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孙宁也好,眼下在洛阳的大越朝廷也好,在面对这突发变故时的应对已经足够快了。
就在这份鲁地彻底丧失的战报传到洛阳后,孙宁就即刻做出了最准确而及时的应对。
一边调动本来更多布防于黄河岸边的兵马东去,只为提防敌军自鲁地侵入河南之地,另一边则派快马往南,向两淮等地传达命令,让他们尽快收拢百姓,坚壁清野,以防鲁地的变故出现在两淮等地。
但最终的事实却又表明,即便如此,他们的应对还是慢了一步。
就在孙宁这道旨意由洛阳发出后不过三日,各方的告急奏报就如雪片般往朝廷送来。
先是淮北徐州一带,赫然就出现了大股鬼戎骑兵的踪影。
他们也果然就如孙宁所担心的那样,并没有真就硬碰硬地去攻打徐州这样的坚城大埠,而是专门化整为零,侵入到城外乡野村镇之中,大肆杀戮掠夺。
光是这些家伙入侵淮北后短短七八日间,就有三座小县城,十二座小镇甸,以及三十多处村落被他们劫掠屠戮。
这些根本来不及逃入城池之中寻求庇护的百姓们,五成都惨死在鬼戎强盗的刀斧之下,还有一部分则被他们强行收编或变成了鬼戎人的奴隶,并使他们为前驱,直扑大一些的城池……
要不是徐州这边的反应还算够快,又传信后方,使得淮北其他几处大城及时将城外百姓都接入城中避难,恐怕死的就不只是三万多人了。
但即便如此,当孙宁看到这一伤亡数字时,还是只觉着一阵触目惊心与愤怒。
鬼戎人要比自己想象的更加野蛮和残暴,居然真就在大越中原腹地展开了劫掠屠杀……
而即便是后来让城外百姓避入城中,淮北各地的损失也是极其惊人的。
鬼戎入侵者既然找不到杀戮的目标,他们索性就在各处空置的村镇乡野之中大肆破坏焚烧,将一切可以带走的财物粮食通通带走,其他则只是一把火烧了干净。
更叫人恨得牙痒痒的是,鬼戎人还个个都表现得来去如风,在当地官兵真组织起一定规模后想要剿杀他们时,他们又个个跑得飞快,几次围追堵截下来,几乎没大的收获和战果,也就杀了几十个敌人而已!
直到淮南当地也终于派出数万人马北上支援,联合淮北之军,达到十来万规模后,这支不知具体数量,入侵淮北的鬼戎人才在获取了大量好处,给淮北造成极大伤害后,大摇大摆地退回北方,进入鲁地。
而大越官军对此,却是无可奈何。
因为这些两淮的官军几乎全是步卒,两条腿的他们又怎么可能跑得过有着多匹战马可轮换而骑的鬼戎骑兵呢?
知道这一切的孙宁除了愤慨之外,还有着深深的忧虑。
因为他很清楚,这次鬼戎人入侵只会是个开始,只要鲁地还在他们手中,那他们的骑兵就能随时杀入淮北,而朝廷则只能是处处布防,结果必然很不乐观。
可以说,鲁地之一落到鬼戎人之手,使得他们成为了大越朝廷头顶悬挂着的一把利剑,直让人睡难安寝了。
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改变北伐策略,先夺鲁地,再论其他!
孙宁到最后,只能是得出这么一个应对策略。
然后,还不等朝廷真拿定主意,更多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不是来自鲁地的鬼戎人,而是来自梁州,以及南阳一带。
就在淮北遭遇鬼戎入侵,苦不堪言的同时,晋州郭寒也出兵试探着对梁州北部城池发动了突袭。
作为曾经的梁州之主,他郭家在梁州的影响力还是相当之大的,随着他突然起兵杀到,短短时日里,真就让他连得数城,并摆出了要强取梁州的架势来。
而此时的梁州,因为洛阳战事刚平的关系,兵力依然空虚,直吓得此时镇守梁州的朝廷将领大感紧张,赶紧就急奏朝廷,请求支援。
虽然目前看来,梁州还没到真正危险的时候,但就郭寒所摆出的态势,以及不断在当地民间传播开来的谣言来看,此时朝廷对梁州一地的控制正在不断削弱。要是再拖上些时日,真让人心思变的话,梁州可就要保不住了。
最后一个威胁则来自南阳一带——这儿居然面临来自关陇李万年的威胁。
李万年在入川失败后,只沉寂了不过一年,就再度出兵,而这一回,他不再涉险攻川蜀,而是直接引兵出潼关,兵锋则是直指中原。
洛阳与长安本就相距不过八百来里,以关陇骑兵之急速,或许几天时间就能让他们杀到城下。
但这一回李万年明显是吸取了教训,没有急于强攻,而是稳扎稳打,沿途诸多小城都被他一一拿下,然后把第一个目标就定在了对中原和洛阳来说都极其关键的南阳城上。
虽然如今的南阳还没有担负起之前作为国都粮仓的重要作用,但其地理位置,以及象征意义,还是叫朝廷上下都不敢轻忽,只能一面死守到底,一面赶紧也派人向洛阳求救。
鲁地、淮北、南阳、梁州……在这个四月天里,孙宁一下就受了重重的四下打击,四个巨大的难题,也就彻底摆在了他的面前,将他那点因为顺利拿下洛阳的喜悦和自得给打了个烟消云散。
局势就此急转直下,朝廷由之前的主动和不断成功,变成了现在的处处受敌,局势危殆。
这让许多臣子都感到阵阵惶恐,在孙宁面前,都不知道该做何反应才好了。
甚至于,就在这洛阳城中,都有人开始提议要付出一些代价来求得各方的退让了。
毕竟,在许多人看来,如今这样到处皆敌的处境,可实在太过凶险,任朝廷再是兵强马壮,怕也难以凭一己之力应对了。
这样的想法从民间,迅速蔓延入官府朝堂,到了五月初时,终于是真正登堂入室,来到了孙宁面前,由几名官员正式在朝会上想孙宁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