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设了宴席款待这些赶来瀚海府参拜的官员。
西北之地民风开化,远比京城开放得多,这些都督的夫人甚至跟着他们的丈夫上过战场,西北有女子军队,这些女子与男人一样建功立业,其中有位都督就是位女子,名叫乌骨脱。
乌骨脱原是最早投靠大魏的回鹘分支,后来嫁给了当时的幽陵都督马千乘,后来马千乘死于阿始那陀之手,乌骨脱承袭夫位,骁勇善战带领幽陵杀了阿始那,为夫报仇,阿始那陀的堂弟带着阿始那人投降。
景和帝得知此事,下旨册封乌骨脱为幽陵大都督,执掌幽陵兵马。算是正式确认了乌骨脱幽陵都督的正统地位。
乌骨脱生的比温言见过的女子要高大的多,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眼睛深邃,眸色是浅棕色,头上扎着一头骨辨,穿的是回鹘服饰,在西北这样多民族融合的大环境下,倒是不怎么突兀。
温言敬佩这样的女子,宴席上对其称赞有加,事后还写信回京给已经成为皇后的太子妃,提倡鼓励大魏的女子都应该如乌骨都督一般,不要拘泥于后宅之中,天地广阔,女子也该像男子一般做出一番事业。
这些西北官员和各自的女眷坐于一处,由齐王夫妻俩一同招待。
这些都督刺史也带了自家的孩子过来。
温言让琛哥儿和璟哥儿招待这群小孩子。
娇娇也跟着哥哥们有模有样的招待这些女娇客。
小孩子们就在大人隔壁,虽说都还只是小孩子,但能被带到王府的,来之前家里都是精心嘱咐过的,这些孩子倒也懂事,不会动不动的哭闹。
璟哥儿和穆哥儿在京城之时就喜欢带着世家那一帮小郎君们走街串巷,如今来到了西北,西北这里的孩子比起京城还要胆大活泼得多,一群孩子很快就玩到一处去。
就连一向沉稳的琛哥儿也跟着他们玩了起来。
此次这些都督们来瀚海府,除了拜见齐王外 ,还是奉命过来共商西北大业。
如今正值太平盛世,大魏兵强马壮,不仅与各藩属国往来贸易,朝廷还鼓励商业发展,两年前,泉州船舶司造出可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大魏的船队一路向西航行,向西洋诸国传去了大魏的丝织品和瓷器和中原文化,也从洋人那里带回来不少洋玩意儿, 像望远镜,琉璃,石英表等等,甚至还引进西洋那边的农作物回大魏种植,像番薯,玉米,土豆。
这类粮食不仅容易种植,还具有饱腹性,虽说大魏如今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但百姓大多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高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有了这样的产量大,饱腹性高的作物,对于大魏来说是件好事。
广州泉州沿海地区居民靠海吃饭,有商人从中嗅到商机,跟着朝廷的帆船前往南洋西洋等地,将自己的东西卖给那些藩人,又从藩人那边带回来本地没有的东西,受到了本土居民的喜爱和追捧。
泉州司舶司上奏,请求朝廷开放海上贸易。
景泰帝准了此事,自此,广州泉州大兴海上贸易,两年间,泉州从一个沿海小城一跃成为大魏最繁华富庶的城市。
西洋人称其为”东方第一大港”。
仅去年,国库的收入就比前年翻了十倍有余。
南边海上贸易兴盛,景泰帝又将目光放向西北。
西北毗邻许多国家,唐朝时就有太宗御弟玄奘西行,西至天竺,带回佛教。佛教在唐朝时盛极一时。
只是到了前朝时,武帝不喜佛教,下令灭佛,到了大魏,佛寺更是不多我,唯有寥寥数座。
西北是齐王的封地,景泰帝极为信重这位胞弟,正好祁钰也想带着妻儿去西北,故而将此事全权交予祁钰处理。
西北幅员辽阔,又因地处边境,大多时候都是自给自足,边境偶有通商,那也只是小打小闹,此次景泰帝的意思显然是要像南边沿海一样,与内陆各国进行大宗贸易往来,中原的货物商品通过西北这条通道销往内陆各国,甚至是更西边。
这不是一件小事。
诸府都督在瀚海府待了半月有余这才带着家眷和王府赏赐返回各府。
此后一年里,诸府每月都要来瀚海府一趟,商议贸易之事。
——
琛哥儿和璟哥儿还有穆哥儿在京城时是在南书房跟着太傅、翰林念的书,此番来到西北,功课也不能荒废。温言便为几个孩子请了一位老先生为其授课。
这周老先生是中原有名的大儒,不过这位先生人老心不老,喜欢到处游历,这不,在途中的的时候遇到齐王车驾,温言听自己的弟弟说过这位老先生,一下就对上号了,这位老先生又刚好要来西北见识一下西北的壮阔。
温言便主动邀请他同行,一路上又让琛哥儿璟哥儿穆哥儿与这位老先生多交流一番,听听老人家的见解。
琛哥儿自小就是懂事识礼的孩子,听母妃这么说,对周老先生恭敬有加。
而璟哥儿和穆哥儿虽然对读书这事很是反感,但这位周老先生有名就有名在于他因类施教,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之乎者也,时常路上见到什么就与几个孩子侃侃而谈,他老人家见多识广,有时候还会讲到一些课本上没有过的知识,不局限于大魏各地的人文风光、山川地理。奇闻异事。
几个孩子听的津津有味,甚至马也不骑了,就喜欢赖在周老先生的马车里,=央求着老先生给他们讲故事。
既是一路同行,到了瀚海府,祁钰和温言便邀请他在王府落榻,
老先生本来是打算游历完西北就回中原去,在中原老家度过晚年。
温言看着这现成的先生,哪里能让他离开了,他走了,她上哪再找这样好的先生。那几个皮猴子可不是谁的话都听的。
于是,温言就让几个孩子时常去陪着老先生说话,一来二去的,周老先生也跟在自己家里一样,小辈承欢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