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安南莫朝势弱,偏居一隅而苟延残喘,后黎朝虽是势大,但权柄尽皆被权臣郑主掌控,几位爱卿觉得我大明该当如何?\"
不知过了多久,大明天子朱由校听不出息怒的声音于暖阁内响起,使得祖大寿等人心中为之一动。
自嘉靖朝,安南黎朝权臣莫登庸发动政变,建立莫朝以来,大明对安南的态度始终是\"扶弱凌强\",从而达到明朝利益的最大化。
莫朝与后黎朝势力相当,便会将其全部精力及注意力用以国内斗争,无力兼顾边陲,使得明廷边镇压力大大减小。
只可惜受限于大明日渐衰弱的国力,兼之后黎朝得到了佛郎机人,红夷人的帮助,曾有明廷支持的莫朝在短短数十年内的时间里便迅速衰败,如今只能躲在\"高平府\"苟延残喘。
反观那后黎朝,如若不是南方有\"阮主\"政权割据,拥兵自重,使得后黎朝始终不能完成实际意义上的\"统一\",只怕野心勃勃的\"郑主\"早就效仿缅甸的东吁王朝,将重心用在\"屯兵\"大明的疆域之上。
\"启禀陛下,\"闻声,靖南侯祖大寿与身旁的两位袍泽交换了一个眼神过后,便起身回禀:\"后黎朝虽在宣德年间便奉我大明为正朔,但随着其政权愈发稳定,后黎朝便中断了将近百年的朝贡,直至莫朝崛起之后,为了争取我大明的支持,方才重新派遣使臣来见。\"
\"再者,莫氏及黎氏昔日皆为我大明所册封的安南都统使,却敢在国内建元称帝,此乃逾越之罪。\"
\"微臣斗胆,恳请陛下发兵,征讨不臣之臣!\"
对于朱由校心中所想,如今的大明朝臣虽不敢说人尽皆知,但也多多少少有所明悟。
祖大寿等人虽然久在辽东,但对于京中形势也颇为关切,面对着朱由校的闻讯,自是知晓该说些什么。
以如今大明的国力,早已不需要像前些年那般\"扶弱凌强\",靠着莫朝与后黎朝之间的平衡,勉强维持着\"宗主国\"的地位。
十数万厉兵秣马多时的大明儿郎们,只等天子一声令下,便会越过大明边陲,马踏升龙府。
\"安南虽距离京师数千里之遥,但朕也对其国内局势有所耳闻。\"
\"听说安南国的南方被阮氏家族所掌控,虽对后黎朝称臣,却有割据之实,实力不容小觑。\"
\"且阮氏家族所统治的疆域,物产丰盈,风调雨顺,当地百姓收成远高于我大明...\"在祖大寿等人略有些错愕的眼神中,朱由校没有顺势同意发兵,而是将话题带到了\"安南国\"内部的阮氏政权之上。
这安南国的疆域虽然不似大明这般广袤,但其国内经济情况却与大明高度相似,北部自古以来便是政治核心,被后黎朝所掌控。
而南方人口虽然不似北方这般稠密,但经济却高度发达,世家大族林立,又有佛郎机人,红夷人常年来此展开贸易。
更重要的是,南方阮氏政权的统治疆域内,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粟米可以一年三熟。
这一点,早在秦汉时期便有记载。
只要能够将安南纳入本土,其国内无与伦比的粮食资源就能反哺大明。
\"安南全境,必将重回我大明疆域。\"靖南侯祖大寿虽然不似朝中文官那般心思豁达,但作为曾经\"拥兵自重\"的将门世家,也是迅速理解了朱由校言外之意,遂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脸认真的保证道。
他知晓,朱由校并不满足于在\"形式\"上统一安南,而是打算将其国内割据政权逐一解决。
距离永乐年间,三宝太监先后七次领兵航行西洋的壮举已然过去了两百余年,东亚诸属国对于大明的几乎没有半点敬畏之心。
此次出兵安南,便是大明重新恢复\"万国来朝\"的第一步。
\"朕已授意镇南将军鲁钦先行领兵至广西,大军所需粮草正在不断募集中。\"抬手示意眼前的靖南侯起身,朱由校不置可否的说道。
尽管云南的\"干崖宣抚司\"及广西的\"靖西土司\"均会出动数千精锐随同朝廷大军参战,但各地土司本就盘根错节,且不见得与朝廷一条心,一旦在前线遭遇某种变故,继而发生分歧,但以广西和云南卫所官兵的实力,实在难以镇得住这些土司。
毕竟似四川石柱秦家这等忠君爱国的土司,整个大明两百余年的历史上,也是寥寥无几。
正因如此,朱由校在思虑再三之后,方才将祖大寿等人自辽东征召回京,并准备将广宁铁骑派遣至帝国边陲。
\"战场瞬息万变,届时安南战事便全靠几位卿家的了。\"轻呼了一口气,大明天子朱由校猛然隐去嘴角的淡笑,十分认真的朝着眼前的几位武将叮嘱道。
如若是寻常年景,朝廷接连厉兵秣马多年,朱由校定会选择\"休养生机\",恢复民生,只可惜一场在史书上都十分罕见的\"小冰河时期\"正在悄然来袭。
他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度过这道难关。
...
昔日女真八旗最为不可一世的时候,\"初出茅庐\"的关宁铁骑便可与其抗衡,经过近些年的沉淀,相信其战力定然愈发强盛。
今次攻伐安南的主角,除了在原本历史上\"翻云覆雨\"的祖大寿,满桂等人,还有号称\"西南武将之冠\"的鲁钦及拥有当下这个时代最为先进火器的神机营,应当能够比成祖皇帝平定安南的时候,更加顺利些吧。
目送着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几位武将离开,朱由校转而扭头看向眼前的奏本,沉吟少许之后方才出声:\"周王,福王应该回到封地了吧?\"
年关之前,这两位与朱由校关系最为密切的宗室藩王便同时递了折子,希望在元宵节进京面圣,并得到了朱由校的准许。
一直默不作声的司礼监秉笔王安闻言便是轻轻点头,应道:\"回陛下,依着时间来算,昨日应当便到了。\"
提及此事,司礼监秉笔的脸上也是涌现出了些许异样,前些时日的\"家宴\"上,许是因为酒精的怂恿,一向乖巧的周王和福王竟是壮着胆子,从侧面提及想要改变封地的想法,字里行间对安南多有提及。
更微妙的是,天子对周王和福王这等有些\"逾越\"的言论毫无在意,非但没有予以驳斥,反倒是含笑应下,只说日后待时机成熟,自会优先\"安置\"两位王爷。
听得此话,周王及福王纷纷在\"家宴\"上表示,定会慷慨解囊,帮助朝廷募集粮草,以尽绵薄之力。
纷纷扰扰间,饶是对朱由校最为了解的司礼监秉笔也猜不到其心中真实想法。
难道不断修改宗室条例,着手减轻朝廷财政压力的天子还真打算在倭国或者未来的安南国,分封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