻底爆发了:“我还说是留给子孙看的,你就写这些给子孙看,这是想毁掉子孙吗?看来大臣们没诬告,你够狠,灭族,灭九族!”(台词纯属虚构,但灭九族是真事。)
可怜崔浩,玩了一辈子政治,却没搞懂,领导的话是真是假,得看背后隐藏的限制条件,那就是“政治需要”。可惜,这回崔浩没机会纠错,直接出局了,临走还捎带上了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