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宫保已然逝去,然而他所遗留下来的强大旧势力——北羊军阀,却始终未能消散。多次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最终都以失败而收场,这无疑成为了孙公武先生此生心中最大的痛与憾事。
此时的龙国,此刻被那众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们无情地瓜分切割成了无数碎块。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无辜的黎民生灵惨遭涂炭,千千万万的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流浪。如此惨状,令人痛心疾首!
究竟有谁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重造龙国。
时至今日,三民党在北辰联邦的援助支持之下,成功地重振旗鼓,再度组建起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们所开办的军校亦是人才辈出,培养出一大批才能卓越军官。
这几年,凭借着这支崭新崛起的军事力量,三民党逐步清除了周边那些虎视眈眈的敌对势力。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绝佳时机,似乎已经到来。
北伐,北伐……
这已经是人心所向。
无论是出于家国情怀,还是巩固党内的领导地位,对常申来说,北伐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完成北伐这项壮举,他的功绩还是影响力,都将达到顶峰。
7月9日,北伐誓师。
就在这个时候,北伐军对外宣称拥有多达十五万之众的兵力。
然而,想必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得很,在战场上,所报出的数字往往都会被人为地夸大不少。这所谓的十五万人里面包含了数量庞大的后备军,不具备作战能力。真正能够拉到前线去冲锋陷阵、浴血杀敌的士兵不会超过六万人。
再看看咱们的敌人那边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先暂且不提那些零零散散的小军阀势力,单单看几个主要对手。
吴系军阀手底下雇佣着足足二十五万的兵马;孙系军阀麾下的兵力同样不容小觑,也有着二十万之多;至于张系军阀,则更是兵强马壮,拥兵三十五万之巨!
双方之间的人数差距极大。
这些军阀可不光是人多势众,他们背后还有着帝国主义列强撑腰,源源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支援。反观北伐军这边,无论是枪支弹药还是其他军需物资,完全处在一个劣势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常申竟敢在此时对军阀发起讨伐?
首先,军校源源不断地向北伐军输送着大批出类拔萃的军官人才。这些军官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更是接受过北辰联邦最为专业化、系统化的严格训练。如此一来,与北羊军相比,北伐军的兵员整体素质可谓是遥遥领先,形成了巨大的优势。
其次,从道义层面来看,北伐军占据着绝对的正义高地。反观北羊政府,其执政时期搞得国内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广大民众苦不堪言。这种倒行逆施的行径让北羊政府自然而然地丧失了正义性,成为众矢之的。
再者,相较于北羊军,北伐军的战士们清楚明白自己投身于这场战争的意义所在,内心深处怀着坚定不移的信仰。而北羊军却恰恰相反,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为何而战,犹如一群迷失方向的羔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信念支撑。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北伐军深得民心。每当北伐军抵达一地,当地的老百姓无不对其夹道欢迎,并竭尽所能地给予各种形式的援助。无论是物资补给还是情报支持,都为北伐军的胜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是人民的胜利。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北伐军何尝有不胜之道理。
实际上情况也确实如此,尽管从表面看来,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北伐军都无法与北羊军相提并论,而且各路军阀更是拼死顽抗。
但北伐军战士们怀揣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其势如破竹,恰似那凌厉的秋风无情地席卷残叶一般,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击溃了吴系军阀和孙系军阀。
至此,战场上仅剩下张系军阀以及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军阀负隅顽抗。这一战,北伐军成功收复了整个龙国南方半壁江山,可谓战果辉煌。
但就在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之时,他们却突然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由于此前接连攻克了大量地盘,部队急需时间来进行休整和补充给养;
另一个关键因素则在于此时正值关键时刻,不列王国和花旗国这两个外部势力竟然横插一脚,蓄意寻衅滋事,给北伐军制造了很多麻烦。面对此局势,北伐军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应对来自国外势力所带来的问题。
这一战虽然战果辉煌,北伐军依旧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足足7.5万人牺牲在这场战争中,包括总司令常申,也险些在这场战争中丧命。
(如果他真的死在这场战争,那他毫无疑问是一个烈士,他的历史地位应该不亚于护国将军。
但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