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奏!”
得到李隆基的准许后哥舒翰出列上奏道:“微臣自从兼任兵部尚书以来,各项事务繁多。
而且微臣还兼任陇佑节度使,虽然河东方面暂时无战事,但管辖范围着实不小。
各种大小事务着也是繁杂,再加上微臣年龄大了,实在无暇多顾。
臣恳请圣上,看在微臣年事已高精力不足的份上,让微臣卸去陇佑节度使的位置。
这样既可以让微臣抽出精力,专职于兵部的事情,又能够提拔年轻有为的将领,让他们得到足够的锻炼,也能为我大唐的军队补充新鲜血液。”
李隆基听后微微颔首,“哥舒将军所言有理,朕亦知将军劳苦功高,且年事渐长。
只是这陇佑之地现在虽然无战事,可是也战略意义非凡,不知将军可有合适之人举荐以代其职?”
哥舒翰早就收到了李隆基的示有准备,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臣以为李光弼可担此任。
李光弼此人勇猛善战,且颇通谋略,而且年富力强,又自幼从军,对军中的一切事物十分熟悉
如今在朔方等地治理军政颇有成效,而且又任职过多地的副节度使,若将其调任陇佑,必能不负圣恩。”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议论之声,李光弼可以说成名于李雄之前,要不是李雄的横空出世,说不定对方早就有机会执掌一地。
曾经的大唐军中第一人王忠嗣就对其称赞过,声称将来一定能坐到自己的位置。
这些年也一直活跃在大唐西部各军中,只是对方似乎一直差了点运气,没有能够真正的执掌一地。
这一次受到哥舒翰的推荐,其实也挺让人意外,毕竟李光弼现在可不是哥舒翰的手下。
不过众人一想到,哥舒翰曾经也是王忠嗣手下的得力大将,哥舒翰和李光弼虽然没有私下交往过,可是肯定也听过王忠嗣提过对方。
只是任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真正要重用李光弼的,却是现在高居在龙椅之上的李隆基。
自从李隆基将王忠嗣赐死以后便十分的后悔,所以对他以前提看好的军中众人,也就开始上心。
经过一番调查和了解后,发现李光弼确实是一个人才,所以才会有了之前和李雄的对话。
听到哥舒翰,按照自己的意思,推荐,李光弼后。
李隆基假装沉思片刻,给朝中的其他众人反映的时间,毕竟这可是自己看好的人,怎么可能会出错?
只有知道其中情况的几人,默默的看着李隆基的表演,但是也并未戳破对方。
看到朝中的众人并没有出言反对,只是在私下议论后,便开口道:“既然哥舒将军如此举荐,朕就下旨命李光弼前往陇佑接任节度使一职。
不过,朕希望将军能在交接之时多多提点于他,虽然李光弼在多地任过职,但是却从未真正的主政一地,还需要你这位老将,多提点提点。”
哥舒翰立马领旨谢恩,毕竟总算完成了李隆基的交代。
而此时的众人皆未料到,这一任命,让大唐的这一位名将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日后更是挽救大唐于水火之中。
虽然这一位的结局依然不是那么的光彩,被后世称为李武穆,而其所着的兵书,依然流芳百世,被称为武穆遗书。
李光弼接到圣旨后,即刻启程前往长安进行谢恩,随后才陇佑赴任。
在长安的时候,哥舒翰依旨对他悉心提点,而李光弼也十分感激哥舒翰的推荐之情。
对于交代的事情都牢记于心,之后交接的事顺得以利完成。
在李光弼上任陇右节度使后,大力整顿军备。
虽然他刚刚接任陇佑节度使,他深知河东战略意义重大,不容有失,毕竟吐蕃人一直都是在蠢蠢欲动,从未放弃从雪域高原上下来进攻大唐。
为了尽快的掌握陇右各地的情况,他深入各地的军营,选拔贤能之士,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李光弼的作为,也很快赢得了陇佑各军的广泛支持,毕竟李光弼也是出身将门之后,自身能力也是不差。
在了解各地情况的同时,他改进战术训练方法,使士兵作战能力大增,同时也提拔了一些有能力之人。(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一次大朝会,李隆基可以说是下定了决心,要将各地的节度使进行一番调整。
而且是要彻底解决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杨国忠宰相兼任节度使的问题。
本来李林甫倒台以后,这一问题就要一起解决的,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便一直拖到了现在。
再加上李林甫没死之前,杨国忠在剑南节度使的位置上,就曾经发生过,杀良冒功的问题。
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压制了下去,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李隆基就会忘记此事。
再加上剑南也是肩负着防备吐蕃和南诏重任,杨国忠现在担任着宰相,更是没有时间去管理剑南的事务。
那还不如趁现在这个机会,一并将其解决,省得日后再出现麻烦和变故。
“杨爱卿,现在你既然已经身居宰相,而且事情也众多,我看剑南节度使的位置,你也一并卸下吧!”
听到李隆基不含一丝感情的话语,杨国忠心中大惊,没想到李隆基居然会让自己卸任剑南节度使。
李隆基的话一出,可以说是打了杨国忠一个措手不及,要知道之前单独召见自己时,可没有提过让自己卸任的事情。
于是赶忙出列跪伏在地为自己辩解道:“陛下,臣虽兼任剑南节度使,但剑南之事绝不敢懈怠,况且臣对当地军情民情甚是了解,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李隆基冷哼一声,“朕意已决,你身兼数职,难免有所疏漏,昔日杀良冒功之事朕尚未追究,莫要再辩。”
杨国忠额头冷汗直冒,本以为之前犯下的错,李隆基已经不再追究,没想到李隆基却是记在心中。
于是杨国忠眼珠一转,“陛下,臣确有不妥之处,但求陛下许臣举荐一人接替此职,也好让臣安心辅佐陛下处理朝中的事情。”
“哦!不知杨爱卿推荐何人,接任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