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穆看的明白,杨国斌也没眼花,淡淡地问道:“太师怎么说?”
听他问起范泰的态度,王钦叹口气回道:“太师什么也没说,下官说起这事,太师就将话题岔开,不是介绍他的新茶,就是说起游园的事。”
王钦无奈,他去请教两件事,“皇上是否警惕陈恪了?”和“太后敕封三女藏着什么玄机?”
可范泰却什么都没说,带着这颗失望的心来到杨府,见曹中襄也坐在这里。
曹中襄和他的想法不同,他对这两件事的兴趣不大,感兴趣的是他能担任什么职务?
他看好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但吏部左侍郎苏林出身直秘阁,原是刘太后的亲信,现是李祯的亲信,他就别指望了。
于是将目光盯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来找杨国斌走门路。
可杨国斌的心里苦啊,他是枢密副使,正二品官员,比原来的从二品御史中丞确实高了半格。
但他在枢密院只是四把手,排在张勇、郭昌之后,只负责军纪司。
他憋屈,当过御史中丞就让他抓军纪吗?
杨国斌不满,也不想在枢密院干了,眼光盯在监察院和大理寺身上。
他觉得监察使使最适合他的,可风声出来了,李祯欣赏包拯,刘太后说“善”。
杨国斌的目光只能盯在大理寺卿身上,据说这个位置的权力很大,掌管全国的审案。
但他有竞争者,据说刑部尚书顾时也盯着这个位置。
他有谭远忠说话,可自己有谁说话,曹穆吗?这位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大将军,这时走路都要抬起脚仔细看看地面,生怕踩死一只蚂蚁而被御史弹劾。
他不能指望曹穆,何况他与曹穆的关系很一般。
他也不能指望范泰,这位一品太师除了喝茶就是睡觉。
他还不能指望谭远忠,这位曾经的右相不踩自己一脚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面对这种局面,他就想着向李祯毛遂自荐了,还怕李祯认为他不要脸。
就在这种状态下,他不关心王钦关心的两件事,李祯和陈恪打破脑袋也与他无关。
而曹中襄也不关注王钦关心的两件事,但王钦说话却提醒了他,低声问道:“下官与林毅之的关系尚可,去找他能帮忙吗?”
林毅之是户部尚书,因为找了一个好女婿,这位置就像铁打的一般。
但也因为这个好女婿,他再上一步的可能性很低。
所以官制改革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可他很忙,到处寻找算学人才,就差贴个告示,上书一行大字,“精通算学者赶紧报名,老夫保你当官。”
林毅之的这个态度让许多官员不满,他们辛辛苦苦学习“四书五经”,又通过各种考试,于万马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容易吗?一个会算学的报个名就能当官?
他们不容易,对这种投机取巧就能当官的行为深恶痛绝。
可他们不敢说话,皇上就是林毅之的靠山,在朝会上公开喊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口号。
他们对此不以为然,可还是不敢说话,万一皇上看自己不顺眼,官员改制中踩自己一脚怎么办?
他们相信李祯会这么干,与睚眦必报的陈恪混在一起还有个好?
曹中襄的思路跑偏了,赶紧正过来低声询问杨国斌。
而杨国斌轻叹一声说道:“为何不想去农林部呢?皇上很看重这个衙门,你要毛遂自荐,皇上应该准许。”
他想让曹中襄自荐,给自己闯出一条路就好办了。
可曹中襄叹道:“下官不懂农林之术,听说包拯推荐一个叫邓御夫担任农林部尚书。”
听到这名字杨国斌耳生,诧异地问道:“现任何官职?”
“不知。”曹中襄实话实说。
杨国斌叹口气说道:“包黑子推举的人,皇上一定会用,好在陈恪不推举人,那个沈括也只是猜测。”
说到这杨国斌看看曹中襄说道:“林毅之也没推举过人,他能替你说话?”
曹中襄还是实话实说,“他不推举我,跟谭相提一下我就行。”
听这话杨国斌和王钦立刻明白了,曹中襄是想重新站队了。
他以前是范泰的人,范泰退休了,就想投靠谭远忠。
他算的明白,谭远忠一直被范泰压着,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上一直十分被动,于是放手一搏,将不是自己人的林毅之和包拯调进兴京。
这两人不是他的人,推荐起来坦坦荡荡。
恰逢刘太后也想牵制范泰的势力,接受谭远忠的推荐,将他两人调进京城任职。
那时的谭远忠一片公心,可彼一时此一时,身为宰相的谭远忠若想站稳脚跟,就要培植自己的势力。
曹中襄看的明白,就想靠过去,这时知会杨国斌和王钦一声。
他提醒王钦了,而杨国斌心里却暗骂一声。
曹中襄和王钦都是从三品,他俩可以靠过去,而他这个二品大员不行。
他的品级太高,可直接面奏皇上和太后,谭远忠一定会防着他。
想到这他就叹气,送走曹中襄和王钦,转身看见柳乘风从屏风后走出来,不由问道:“你一直在屏风后偷听。”
柳乘风坦然回道:“舅父,我在屏风后听到您与曹大人、王大人所言,不由生出一个想法。”
听他说话,杨国斌坐下,招招手让柳乘风坐下,温和的说道:“你不要管其他事,过完十五就在家里闭门读书,准备会试需专心致志。”
杨国斌不想听他说出什么想法,却听柳乘风说道:“舅父,请听外甥一言,说的不对,舅父也就一笑置之。”
见柳乘风坚决要说,杨国斌轻轻点点头,端起茶盏轻呷一口,听柳乘风说道:“舅父,朝廷既要进行官员改制,舅父前期与范泰走得较近,谭远忠忌惮,尚善治也未必想让舅父掌握实权。”
这是杨国斌面临的问题,放下茶盏看向柳乘风,听他继续说道:“但皇上和太后怎么看待舅父才是关键。”
“以外甥所见,舅父这时应与石镇、郭昌等文武处好关系,协调那些反对陈恪的人,建立自己的势力。”
“从陈恪被赶出福宁宫一事可以看出,皇上和太后忌惮陈恪,皇上已经表现出来,太后只是给皇上弥补而已。”
“但太后也对陈恪很不满了,否则不会这时方才册封三女,那道懿旨只是稳住陈恪而已,下步必然会在文武两个方面去遏制他。”
“但这事皇上、太后不会亲自出面,他俩急需一个站在台前反对陈恪的人,而舅父有这个实力站在前台,一定得到皇上和太后的重用。”
听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杨国斌沉吟一下低声问道:“谁给你出的主意?”
柳乘风回道:“这是外甥自己想的。”
他很骄傲,能想出一个上策来帮助舅父,充分证明自己也有运筹帷幄的能力。
陈恪被赶出福宁宫,充分证明李祯对他的态度,虽然刘太后下懿旨册封三女,也是刘太后不想过早激化矛盾的原因。
李祯还是年轻,对陈恪不满就表现出来,老谋深算的刘太后急忙给他弥补,内幕就是这样。
柳乘风看的很明白,给杨国斌积极谋划,彰显自己的能力。
可杨国斌却不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