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事归一面。
金人看到宋廷内乱不已,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攻势。三月,金人攻破了京东诸郡州县。加之天下大饥,出现了人人相食的现象,而一些盗贼也是啸聚蜂起,四处肆虐,山东匪寇宫仪、王江,竟然用马车拉着干尸当做粮食。当时兵乱之馀,又遇到了大暴雨,河堤决口,而州郡物资不够,互相照顾不上。于是金右副元帅宗辅乘势攻取了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仅仅剩下济南、兴仁、广济等个别州县,因为河水阻挡的原因尚得保存。
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宰相朱胜非等大臣联名上奏太后说:“臣等召苗傅、刘正彦等人聚集都堂,以现今国家多事,干戈未弭,正要商量防秋之计,睿圣皇帝应当返还尊位、总理万机,苗傅等将领也全部听从了。”
太后下诏说:“非常符合我的心意,可依所请。”
朱胜非于是率百官上第一表,请睿圣皇帝上还宫,睿圣皇帝不同意。太后内出札与睿圣皇帝说:“今天是朔日,应当进入禁中奏事。”睿圣皇帝上奏说:“臣疾病发作了,已经奉表起居,容臣过几天再说。”
太后又下诏说:“小皇帝年龄很小,周边强敌未除,目前最着急的事情莫过于防止秋季金人进攻,按照常理不应当安于现状。既然臣僚恳请,就不可违背众人之意,应当回到朝廷主持政事,以安中外天下人之心。”
百官再次上奏,睿圣皇帝回答说:“我回来当政,还需要太后垂帘,共图国事;不然,不敢独当一面。”太后下诏答应了。百官上奏三表完毕,睿圣皇帝才开始同意去御殿。到了大殿门口,睿圣皇帝仍然未肯入内,朱胜非再请,于是就沿着西廊,扶掖睿圣皇帝乘马还到行宫,都城的人夹道焚香,山呼万岁。
睿圣皇帝和太后同御前殿,垂下竹帘,下诏说:“朕修德不周,遭时多艰,现在回想当初避位的原因,就是为了讲好息民。今天大臣们的奏章纷沓而至,一再请求,要求朕复辟执政。朕考虑到东朝有垂帘保佑的太后,又有托付元子践阼纂承之重任,因此复辟执政。现在应当给太后上尊号为隆佑皇太后,嗣君应当立为皇太子。所有三月六日赦书应当给予恩赏的事情,执政大臣抓紧时间去施行。”
过了几天,吕颐浩、张浚来到了秀州,韩世忠率领部下迎接他们。吕颐浩告诫诸将说:“国家艰危,君父废辱,我们一行将佐,力图兴复。今天虽然已经拨乱反正,而贼匪依然手握重兵,包藏奸谋。如果这件事办理得不彻底,他们必然会将恶名加于我们头上,大家齐心协力加油吧!千万不要像汉代的翟义、唐代的徐敬业那样半途而废。”
当时张浚的兵力最为强大,因此朝廷任命张浚为中大夫、知枢密院事。张浚这时年龄才三十三岁,非常年轻。自从宋朝建立以来,除过寇准以外,还没有像张浚这样年纪轻轻就登上枢密院职位的。
第二天,吕颐浩、张浚带领大军来到临平。苗翊、马柔吉以重兵占据山岭高处和河边要地,然后在河流中间栽上木头作为鹿角,以控制轮船的进出。苗翊做好准备之后,用军旗呼叫韩世忠出战。
自从上一次大溃败之后,韩世忠军力下降得很多。韩世忠就收集一些原来叛军、盗匪、散兵游勇组成现在的部队,组织力、战斗力都不是很强。于是韩世忠先将刘宝所带领的军队人员的家眷召集到一起,用轮船把她们放置在河岸边。
韩世忠命令他的偏将马彦溥、刘宝等人开始进攻。但是由于道路泥泞,骑马不得驰骋,韩世忠就跳下马手持长矛冲在前面,并回头命令其他将士说:“大家都听着,今天各位将士的家眷都在岸边看着呢!难道我们都不能保护她们吗?今日各位应当奋勇杀敌,以死报国,如若脸面不带几箭、没有受伤而返还的,我首先把他斩了!”
文臣吕颐浩也下马身被铠甲站立在水中,来来回回出入军士队伍之间督战。士兵们看到朝廷重臣都亲自上战场,因此士气大涨,呼唤杀声震天,苗翊等人大败而逃。
吕颐浩等人率领大军攻打到杭州北关附近。苗傅、刘正彦赶紧觐见皇帝,请求皇帝与他们设盟誓约,两不相害。皇帝赐给他们黄金,把他们安慰了一番,就打发出去了。苗傅、刘正彦退到都堂外面,感觉还是不放心,就又要求皇上赐与他们免死铁券。
朱胜非心里窃窃暗笑,就命所属部门按照历史上的故事,如法制造免死铁券送给他们。
这天晚上,苗傅、刘正彦悄悄引领精兵二千人,打开涌金门出逃,并让人纵火焚烧宫城。偏偏这时下起了大雨,大火很快被雨水浇灭了,于是他们带上人马仓促逃跑了。这天夜里,尚书省紧急下发诏书,命令各路大军追捕苗傅等人。
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时驰入城门,来到宫门附近。韩世忠刚准备进入宫城,他的下属张介说:“将军不可轻易进入。虽然听说二贼已去,但还是小心为妙。”这时城上的守卫听到说话声,赶紧告诉皇上。皇上亲自来到宫门口,双手握住韩世忠的手悲痛恸哭。刘光世、张俊也相继来了,并一起见于内殿,皇上嘉劳了他们好一阵子。
虽然前面朱胜非等人已经承诺让王世修作为内应,来回通报叛军的情况,以便戴罪立功,但是韩世忠却认为,王世修亲自带人诛杀了自己的知遇之恩人王渊,因此强烈要求把王世修斩首。
于是,平寇左将军韩世忠亲手抓住工部侍郎王世修,把他送给狱吏,并拘捕了他的妻子。朝廷让制置使刘光世审问他和苗傅叛乱的经过。监察御史陈戬在军中审问王世修,他详细描述了连同苗傅等谋逆作乱的情况,最终被诏斩于都市。
吕颐浩、张浚带领勤王大兵进入城内,城内居民以手加额,夹道欢迎。吕颐浩、张浚与诸将在殿庐见到朱胜非,因而请求面见皇上。由于朝廷才经过变乱,对谁也不能贸然相信,于是合门使就说:“按照惯例,没有带兵将军与宰执同时觐见皇上的先例。”
朱胜非看到这种情况,就对张浚等人说:“吕枢密虽然可以随班觐见,然而也需要皇上降旨,其馀人就在外面安营扎寨等候着吧。”
这样,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皇帝才正式御殿受朝拜了。
知枢密院事张浚等人上奏说:“逆臣苗傅、刘正彦引兵逃走,请全国诸州,凡是生擒苗傅、刘正彦的人,平头百姓的,升官为观察使,不愿当官的就赏钱十万缗;凡是能斩杀苗傅、刘正彦的也按照这个办法对待。凡是抓获王钧甫、马柔吉、张逵、苗瑀、苗翊的人,也一并升职。其馀官兵、将校,全部赦免罪责,一切不问。希望降下黄榜使天下晓谕。”皇上答应了,就下诏全国施行。
经过这次兵变教训,皇帝也看到临安老城非常狭小,做一个府衙倒是很好,但作为一座皇宫来使用,就非常狭小了。一支几百人的士兵部队,就完全可以把它围得水泄不通。因此,朝廷更加支持当初汪伯彦、黄潜善提出在临安修建新宫城的想法。就这样,汪召嗣负责圈占的这块土地突然价值上升了一千多倍。
把临安事情处理完毕之后,朝廷权贵惊恐不安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看到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金人的进攻也放慢了节奏,宋帝赵构就带领部分权贵回到建康去了。
常言说,“若无外患,必有内忧。”朝廷刚刚稳定下来,宋廷内部官僚之间的斗争就马上开始了。
一些官吏看到朱胜非在这次平息兵变过程中力挽狂澜的巨大作用,非常嫉妒。又看到朝廷恢复正常后,自己没有得到奖赏而怀恨在心,就准备排挤朱胜非。
这一天,御史中丞张守就弹劾说,“由于朱胜非没有远见,不能预防叛乱,致使盗贼猖獗,应当罢免职务”。由于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因此他的弹劾朝廷就没有理睬。
朱胜非感到很郁闷,却无处诉说。因为叛乱才平息,皇帝才复位,许多人对于高官厚禄觊觎已久,他作为宰相不方便私下接触任何人。于是他想到了“大隐隐于朝”的高忠义,赶紧派人把他招来。
朱胜非略备薄酒,招待高忠义用餐。高忠义一见朱胜非,赶紧祝贺道:“相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稳定江山社稷,可喜可贺啊!”
朱胜非说道:“哪里、哪里。我正为这件事苦恼呢。因此今天请你来,想听一下你的高见。”
高忠义说道:“不敢当、不敢当。”
朱胜非说道:“张守弹劾我的奏章,你也听说了吧?”
高忠义说道:“这个自然听说了,‘树大招风吗’。但是皇帝英明,不会听他的。”
朱胜非说道:“人言可畏。张守的弹劾倒是给我提了个醒。”
高忠义附和说道:“是的。小心驶得万年船。”
朱胜非说道:“高学士是局外之人,对朝政看得更为真切。”说到这里,他站起来给高忠义作揖说道“还希望高学士真诚指点一二。”
高忠义大惊,说道:“这个究竟是为何?何必行如此大礼?”
朱胜非说道:“高学士自从圣上是康王时,就跟随在圣上身边,对圣上的心事应当最清楚。因此今天略备薄酒,就是想请高学士帮助一下。”
高忠义说道:“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关于圣上的事情,我可不敢乱说,这有杀头之忧。至于朱相公,卑职可以略谈一二,姑且算是闲聊吧。”
朱胜非端起一杯酒,说道:“这杯酒算是敬给高学士的。希望高学士真心帮助。”
高忠义说道:“在这次平息叛乱过程中,朱相公作为宰相,同意上报太后让皇上禅位;后来又上奏太后让皇上复辟;又罢黜百官,调动文武,杀伐果决,资财任用,给许多人办了好事,也得罪了许多人。给办了好事的人不见得感恩你,但得罪了的人却永远忌恨你。恐怕时间长了之后,有人和你发生利益冲突时,会拿禅位、复辟之事来说事啊。”
朱胜非大惊,慌忙说道:“看来我请对人了。我就担心这些事情。”
高忠义说道:“当年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就曾经对近臣说过:‘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因此圣上最为担心的,就是大臣、将军功高震主。在评定叛乱过程中,满朝文武、宫廷内侍、甚至是皇后皇上都听你的调度,这是怎样的权势啊!因此,以愚所见,无论怎样,你现在已经名垂青史了,也就比肩历史上的霍光、周文王之类的圣人了,这个事实是朝廷上下任何人都知道的。因此,朱相公可以急流勇退。只要和大臣们没有利益冲突,一般情况下就没有人专门提及这些事情了。”
朱胜非说道:“我原本也这样想,现在经高学士一说,我主意就决定了。”
高忠义说道:“难得朱相公信任。临别之际,我再提醒相公一句,无论你在哪里就职,只要不提‘恢复’两字,就可以确保安全。”
朱胜非说道:“那怎么可能呢?金人攻击我们,那该怎么办?”
高忠义说道:“我刚才提醒你只要不提‘恢复’两字,没有说不让你‘抵抗’啊!我不能再多说了。酒已经喝多了,这是酒后浑话,请不要当真哦。”
朱胜非把高忠义送走之后,不断用毛巾擦汗,过了好久才平静下来。
几天之后,执政奏事完毕,朱胜非就乞求罢官,皇帝当然不允许,朱胜非就说:“臣若不去,人必以为皇上有所壅蔽。臣去之后,公议就能显现出来。”
皇帝问谁能代替他,朱胜非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必须吕颐浩、张浚两人。”
皇帝问:“二人谁更优秀一些?”
朱胜非说:“吕颐浩经验丰富而行事粗暴,张浚积极上进而才疏学浅。”
皇帝说:“大臣都说张浚太年轻,不能服众。”
朱胜非说:“臣以前在苏州被召回朝廷时,就把军旅钱谷这些东西,全部交付给张浚管理。后来的勤王之事,张浚是作用最大的一个人。”
朱胜非拜辞,将退回之时,皇帝说:“既然你坚决要辞去,现在就先去都堂,让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他们进来见一见你,以正朝廷礼仪。”
朱胜非说:“臣听说唐代的李晟平定朱泚之乱以后,启奏说:‘谨已肃清宫禁,祗奉寝园。’当时贼寇污秽宫禁,李晟赶跑了他们,所以叫做肃清。而今陛下还宫已经数日,却让这些将士大呼小叫、直突呼唤,入至殿门,这不是道理。还是不要让他们进来了。”
朱胜非来到殿堂之外,见到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朱胜非叮咛他们说,苗傅、刘正彦等人带领乱军还有可能再反扑,千万要抓紧时间剿灭。韩世忠说:“金人固然雄兵百万难以对付,但是苗傅只有那一点步兵人马,有什么畏惧的呢!”
朱胜非告诉他说:“请太尉加速追讨,千万不要让他们过江,否则就不好剿灭了。”
这样,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朱胜非,就辞任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朱胜非在相位总共三十三天,力挽狂澜,平定叛乱,对皇上复辟、稳定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切稳定下来之后,朝廷对助力复辟的文武百官进行了奖励。资政殿学士、大中大夫、同签书枢密院事吕颐浩迁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起复定国军承宣使、带御器械、鄜延路马步军总管、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充御营左军都统制;宁武军承宣使、带御器械、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御营前军统制张俊为镇西军节度使,充御营右军都统制;自馀将佐,全部加官二等。
但是,苗傅、刘正彦依然逍遥法外,朝廷内部还有一些叛军将领把持要职,朝廷该怎么办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