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尚书省的诸多日常政务,最近科举刚刚完毕,尚书省要安排很多举子的事宜。
而且,举子科举完毕,马上又要开始一年一次的官员考核,实在没空。”
李世民点点头,尚书省确实是三省里最忙的,房玄龄还兼任这么多事情,忙不过来正常。
杜如晦这时候也说他无法参与。
李世民看向杜如晦:
“你又是为何?”
“陛下,我是兵部尚书,你不是想和突厥打仗嘛,我正在到处筹备相关事务,接下来几天还得去关中各地考察。”
李世民又点点头,如果大唐想和突厥开战,首先就得增加兵员。
哪怕是不增加现有士兵,起码也得为大战之后补充兵员做准备。
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
“辅机?”
长孙无忌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是,你都不当官了,只是个国公,你总不能也有公务忙不过吧?
长孙无忌有点不好意思,其实他也有点点事。
长孙无忌略带尴尬,腹稿半天才开口:
“陛下,我也有点点事,得离开长安一段时间。”
李世民看大舅哥这样别扭,心想肯定是不好明面上说的事情,也摆摆手不问了。
确实是不好明面说,因为长孙无忌忙着接手那些前长孙家的分支。
曾经长孙安业是长孙家的主家,分支以长孙安业为族长。
这些分支虽然分出去了,但其实每年都会给主家一点钱,虽然每家给的不多,但架不住分支多。
长孙无忌一直对于自己被赶出主家耿耿于怀,现在主家被抄家了,那些分支们没了朝中的靠山,正在寻找新的靠山。
长孙无忌怎么会不趁着这个机会,赶紧去收拢他们。
李世民最终看向了魏征:
“中丞,要不你来?”
魏征摇摇头,无奈的说:
“陛下,我还在核查田亩。”
“哎哟喂,大唐几亿田亩,难不成都靠你一个人核查吗?”
“当然不用,但我得把关,每天都有大量的材料送来,我看都看不完。”
李世民现在一整个大大的无语,我大唐没有可用之人了吗?
“那就交给刑部去查吧。”
李承乾第一个不赞同:
“父皇,儿臣以为刑部不行。”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
“这是为何?”
“陈文静一案,就说明了刑部办事拖沓,臃肿不堪,李寿的事情给他们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
房玄龄也帮腔,他兼任裁减官员,当然知道朝廷内部衙门的效率:
“陛下,臣以为确实如此,刑部下辖人员繁杂,办事效率不行,不适合做这种‘专案’。”
李世民想了想,又接着说:
“那就给大理寺去办,他们是办重案的。”
大理寺确实是专门办重案,只要死人了,都是重案。
都是地方县衙先初审,然后把结果上报给州府。
州府审核案件的证据、审理过程和初步判决。
看看这些案子调查是不是合理,有没有证据不足。
证据不足的话,就会打回地方,让重新来过。
州府审核完毕,就会交给大理寺。
到了大理寺这步,就不会给地方衙门重新来过的机会。
大理寺如果觉得不对劲,就会派专人去地方上调查。
大理寺查完了,就会给刑部确定,犯人是不是符合唐律判罚。
李承乾再次摇摇头,并且给出了原因。
“父皇,大理寺也不行。
听说大理寺卿崔损之的堂妹,嫁给了遂安郡王。
遂安郡王把他的正妻休了,专门为了娶崔嫁女子。”
李世民一听也明白了,因为崔损之就是清河崔家人,确实也得避嫌。
李世民有提出,那就让宗正寺的人来查。
“那就让宗正寺来查,遂安郡王也归宗正寺管。”
这就是大唐衙门的权力结构,谁都能插一脚,谁能管。
“儿臣以为,就该宗正寺来查。
遂安郡王是皇室宗亲,一般官员也不好查。
而且遂安郡王犯下这样的事情,有损宗室之名,最好降低威名损失。”
李世民看向其余四人,询问他们意见。
四人也赞同,尤其是魏征,还称赞太子考虑周全。
这个李世民爱听,谁家父亲不喜欢别人夸自己儿子。
但当宗正寺卿李孝恭得知后,一百个不愿意。
甚至在宗正寺吐槽:
“我他妈都服了!我就想安安稳稳的养老,怎么天天都是事儿?
不是都说宗正寺最清净吗?怎么动不动就是大案,动不动就是要员?”
李孝恭这个不粘锅,接到诏书就马上进宫告假。
“启禀陛下,臣来告假。”
李世民就纳了闷了?大唐真的无人可用了吗?
“为何告假?告假几天?”
“陛下你也知道,臣早年带兵作战,身有暗疾,时常复发......”
不等李孝恭说完,李世民就打断他的话。
“狗屁!朕听说你这几年,还找了两房小妾,四房姬,几名新罗婢、菩萨蛮!
你这身体是有暗疾吗?你都快子孙满堂了!
有暗疾的人能像你这样吗?”
被皇上拆穿的李孝恭也老脸一红,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心里却吐槽,我打了那么多年仗,还不能享受享受?
“你给朕滚出去!
你要是查不出来个所以然,你看朕治不治你就完了!”
李孝恭出了显德殿,嘴里一直在嘀咕李世民。
“好好好,你李世民折腾我,我就把事情甩给你儿子。”
从两人的说话方式不难看出,两人之间比较像是兄弟,说话也没有和大臣的客气。
其实二人从小就认识,李孝恭是李渊堂侄,从小就和李世民认识,两人还一起练武学文。
一次,他们在练剑时,李世民不小心被剑锋划伤,李孝恭心急如焚,连忙帮他包扎伤口,并安慰他说:
“别怕,有哥哥在呢!”
李世民点点头,眼中充满了对哥哥的信任。
等到成年后,李孝恭和李世民一起参加了李渊的起义,兄弟二人并肩作战。
在关中作战的时候,一次战斗中的敌军人数众多,情况十分危急。
李世民身陷重围,眼看就要被敌军俘虏。
李孝恭看到后,不顾个人安危,冲入敌阵,将李世民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