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极度复杂的人,他是这个时期公认的第一教育家,但也是毒药暗杀样样精通的刺客。
他是陈先生和李先生建立龙火的重要支持者,但也是在反革命政变中投下赞同票的三民党元老。
他是蔡先生。
他是首都大学最具盛名的校长,也是无数革命者诞生的摇篮。
在他担任校长期间,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制定了高等教育第一个法令《大学令》,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
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是一位强有力的支持者,正是他的兜底,新文化运动才是顺利进行。
更是提出了美育与公民道德教育,对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公民道德观念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他积极推动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知识。
蔡先生童年时期还是处于科举制教育时代,年仅十七岁就考上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二十六岁成为一名进士。
虽然他跟梁举人那种天生神童没法比,但也是同时代数一数二的天才了。
在二十八岁,蔡先生进入了翰林院工作,这个地方大家应该都知道什么含金量,安安稳稳待几年,出来就是地方大员。
如果这时候不是王朝末年,这的确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是见识到青龙帝国的衰败,蔡先生果断放弃了翰林院身份,开始进入教育生涯。
蔡先生还是最初女权先锋,建立了第一座女子学校,婚后更是非常尊重妻子。
在这个时间段,他已经和孙公武联系上了,还是第一代元老成员,狂热的革命积极分子。
那段时期,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小团伙,经常搞一些刺杀青龙帝国官员的事情,甚至他自己都亲自参与过暗杀活动。
甚至后来许多革命事件都有蔡先生的身影。
如果对蔡先生的固有印象是温文尔雅的老好人,那可真的错怪他了,这是一个会玩炸弹的狠人。
在蔡先生来首都大学之前,学风混乱,学习地点都是八大胡同。
在他担任校长之后,顶着压力开除了一大批有背景的水货教授和学生,又邀请了众多改革派老师,后来我们听说的民国先生,几乎都是这个时期进入首都大学的。
在成功改良首都大学学风之后,他并没有专制独裁,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院教授。
对于教学方面,他鼓励自由学术讨论,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正是这样的学术土壤,首都大学才能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头羊。
他一共只担任了五年时间的首都大学校长,但他走的时候,首都大学已经是卡拉图大陆顶级学府,能够引领龙国走向新时代的大学。
作为教育家,他是合格的,无愧于那个时代第一教育家的头衔。
如果说对于革命事业坚定不移,那么他对于革命道路就是左右摇摆。
最初的时候,他支持的是孙公武,但是在北羊军阀掌握大权后,认为吴军阀可以统一龙火,于是调转枪头支持吴军阀,还给他出谋划策,一起对抗孙公武。
等到孙公武重新组建三民党之后,因为蔡元培的声望,孙公武不计前嫌把他请了回来,他开始支持三民党的北伐运动,常申成为三民党领袖之后,开始支持常申。
殊不知,而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就要来了。
常申发动了那场反革命政变。
反革命政变这种大事当然不可能是常申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了的,要经过党内会议讨论。
而主持这场会议的正是蔡先生,甚至他在这场反革命政变中提供了大量名单。
在他看来,或许清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党派想要做实事,必定要清党。
清党死人是无法避免的,死人,干什么事都要死人,不死人干不成事。
他最多没想到常申会搞的这么严重。
但是后来他便发现,自己支持错人了,现在的常申根本没之前的劲头了,对外一直采取不抵抗政策。
这件事情气的蔡先生大骂,他拼着晚节不保,把多年的的名声丢出去保你,但你竟然如此不给力。
在蔡先生最后几年人生,一直都在反常申和抗日。
有人说,他也陷入了历史的局限性。
或许,在哪个昏天暗地的年代,根本看不到曙光,只有摸索,不停的摸索,以求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如果真的把他类比成一个具体的形容词,我比较赞同,他是那个时期的卫宫切嗣。
一切为了复兴,不管这把刀对准的是谁,是敌人,是好友,甚至是他自己,他都会毫不犹豫的捅上去。
(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一直不认为清党是错误的,甚至那句攘外必先安内一样正确,但是这种事情处在不同时代就是不同结果。
如果他真的给力,直接把倭国打跑,然后统一龙国,最后再让龙国富强,谁也不会说什么,但你既做了这件事情,还没把其他事情做好,那一切责任就是你的了。
总结,常申不至于过大于过,但绝对是功不抵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