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历程》
昨天晚上11:30看完,但是自己无从下笔,不知道是读不懂,还是没看过,或者是忘记 这本书买于7月1日,很兴奋买了这本书,花了18元,买一本书是作为课外书最高消费,但是目录的吸引力还是让我买了,下定决心买,从7月5号以后,断断续续的黄昏与黑夜,至昨天才看完,打破了三天一定看完一本书的计划,才证明,在安逸的环境下,人都是比较堕落。
我发现一遍,不可能完全理解一本书上的知识,我的记忆告诉我,一遍有一个大概了解,两遍还是记个大概,就算三遍,四遍之后,也还是会忘记,那么人为什么还要看书,反复的吸取人类所谓的智慧,也许这些东西都是无用的,是生活的消遣品,饿着肚子还会追求这些吗?
音乐,从小乱弹之后,被鼓励夸奖,就对音乐的执着,与兴趣,在读者上看了一篇文章,关于一个小男孩的钢琴人生,让我了解一些音乐方面的名字,于是当一次遇到他们时,有强烈的想认识他们的渴望,也许本人学不好英语,就是缺少好奇心,也可能是兴趣不足的原因,本来我想补英语,也说了,但第二天起来又忘了,果然行动很重要,当然如果要向上攀登,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能力与基础,从高中的课本上深深打击自己自尊心,自责自己高中是混日子,没有付出,认真努力过,闲静让自己虚度年华,要抓住时间,补回去,浪费时间要更努力才可以。
本来是想了解音乐家的人生经历,当然这本书中有讲,它只是大概的人人类了解音乐历程的发展,不想变成人名地名,曲名,的堆叠书,所以,读到这还是有点失望,但是后面的人物介绍,了解不少,以前买过散文,看过一遍,很难在看第二遍,但是这书对我说,你还要看完,你不得不看我,你需要理解我。
是音乐的历程,看过,读过,总会留下什么,记录下来又如何,无论是一堆乱稿子,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被人遗忘,如果人是一个忘性很大的动物,那么时间是一个残酷的鉴定家,对吗?是的,时间与人是相对的,偶然的,没有绝对的,如果艺术是让大众来评价,而不是内行来评论,那么一个艺术会失去他本身,有被世界所冲击的顽石,有不被人看见的细沙,有宝盒里黄金,但是谁才是真正的有价值,有意义,在不同的人眼中,看法不同,感觉不同。
就像,玫瑰与月季,90%人爱玫瑰,也许45%没见过,就算见过,也不一定细细观察,搞不好分辨不清,这两种花,让他们选,还是不爱月季,但10%也许不认识这两种花,难道爱与价值是一个定值,可能是相对值。
要肯定一些人的价值与努力,也要明白,历史中人物不会重活,只是后人借鉴的人物,学习对象,果然是,知识是爆炸式增长,让人类在越来越少的问题上知道越来越多的科学专家,和越来越多问题知道越来越少的辩论家,前者是历史,后者是无用理论知识,没有生命与力量,让一切处于僵死状态,是很有可能的发展趋势,让感触变成记忆是人生必须,那么是可悲的也是伟大的,可悲说明必然性的无奈,伟大是必须下创造无限可能。
关于西方哲学的历程,汉字的历程,人类的历程,文字的历程,还是不一定会买,价格贵,不一定能学到有用感兴趣的东西,知识面扩展是必须的,一定会走下去,虽然不知道会走到哪里,关键在于我想走下去,想书中人物会与文学上人物有一定交集,了解歌剧,音乐发展也受时代的影响,同时依靠宗教的音乐与世俗音乐,和音器的发展,竞争下的乐器时代,和声音时代,都是一个圈,循环而已,人生也无非是循环,没有任何意义,名誉最后也是云烟,共鸣又如何,只是发泄的另一种格式吧,如此厌倦,这种总不至于的魔力,指引的一些文人前行,如果要为了面包做一些无心的事,不得不做,那就做,但是还是会要自己留下空间来容下这颗灰暗的心,必定这是一个人的心,从纯洁无瑕走向世界黑暗是必须的,那么我也会在黑暗之下创造一丝光明,了解的多,自然要多多思考,也许改变是有因果,顺其自然的同时要创新,新奇之下无非是同模式,不同花招,同格调,不同样式。
音乐是让人享受的美妙的一种有振动发出,由人创造一种人的感情,但是它也有层次可分,窗外雨声,日全食,自然会带给人类惊喜,音乐也可以创造奇迹,当然中间媒介是高超的音乐大师。
有兴奋也有无奈的烦恼,有成功,也有失落,人生不可以复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也许会有相同相似的情景,但是还是会有不同,这书作者,德国,保罗.贝克,译者,刘睿铭,对于德国的现状,个人风格,还是可以察觉的关于音乐,想读还是因为看过一个动画片,金色琴弦,里面名乐器,演奏出来音乐,真的美妙,我这个外行,也许感悟一下,音乐,也许可以补给我一些感悟和感觉,巴赫,亨德尔,海顿,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韦伯,舒伯特,瓦格纳,比才,帕格尼尼,李斯特,柏辽兹,约翰.施特劳斯,肖邦,克劳德,德彪西,也许从人物背景,曲目,不重要,重要听到什么,留下什么,感悟什么,用心去领悟后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不用华丽的人物,地名…来插入读后感,只是单纯写写感受而已,只是享受过后,总要思考一些什么,留下一些,会影响一些…)
2009.7.22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