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曹休闻言几乎喜极而泣,大声道:“仲达,你快说,你快说是什么克制之法!”
司马懿嘴角高高扬起,掏出一把黑粉末,解下腰间的水袋,将水倒在手中,喝道:
“点火试试!”
文聘如醍醐灌顶:“哈哈哈……不用试了!不用试了!”
曹休也拍着额头大笑:
“竟然如此简单!哈哈哈……待刘贼攻城,我们只需要在坑洞处倾倒大量的水,将炸雷浸湿,危局自解!”
司马懿自信一笑:“不够,我们还要考虑刘贼挖洞时故意高于地面,水流不进去的情况。”
文聘喜道:“既然有了克制之法,怎么灌水就是小道了!哈哈哈……司马都督真乃世间奇才,受我一拜!”
司马懿赶紧扶起他,道:“文将军乃守城名将,保卫洛阳的大任,就全权交给你了!”
文聘自信道:“定不辱命!”
曹休闻言道:“文聘全权守城?仲达要做什么?”
司马懿道:“我要试着制作炸雷!”
“你知道怎么做?”
“不知道,但是,既然咱们知道了成分,那便按各种比例试验即可!总有成功的时候!”
曹休担心:“时间够吗!”
司马懿看向文聘:“时间够不够,仲业说了算!”
文聘一愣,脸色严肃起来,朗盛道:“现在既然不怕炸雷轰城墙了,任何敌军都休想攻下洛阳城!”
**********
函谷关。
赵云于正午时分行到关前,环顾一周,见城墙损毁了一小段,却不见攻城之兵,心道:
“魏延这小子既然成功炸城,却不攻关卡,又跑哪里去了?难不成绕道去洛阳了?不至于啊!”
他叹了口气,纵马上前,大喝道:
“函谷关主将何在?”
“哈哈哈哈……”
一阵大笑传来,只见魏延出现在城头,大声道:“赵老将军,函谷关的主将,已经是我魏延啦!哈哈哈……”
笑声未落,关门缓缓打开。
魏昌、魏容两兄弟率军出城列阵。
魏延随即快步赶到城前,大笑道:“赵老将军,我这个惊喜够不够大!”
赵云佯怒:“攻下城池却不回报,该赏你一百军棍!”
魏延佯装告饶:“还是赏我一百个娘们吧!”
“好说!”
赵云哈哈一笑,纵马入城。
待大军安顿好,赵云也知道了此战经过,对魏延疲兵掘城、据河坚守、故布疑兵等谋划赞不绝口:“文长真大才也!魏昌、魏容两个小将,亦是智勇双全啊!”
魏延好是客气一番,道:
“现在赵老将军主力已到,咱们明天就东去洛阳,活捉曹丕吧!”
赵云道:
“按太子殿下的意思,依旧实行农田包围城池的计策,先占屯田和村庄,再攻下洛阳周围的关卡,将曹魏君臣围在洛阳。”
魏延明白了,道:
“是不是还要围点打援,吸引豫州、冀州、兖州等地的援军,徐徐歼灭,以便今后攻取中原各城?”
“正是如此!”
“既如此,延,有个请求!”
“请求?莫不是要封官?”
魏延摇头:“封官此事,等着便罢。我是想请赵老将军拨给我一万骑兵,让我带军北上,一举拿下并州!”
赵云一惊,他短时间没有弄明白魏延跳跃的思维,问道:
“并州?”
魏延点头:“对!并州!”
他抱拳道:“并州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七郡,土地面积在九州中也算较为广阔了,人口虽不密集,但也有数十万户。
去年曹丕纵容鲜卑借道并州部分郡县南下,一路烧杀掳掠,引起民愤,人心已经背离曹魏。
如今,我们拿下了鲜卑,算是帮并州百姓报仇了,此时北去,正当时机啊!”
赵云迟疑:“你不要拿下洛阳的功绩?”
魏延一摆手:“太子既然要围城打援,必然耗时良久,我神兵突至快速平定并州,然后回来攻打洛阳,不耽误事!”
赵云笑道:
“你倒是有自信!你可不要忘了,并州人口虽少,但常年与鲜卑、匈奴为战,民风彪悍,将士也颇为英勇,若是拼死抵抗,你不易在短时间内攻克。
再者,并州刺史梁习,历任章县、乘氏、海西和下邳县令,都有治绩。在建安十一年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平并州豪族内乱,杀匈奴、鲜卑入侵之军,颇有战功。
如今,他已经在并州深耕十六年,势力庞大,听从者甚多,根基稳固,若是他拼死抵抗……”
魏延自信道:“他若拼死抵抗,杀了便罢!”
赵云想了想,道:“我这就给太子殿下写信,请他定夺!”
魏延重重一拜:“谢赵老将军成全,末将这就去挑选将士了!”
赵云一呆:“我没说同意啊!”
并州盆地图
************
新安县。
诸葛亮站在地图前,缓缓摇动羽扇,思考战略。
阿斗推着一辆四轮车走过来,道:“战事很顺利,相信赵叔和魏延很快就能传回好消息,司空就不要如此殚精竭虑了。”
诸葛亮拱手:
“正因为战事很顺利,各地投降郡县颇多,人员和世家利益复杂,分田安民之事繁冗,臣不得不仔细的思索、事无巨细的安排。”
话罢,他看到了四轮车,顿时生出莫名的好感,连疲惫感都有所减轻,不禁多看了两眼。
阿斗看到他的眼神,笑道:
“我见司空近期操劳过度,担心您身体,亲自为您设计、打造了这辆四轮车,作为司空的代步工具!
不知您喜不喜欢!”
诸葛亮抚摸着四轮车,有种冥冥之中必须有这么一辆车的感觉,沉声道:
“臣,谢殿下厚爱!”
阿斗扶他坐下:“司空试一试,是不是很有感觉!”
诸葛亮感慨:“确实有种宿命感!”
阿斗笑道:“那是必然的!”
这时,一个士卒轻步走来,道:
“殿下,司空,函谷关送来捷报!另有车骑将军书信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