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说:你们小时候洗个脸洗个头还有什么讲究吗?有,首先说,洗脸和现在大不一样,尤其是冬天。全家无论几口人,用一个洗脸盆洗脸。那时,家家户户的洗脸盆都是铜盆。拿现在来说,铜盆洗脸好像很高档,但那时除了铜盆之外就是瓦盆,没有别的盆。瓦盆想必大家能见到过,就是用土烧制的,一磕一碰、掉地下就碎的那种。瓦盆分4种型号:大盆、二盆、三盆,最小的叫“小盔儿”。只用来盛饭,不能用作洗脸。
每天早晨做饭前,母亲先在大锅烧开一些水,灌满竹坯子暖壶,剩下的舀在铜盆里,用水瓢从水缸里舀出适当凉水兑上,这就是一家人的洗脸水了。当时,每家每户就是一口大铁锅,再没有第二种锅,什么铝锅、不锈钢锅、电饭锅之类一概没听说过。可能当时中国根本就没有这玩艺。水瓢是用大葫芦锯两半做成的。洗脸水的温度勾兑好了,关键问题也来了,谁先洗呢?就一盆水,不可能有第二盆。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家的先洗。没分家的时候爷爷当家,先洗。我8岁那年由于人口太多,分家后爸爸当家。清亮的一盆水,小孩子绝不能先伸手去洗,这是礼貌、家教、素养问题。父亲洗完后,让母亲洗,同辈之间也应相互谦让,这也是家风。这盆水洗到最后一个,基本上就是黑汤的了。但是没关系,因为自古就有名言,也是俗语:“水不粘人”。那说,换一盆水再洗不行吗?那是绝对不行的,从来没发生过这种现象,谁敢斗胆搞这种特殊,连想都不用想。当时的洗涤品叫“胰子”,也叫“猪胰子”。猪胰子是猪的胰腺捣碎后加硷制成的,家家户户都会做,但必须得省着使,因为很多人家一年只能杀一次猪,有一个胰脏,制不出几块胰子,经常有断顿的时候。擦脸就是用大布手巾,也就是家织的粗布,根本就没有什么吸水性可言。一家人用完这条手巾,基本就是湿漉漉、黑乎乎的,也没说投一遍,第二天接着用。
记不太清从哪年开始,有了“洋胰子”和“羊肚子”手巾,外观酷似羊的胃,后来都称之谓毛巾。最初人们不知道叫肥皂,好多人家买不起。后来又有了“香胰子”,即香皂,那是普通人家望尘莫及的事。现代的人常有睡前洗睑洗脚的习惯,那时候,不存在这种“不过日子”的现象。黑更半夜谁给你大锅温热水,哪来那么多猪胰子让你使用。再说,累死累活一天了,谁还有这种闲心逸致。小孩子洗脸是很有讲究的,洗脸就是洗脸,从来不洗脖子。长时间下来,脸蛋是白的,脖子是黑的,甚至长了皴(cun),大人就常有一句话:“这脖子像大车轱辘轴似的”。
关于洗头,那是不大常见的事,可用“罕见”二字表达。费水费胰子,那得多大的谱,什么了不起的身份和脑袋呀?不就是个农民脑瓜子嘛!再说了,用不了一个多月又剃头了,头发都剃光扔了,还用得着去洗它吗,那是多此一举。
说起剃头,就是用剃头刀子剃,都是剃光头,没有剪头这个叫法,更没有理发这个词。剃完头,双手摩挲(ma sa)一下脑瓜壳,刷刷掉下一片头皮屑,又利索又解痒,就算完事大吉。给小孩子剃头麻烦可就大了。怕疼,不让剃,得大人摁住,或者打几巴掌才老实,这种现象叫“护头”。有人会说话,说护头的孩子长大有出息。这事我倒没考证过,反正护头的孩子没少挨打是亲眼所见。也难怪孩子护头,个人家的剃头刀子多是不锋利的,那是连剃带薅,哇哇大哭,跟杀猪似的。
当时也有专业的剃头匠,走村串户。估计人家的刀子会很快,能快刀斩乱麻,还能刮胡子,但有多少人能剃得起呀,虽然就是一毛钱。
剃头匠进村也是一道风景线,因为剃头匠有一个铮亮的小钢叉,大约一拿多长,用小铁棍儿一滑擦发出非常悦耳动听的持久声响,那是剃头匠的招牌工具。小孩子们都围着剃头挑子观摩,挑子的一头是剃头用具,有刀子、磨石、围布、小板凳等。另一头是一个小碳炉温着的热水。因此,自古留下一个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
别的村子肯定有剃头的,但我们皮杖子没看见一个,不然,剃头匠不金盆洗手也早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