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1年,郑成公去世,其子继位为郑僖公。
郑僖公继位后,因为诸侯驻兵虎牢城,而向晋国求和。
公元前570年,随着郑国向晋求和后,再加上楚国令尹子辛意欲吞并小国的野心,陈国也向晋国求和。郑、陈两国的背叛,无疑让楚国领土直接暴露给了诸侯联军,为了重新获得陈国这个楚国的前沿堡垒,公元前566年楚共王发兵进攻陈国。
晋悼公、鲁襄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曹成公率诸侯联军相聚于郑国,商议救援陈国,郑僖公也准备着参加这次会盟。
郑僖公生性狂悖无礼,而且郑僖公的狂悖无礼不是针对某个人或几个人,他的狂悖无礼是对郑国所有人,包括其他诸侯往来的使者。这让郑国各大夫十分的苦恼,在这连年征伐的时代,郑国又地处各诸侯国争霸的漩涡之中,郑国急需一位贤明君主,主持治理郑国,很显然郑僖公不是,更有可能会因为郑僖公的轻狂无礼,使郑国受到更多的祸乱。因此郑大夫子丰想借这次救援陈国的会盟,联合晋国废除郑僖公。郑大夫子罕拒绝了大夫子丰的提议,毕竟现在的郑国实力弱,如果让晋国插手到郑国的国君任选,那郑国将会沦落成晋国的傀儡。郑大夫子罕的想法也很简单,在这样的年代,即使努力治理国家,依然会被其他国家讨伐,如果废旧立新郑国将会重新被诸侯征伐,而大夫子罕更希望郑僖公能够改过自新,能够重新振兴郑国。
因为同盟关系,郑僖公也要参加救援陈国的会盟,郑僖公这次选择了大夫子驷作为自己的陪同,一起参加诸侯会盟。
郑僖公在和大夫子驷前往会盟的路上,郑僖公再次发起对大夫子驷的谩骂和羞辱,郑僖公的近臣劝谏郑僖公,结果被郑僖公处死,这让大夫子驷愤怒不已,也让其他随行之人胆战心惊。
郑大夫子驷知道郑国各大夫本想借助诸侯废旧立新,而此时的郑僖公的轻狂无礼又施加给自己,同时随行之人都对郑僖公心生怨恨,这让本就对郑僖公有怨言的大夫子驷心生杀意。
郑僖公一行到达鄵(cao)地(今河南郏县附近),大夫子驷看着远去的新郑城,知道参加这次会盟的郑国使团中,除了郑僖公自己的官职最高,而且自己熟悉郑僖公的饮食起居。郑大夫子驷便安排自己的家臣,假扮成盗贼夜入郑僖公的寝室,绞杀郑僖公。
直到第二日清晨,侍卫才发现郑僖公已死,郑大夫子驷早已心知肚明,早早的和各位随从串通一气,说郑僖公是暴病而亡,并派使者前往诸侯会盟之地,通报郑僖公的暴毙,郑国不能参加这次会盟。
郑大夫子驷同时派人回到新郑,汇报郑僖公之死。
郑大夫子驷护送郑僖公的尸首回到新郑,郑国其他大夫看着暴毙的郑僖公,也明白一二,但都选择了沉默。在处理完郑僖公的丧事后,郑大夫们扶持年仅五岁的公子嘉为郑君,即郑简公。
弑杀君主的郑大夫子驷,不仅没有受到追责和讨伐,还成功的成为了郑国的执政者,这就让人多少有点匪夷所思。但细想一下也不难理解,当时的郑僖公已经成了郑国众大夫之敌,要不然也不会有废黜之意。那些在上位的大夫们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在忍一忍,而大夫子驷就有点愣头青,他根本不会去想弑杀郑僖公,在诸侯间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更重要的是弑杀郑僖公后,郑国内的各大夫没有因此而受到实际的损失。
公元前565年,年仅五岁的郑简公继承君位,使得郑国的各执政大臣不能说是欣喜若狂,但也是心生欢喜。既然有人欢喜,就必有人忧。
那些没有被扶持的年长的郑国众公子及其党羽,对郑简公的继位愤愤不平,毕竟他们的资质都优渥于郑简公,但郑简公的继位是各执政大夫所扶持,以他们的实力是无法直接去推翻改变郑简公的继位,他们便想着发起内乱,从中夺位。他们需要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就是郑僖公的暴毙。
郑国众公子及其党羽想以郑僖公之死,追究大夫子驷的罪责,并密谋借机发起郑国内乱,铲除各执政大夫,并推翻郑简公,重新选立郑国继承者。
郑大夫子驷自弑杀郑僖公后,在郑国的地位也有所提升,跻身郑国六卿之一。郑国内各人物都想亲近大夫子驷,这也使得郑大夫子驷提前得知了众公子的密谋。郑大夫子驷得知众公子的计划后,率先下手讨伐众公子及其党羽,一举杀死了公子狐、公子熙、公子侯、公子丁四位郑公子,公孙击和公孙恶逃亡到卫国。
郑大夫子驷的这一次先下手为强,成功反杀一切反对郑简公的敌对势力,而反对郑简公就是反对自己和各执政大夫,这也是郑国各执政大夫的之意。
郑大夫子驷铲除众公子后,再一次有功于郑简公,这让大夫子国和大夫子耳十分的眼红于大夫子驷。
为了能巩固各自在郑国的地位,大夫子国和大夫子耳发起了对蔡国的入侵,大败蔡军,并俘虏了蔡司马公子夑。
这次入侵蔡国的胜利,让郑国上下欢喜不已,唯独大夫子国的儿子子产对此表示担心,毕竟郑国弱小,不推行恩德治理国政,反而发动战争入侵蔡国,如果楚国借此讨伐,郑国未来又不得安宁。
正如郑大夫子产所言,楚国在这年冬季派楚大夫子囊带兵讨伐郑国,正是因为其入侵蔡国的缘故。
郑国虽然大败了蔡国,但十分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实力,面对楚国的征讨,郑国各大夫也发生了分歧,郑大夫子驷、子国、子耳想求和于楚国,而大夫子孔、子矫、子展则想抵抗等待晋国的救援,郑国的六位执政者因此而商议。
子驷的想法就是顺从楚国,毕竟楚军已经兵临城下了,只有姑且求和来免受战争,等到晋国来征讨时再用金玉贿赂求和于晋国,这样就可以让国民免于战火的摧残,这就是小诸侯的生存之道。
子展则反驳道;大国安抚小诸侯,用的是恩德,小国侍奉大诸侯,用的是信用。郑、晋两国已经多次结盟,现在却要抛弃,接受楚国的盟约。如果晋国因此而讨伐,郑国就用金玉贿赂求和,如此来回往复多次,郑国又有多少金玉能用来求和。
子驷却一意孤行,向楚国求和结盟。此时的郑大夫子驷专权的野心慢慢流露出来,他多次对各大夫提出国家的治理应该由一人执行,多人提出的建议犹如渔网,只会作茧自缚,根本无法治理国家。
在郑大夫子驷和楚国结盟后,派郑大夫王子伯出使晋国,汇报这次的郑、楚结盟是因为郑国上下的意愿。郑大夫子驷想通过这次的汇报来预防晋国的问责,便将郑、楚结盟的原因归结为民众的意愿,并表示出晋国没有帮助郑国的意思,所以才选择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