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漫漫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整日眉头紧锁,看似沉浸在深度思考之中。然而,思考的时长与思考能力的强弱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真正关键的,不是你在思考上耗费了多少时间,而是你思考的方式是否正确有效。
生活中,有不少人不乏想法,当机遇降临,经过一番研究后,也认定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可就在这时,他们的思考方向却出了偏差。比如,他们会反复琢磨“我能行吗”这个问题,在犹豫与自我怀疑中,数月时间悄然流逝,最终得出的答案往往是“我不行”。我曾接触过许多极具成功潜力的人,他们常常在迈出第一步前,就被这个问题绊住了脚步。每当对自己能否做成某件事表示怀疑时,行动的勇气就会被一点点消磨。长此以往,他们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未曾给自己,成功的大门也就此紧闭。
当我们十分确定一件事情本身的正确性时,就不应再纠结于“我能行吗”,而应将思考的重心转移到“我应该怎样去做”。这两个问题看似相近,实则有着天壤之别。问“我怎样去做”时,我们的思维被激活,开始挖掘自身的潜力,这是一种可能性思维。我们假定存在一种通向成功的方法,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寻找它。就像我早期投身教育培训行业创业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我,若当时一味地问自己“我能行吗”,恐怕早已在自我否定中放弃。但我没有陷入这种无谓的纠结,而是选择直接去做。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得到了提升,也收获了成长。
罗伯特·舒勒常常问人们:“如果你知道自己不会失败的话,你会尝试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犹如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们被束缚的思维枷锁。它促使我们去思考,是否愿意接受更多的挑战,突破那些限制我们的藩篱,从而释放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巨大能量。我们无法充分实现自身潜力,很多时候并非缺乏能力,而是缺失了开发潜力的坚定信念。
普莱斯在书中写道:“你可能觉得你对自己实现潜力的怀疑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对自己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的,其实你的怀疑是由你的大脑的垃圾产生的,你的怀疑不是准确思维的产物,而是习惯性思维的产物。” 我们常常将错误的结论当作真理,逐渐相信自己没有成功的潜力,失去了儿时那种勇往直前、无畏尝试的勇气。现在,是时候重新找回那份对自己潜力的信心,挣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让思维的火花重新绽放。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都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许多人终其一生未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身边围绕着太多消极的朋友。无论你打算做什么,他们总是泼冷水,断言你做不到、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的思考和行动的热情都会被慢慢扑灭。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那些相信我们潜力的人建立联系。他们看到的不是我们的缺点和不足,而是我们身上尚未被发掘的闪光点和无限的可能性。
即使我们勇敢地迈出了尝试的步伐,踏上了成长的道路,也并非就能一帆风顺,迅速看到显着的进步和成果。很多时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走了一半甚至更长的路程时,仍会觉得前方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在做事的过程中,做到一半时,我们常常会感觉自己仿佛正走向失败。就如同一场大型手术,进行到一半时,手术室里的场景或许会让人觉得如同谋杀现场般惊悚;创业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会时常感觉自己在不断犯错。发射火箭亦是如此,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不在既定轨道上,它正是通过不断地偏离轨道又重新回到轨道,也就是在不断地犯错与纠错中,才最终成功抵达月球。
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是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的关键。而改变思考方式,则是提升思维能力的第一步。让我们摒弃“我能不能做到”的自我怀疑,转而聚焦于“我应该怎样去做”的积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遭遇挫折,或许会经历失败,但每一次的尝试和努力,都将使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最后,以西奥多·罗斯福的话结束今天的交流:“敢于做伟大的事情,赢得光荣的胜利,尽管会遭受挫败,也比那些精神贫乏的人强得多,他们既不会享受生活,也不会吃太多苦头,因为他们生活在不知胜利和失败的混沌世界。”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思考方式,勇于挑战,敢于突破,就一定能够跨越重重障碍,创造出属于我们的辉煌。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思维的力量点亮前行的道路,向着梦想的彼岸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