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献公,卫定公之子,卫穆公之孙,卫成公的重孙。
卫国在卫成公之后,便少有记录卫国君主之事,而且卫穆公和卫定公在位时间都是十年左右,两人的事迹更是乏泛可陈,而在诸侯间的交往中都是由卫国的大夫在出面执行。
公元前577年卫定公去世,卫献公继承君位。卫献公继位后,便出现了和大多数君主相同的爱好,田猎舞乐,而且卫献公本人刚愎自用,宠信女色。
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宴请跟随诸侯征伐秦国而回的大夫孙林父,和同样为国尽心尽力的大夫宁殖,一起共进晚餐。
孙林父和宁殖在接到卫献公的宴请后,自然不敢怠慢,早早的在朝堂之上等待卫献公的召唤,结果等到天色渐晚也不见卫献公的召唤,两人经过询问后才得知卫献公一天都在园林中狩猎,并没有宴请大臣的安排。
孙林父和宁殖作为臣子,也没有多问来到园林朝见卫献公,毕竟受到君主的宴请,无论是卫献公遗忘,还是传话之臣出现了纰漏,都要向卫献公做出响应的通报和澄清。
等孙林父和宁殖来到园林后,以臣子之礼拜见了卫献公,而卫献公经过一天的狩猎,心神荡漾,见到两位大夫后不仅没有还礼,连基本的见面之礼都没有,更是问道两位大夫来的目的。
孙林父和宁殖本来没有怨言,但看到卫献公对他们这样的无礼,心中多少有点不满,等两人说出来这里的原因后,卫献公才想起了宴请之事,但也没有过多的表示,更没有因为忘记两位大夫邀请而惭愧,反而说两人过于较真,这样的话一出,让本就不满的两人顿时愤怒不已,也不过多的纠缠就打道回府。
孙林父回家后直接前往到自己的封地戚地(今河南濮阳市新市区附近),过起退休养老的生活,派自己的儿子孙蒯代替自己在朝堂参加国事。
孙林父,卫武公之后,是卫国的公室士族,其为人强势,在卫国内专权。在卫定公时期,孙林父就曾得罪于卫定公,但孙林父在身为卫国大夫之时,就曾多次贿赂晋国各大夫,因此和晋国关系融洽,并借此再次回到卫国,而卫定公畏惧忌惮晋国的势力,并没有处罚孙林父,但在大臣的安排上有意的打压孙林父。直到卫献公继位后,孙林父才再次被重用为上卿。
孙蒯代替自己的父亲,提前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而此时的卫献公还没有意识到孙林父的退出,是因为自己的无礼,还以为孙林父是真的年老多病,才选择的退休。
孙蒯作为士族孙氏的继承人,将来既要掌管庞大的孙氏一族,并执政于卫国朝堂政务,自然会得到卫献公的青睐,卫献公开始有意的拉拢亲近孙蒯。
卫献公在宴请孙蒯时,一向喜爱舞乐的卫献公让太师演奏诗歌《巧言》,为两人的宴会助兴。
本来能受到君主宴请的孙蒯自然十分的高兴,在宴会上和卫献公的交谈又十分的融洽,这让孙蒯又多了一分欢喜,并开始憧憬自己未来的仕途。但当听到卫献公要求演奏的曲目时,孙蒯心中先是一惊,随即开始惶惶不安。卫国太师听到卫献公要求的曲目后也是一惊,并当场拒绝了卫献公的请求。
这一切都是因为《巧言》这首诗歌的寓意,《巧言》是一首讽刺大臣谗言祸国,重臣专权篡位的曲目,这也正是太师拒绝演奏的原因,这样的曲目根本就不适合这样的场景,这无疑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但太师的拒绝并没有引起卫献公的注意,反而激起了卫献公的兴趣。
卫献公的乐师师曹看到太师拒绝后,便主动请缨,演奏这首诗歌,而作为君主乐师的师曹自然明白这首诗歌的寓意,而他主动请缨的其目就是激起大夫孙蒯对卫献公的误会。
乐师师曹曾经因为在教卫献公的妃子弹琴时,怒斥过卫献公的妃子,而被卫献公鞭打,这使得乐师师曹怀恨在心,而且乐师师曹常年在卫国内宫里,知道卫献公和孙氏一族关系不和。
孙蒯颤颤巍巍的听完《巧言》后,心中十分害怕,而此时的卫献公闻曲而动,这更让孙蒯感到胆战心惊,认为这是卫献公特意给自己安排的节目,为的就是警示提醒孙氏一族。
宴会结束后的孙蒯,马不停蹄的赶到戚地,并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孙林父。孙林父在听孙蒯的诉说后,也不管卫献公是无意,还是有心。一向强势的孙林父便说道;卫献公已经怨恨我们孙氏一族,如果不先下手为强,必将会被卫献公讨伐灭族。
孙林父一不做二不休,在戚地召集家族之人,发起叛乱进攻卫都城。孙林父在进攻卫都城时碰到了卫大夫蘧(qu)伯玉,对蘧伯玉说卫献公的残暴,希望蘧伯玉能站在自己的一边,蘧伯玉不愿跟随孙林父叛乱而逃走。
等到孙林父带兵围困卫都城后,卫献公才想起和孙林父结盟,并派大夫子蟜,子伯、子皮前去请和。
此时的孙林父已经别无选择,自己以卫献公的残暴为借口发起了叛乱,怎么能接受卫献公的请和,再加上孙林父的强势,直接杀死了前来请和的三位大夫。
看到请和无望的卫献公逃到鄄(juan)地(今山东鄄城县附近),再次派大夫子行向孙林父求和,孙林父为了彻底打消卫献公回国的念头杀死大夫子行。
彻底失去希望的卫献公逃到齐国,齐灵公将齐国郲地(今山东龙口市莱子城一带)借给卫献公居住。
在孙林父发起的这次叛乱中,卫大夫宁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他身为卫国大夫却对此不闻不问,也使得他成了叛乱的参与者之一,在卫献公逃亡后,大夫宁殖和孙林父共同扶持了卫献公的弟弟公子剽为君,即卫殇公。
卫殇公的继位,则让孙林父的叛乱在卫国内得到了认可和合法性,这无疑让本就强势的孙林父更加的春风得意。
孙林父的叛乱,在诸侯中也没有引起讨伐,这则得意于孙林父在晋国的关系。在晋悼公和师旷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晋国将卫国的这次动乱,归咎给了卫献公,而晋大夫荀偃以“不如因而定之,卫有君,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诸侯”劝说晋悼公,不如借此机会安定卫国,毕竟卫国已经有了君主,如果讨伐不成功,很可能因为兴师动众,而让诸侯厌烦,这样的劝说就是为了掩饰卫大夫孙林父的做法。
鲁、齐两国都派出使者,慰问逃亡后的卫献公,由此可见鲁、齐两国都想支持卫献公,但却碍于霸主晋国的关系,只能是怒而不言。
卫大夫右宰谷原本跟随卫献公逃亡,结果逃到半路又折返而回到卫国,卫国各大夫怕右宰谷是卫献公派来的间谍,想要处死右宰谷,大夫右宰谷为了以证清白,指着自己的外套反驳道;“余狐裘而羊袖”,成语(狐裘羊袖)的出处,大夫右宰谷的证明也反应出了卫献公对各大夫的吝啬,同时也挽回自己的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