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甲乙和押解官丙丁相互看了一眼,问道“中丞不是说太上皇要来了,我们没有敢贸然离开也是怕,这路上撞到太上皇不好呀,所以没有敢走,我们是这么合集呀,要不等到晚上,夜黑人静的时候,我们在悄悄离开。”
王令立刻否定了“不行,你们必须马上离开,如果等待天黑的!太上皇的心思别人不敢揣测,他又是灵活多变的人,所以肯定不能够让太上皇在洛阳见到你等,否则不管穿帮不穿帮,皇帝陛下都饶不了我等。”
行吧,既然这样,那就别磨蹭了,可是到底王中丞没有跟他们说要如何行事呀?
这四位心里想,王中丞既然开始没有说,看来是不想再说了,如何行事要我们自己拿主意了。
不过好歹告诉我们了,皇帝陛下已经跟荣国公合作,许诺要放弃杜诗,如此说来我们要自己打自己脸了。
当官的一声令下,手底下的人自然是要紧跟着了,告别的时候,甲乙丙丁还在恳请王令一定要派懂得前因后果的人过来帮助他们呀!
王令面上点头可心里头还是没有底,他真不知道他能不能运作成这事儿。
这去凤翔路途也是不近的,银子肯定是少不了的,王令从来不缺钱,因此上也很大方拿出了银票,交代四人道“路上不要委屈兄弟们,把差事办好了,我等不但没罪,说不好还立下大功呢!”
孔方兄力量还是巨大的,拿到银票后这几位的眉目立刻舒展了,反正就是出公差呗,上次去凤翔的手续他们还有,继续在用就是了。
因为要避开太上皇,他们故意绕路离开了,不管怎么说这一路是打发了走了,就是穿帮也不是这一路穿帮了,看着这一群人远去背影,王令还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的。
可他这口气还没有出完,就转念一想不好呀!
事情是在驿站发生的,那个地方人来人往的,更容易走漏消息呀!这个窟窿如何堵住呢?真真是让人上头啊!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皇帝带着司马小丹一起骑马,孩子悠然自得一会把头转向这边看看,一会儿把头转向那一边看看。
可皇帝陛下的一颗心乱的很,既伤心于自己广招嫌弃的特性,又伤心于自己不够狠心没有主见,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孩子无忧无虑跟自己的伤心形成了鲜明对比,皇帝不觉叹了一口气,对着司马小丹吐槽道“小丹呀,朕好羡慕你呀!”
司马小丹不解的问道“皇帝舅舅,你羡慕我什么呢?是羡慕我功夫好吗?不用羡慕的,你想要功夫好,我可以教你的。”
他如此说,肖锋反而苦笑起来,“功夫好是需要天赋的,朕的弟弟功夫就比朕好,朕没有这个天赋,教也没有用的。”
司马小丹听见这话更来了兴趣“皇帝舅舅你是在说点点和墨墨的爹爹吗?他功夫好,让他保护你就好,这样你可以不用练功了呀!
练功是很辛苦了,有些人就不适合练功的。我们这种适合练功的人保护你们就好的。”
司马小丹这信口开河的话,反而让肖锋来了精神“是呀!朕是皇帝,有些事情是不用学不用做的呀。
找合适的人帮助朕就好,朕也真是糊涂了。怎么就是出了错就都是朕的错呢?如果什么错都是罪在朕躬,那么还要这些大臣干什么呢?”
想到这一条,肖锋突然觉的自己什么都答应司马丹有点太傻气了,就是因为朕好说话,才被各种嫌弃的吧,朕如果不这么好说话了,是不是他们就不敢如此了呢?
司马小丹等了好久,皇帝舅舅也没有说话,因此也不解的问道“舅舅你怎么不说话了呢?是觉的我说错了吗?”
皇帝回神道“没有没有,你没有说错,你说的很对,是朕觉的你说的对,然后想起来心事可。”
司马小丹听到皇帝说心事,也瞬间伤感起来“舅舅我也有心事。”
肖锋听孩子这么说,也来了兴趣问道“小丹还是小孩子,应该无忧无虑的呀,这么小小年纪,怎么有了心事呢?”
司马小丹见皇帝这么问,竟然哭了起来“舅舅,爹爹又瘦了,不光瘦了又病了,他要是死了怎么办呀!我不想让他死!”
肖锋真的没有想到司马小丹还有这方面的担心,顿时就觉的他们两个人是同病相怜了。
连忙安慰道“小丹不哭,不哭,我们一起照顾爹爹好不好呀!我一起努力争取爹爹早日康复。”
司马小丹连忙点头道“行,好的,一言为定,可是舅舅,爹爹总跟娘亲在一起的,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我也想这么陪着爹爹的,可娘亲确说我大了,要独立生活了,不然我也跟他们在一起。”
肖锋听了这话,更是想起来云儿一脸不善的赶他的情景了,生气的说“你娘亲真是过分,就在这么霸占着你爹爹,不让别人染指,真是讨厌死了。”
司马小丹见皇帝舅舅这么说,也跟着发泄说“舅舅说的对,她真是讨厌死了,讨厌死了,她又不是我亲娘,也不爱我,怎么就这么过分呢!”
肖锋听了这话,更笑了,“你知道她不是你亲娘?那为什么前段日子还离家出走呢?”
司马小丹硬气的说“我自然是知道她不是我亲娘了,我很久之前就知道了,我也不在乎,反正我也没有很喜欢她。
我离家出走又不是去找他,我是去找我爹爹,我爹爹说我就是他亲儿子,谁在说不是,我就揍丫的!我爹爹爱我他肯定不会骗我的。”
肖锋心里说,傻小子,他就是在骗你,不过你说的对,他是爱你的。
想到这一点肖锋都有些羡慕司马小丹了,至少子珪真的很爱这个孩子,朕怎么就没有这份荣幸呢?
就在他们两个人胡扯中洛阳城就到了眼前了,这进城到底不比在野外了,肖锋思忖着朕还是带着孩子上车吧,这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再出点事儿,就不上算了。
因此招呼小丹道“小丹呀,我们要进洛阳城了,咱们去告诉你爹爹好不好呀!”
司马小丹别看小,他能够清楚感知到人们对他喜欢或者讨厌,因此跟肖锋还是很亲近的,现在皇帝这么问,他也乖巧的答应了。
皇帝带着孩子要回车,云儿还是拒之门外了,说“皇兄呀,你就不能发发慈悲,让我相公喘息一下,小丹有属于他的车,你们去那一辆车吧。”
可把皇帝给气的要疯,可这时节路人已经多了起来,真要是惹出了麻烦更不好收拾了,皇帝无法,只能带着小丹来到我们小报编写员李尚真了。
各位看官无论如何也是想不到李义正在做什么?
人家正在用小刀削树皮给司马丹做拐棍呢!
这真真是会献殷勤呀!不过司马丹脚是他给扭伤的,现在由他来作拐棍也是应该的的吧!
让李大主编没有想到的是,皇帝陛下居然上了他的车。
他这么低贱的人何其有幸能够陪王伴驾呀!
肖锋看到李大主编的作为也是来了兴趣,受过李义的参拜后,心里头的气闷散去了很多,施施然的坐好,问道“你是小公爷朋友?是你发现荣国公扭伤脚的!”
其实肖锋心很清楚,肯定是这人扭伤司马丹的脚的,不过此人倒是有心有胆,司马丹敢要求,他也真敢做。
李义自然恭谨的回答道“回皇帝万岁爷,确实是小的发现了。”
肖锋这一点还是挺像他爹的,他也喜欢陌生人对他的诚惶诚恐,这让他心里舒服,毕竟人们对他尊敬,能够凸显出他尊贵的地位。
肖锋故作严肃的点了点头,同时做出想要拿拐棍的动作。
李义自然很有眼力见的把这半成品递到道了皇帝的手里。肖锋拿在手里仔细的把玩着!
用树枝做出来的人工拐棍,常被雅称为“杖”或“手杖”。
看着这物件皇帝陛下首先想到的是那一句“杖藜徐步转斜阳”,现在也是太阳偏西要日落的时刻了。
可一想也不对,这仗黎说的是用黎木做的拐杖,这木明显不是黎木呀!
其实在大顺朝,制作拐棍的树枝,多选自山林间生长多年、质地坚韧、形态适宜的林木。
匠人精心挑选后,经过一番巧妙工艺,方能制成美观合用的手杖。
其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先剥去树皮,使其光洁;再削平突枝,令其顺手;继而打磨圆润,以防伤手。如此这般,一根质朴而实用的手杖便应运而生。
皇帝手里的这一个呢,明显没有上述的精细做工,树皮是剥去了的,突枝还没有削平,根本就说不上顺手吧!
皇帝陛下倒是也没有嫌弃,这毕竟是在赶路途中,小丹的这个朋友能够有此心思,并付诸了行动,也是很难得的。
皇帝陛下一边摩挲着这拐棍,一边说道“古人对拐棍的描述,多含深意与思考。有人言其“形如虬龙,势若飞虹”,赞其形态之美;也有人写其“坚如磐石,韧似蒲苇”,颂其质地之优。更有文人墨客,以杖为伴,游历山水,抒发胸臆,留下诸多佳话。你做这拐棍的时候可有想到这些!”
李义真真没有想到他见到皇帝了,皇帝陛下也要跟他说话了,可他们谈论的话题不是别的而是手仗,这是考验我有没有读过书吗?
唉!一个普通百姓,能够跟皇帝搭上话,这已是想都不敢想的荣宠呀,现在居然让我给遇到了,说拐棍就说拐棍吧,有的说就不错了,还想要啥呢!
李义赶紧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唉!想到啥是啥吧,先把话说出去,可不能让陛下觉的我是肚子里头没有墨水的草包。
“这手杖呀,是诗歌里头的常客,古时诸多诗篇,皆有手杖的踪迹。”
嗯!这个回答还不错,算会回话的,肖锋笑问道“朕问的是你做它时候的想法,你倒是敬乖扯到诗歌里头去,既然如此,那你就说说都有啥什么关于手杖的诗歌吧,也可以让小公爷长长见识。”
司马小丹最最不喜欢读书了,听道皇帝说可以让他长见识,就直接摇头道“皇帝舅舅呀,我不想长这方面的见识,我爹爹都说了人做自己擅长事情才能又快又好呢,我擅长的是练武功,不是这些。我不要听我不要听。”
李义连忙哄道,“小公爷这是陛下在考问我,看我会不会,懂不懂,放心吧,你没有危险了!”
他这么说,司马小丹也来了兴趣,俗话说的好,七岁八岁惹狗嫌,司马小丹现在就是这时候。
一听说自己不用学习,却可以看别人会不会出洋相,因此也来了兴趣,秒变画风道“那你就快点说呀,快点说!说不出来可丢脸了!说不出来可丢脸了!!”
李义突然觉的这被惯坏了的娃也是烦人的紧,皇帝陛下看到他的脸色以为他是不懂装懂呀,也跟着起哄道“快说快说,说好了有赏,说不好可以要被罚的呀!”
司马小丹也跟着起哄,“舅舅舅舅,他不会,您罚他吧!”
李义一看心里说,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呀,我也是十载寒窗出来的,科举考不中,诗词啥的总知道一些吧!
忙回答道“譬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一诗中,曾记述与友人执杖登山之景:“暮执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又于《田园乐》七首中,描绘渔家老人顶风策杖晚归之画面:“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皇帝点了点头道“不错,朕也喜欢王摩羯,你对王诗还是很熟悉的。”
李义见皇帝这么说,更来劲了“朱松《游妙峰庵》有云:“只许幽人来别岭,卧听岩磴响枯筇。
还有放翁《闲中书适》亦言:老腰那可折,步步赖枯筇。说的都是手杖呀!”
皇帝见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举出这么多例子,也是高兴的,心里说“这货是普通百姓,朕如果提携了,他也是可以成为朕的心腹的。”
有了这心思,更继续问道“这诗上边的句子说了不少,四书上关于拐棍的典故可能记诵。”
皇帝如此兴趣不减,李义也觉察到这可能是时来运转的好机会,因此更从容不迫了,“据《礼记》记载,对服务朝廷的官吏,“七十而致士,若不得谢,必赐之几杖”;
对于普通百姓呢,“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此“杖”,实乃尊老之代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