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月玲把带来的小包裹交给了老太太,都是她收拾的孩子的衣物。
这次来的突然,也没准备好,等下次过来的时候还是要麻烦老杨家帮忙。
蒋月玲握着老太太的手,不停的说着感谢的话,还有请他们帮忙安排见面的话。
这次见不到女儿,蒋月玲走了。
她还要赶回镇上去坐班车回县城,又是往回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到了镇上,马不停蹄的又去买车票。
回县城的班车还需要等十来分钟,蒋月玲等在路边。
回想起来时的着急,忐忑,难过,这次虽没见到女儿,但是听到了女儿的处境,放心不少。
她的女儿女婿这是遇到贵人了!
她回去了一定要跟丈夫好好说说,想办法感谢他们家,报答他们。
又是一个多小时客车,可能是心情好了不少,客车难闻的味道,也能稍稍接受。
回到县城,这次倒没吐,难受是必须的。
忍受的不舒服,艰难的走回县大院。
丈夫还没下班回来,她喝了点热水,休息了会儿。
陈峻下班回到家后,妻子已经准备好晚饭,陈铎也已经到家。
晚饭后,蒋月玲跟父子两说起她独自一人去桃花村的事儿。
把父子两都吓的不轻,县城往桃花村,路程不短,他担心累着了,外面世道变了,那些红卫兵乱抓人的到处都有。
“妈,你要去找妹妹,怎么不叫上我呢,我陪你阿,你一个人太危险了,”陈铎有些埋怨母亲,他也想见妹妹。
妹妹以前在县城的时候,陈铎瞒着父母平时都有见她,偶尔也能帮帮。
兄妹两其实一直都有联系,只不过瞒着家里。
他只是一段时间没去找妹妹,没想到被妹夫连累,被下放农村了。
“月玲,不是说好等我安排好再去吗,你没事儿吧,见到女儿啦?”
“我这不是好好的,没见到女儿,但我见到帮助女儿女婿的人家了。”
“人家真的很好,没有他们,我真不敢想像,你女儿现在会怎么样,女儿生孩子,连坐月子都是她家帮的忙,这可是救命之恩呐!”
“女儿女婿,能有现在这住的房子,吃的东西,都是她家在暗中帮忙。”
“我想着下次再去一趟桃花村,给他们带点东西去,你们俩说说看,我带点啥过去比较好。”
“还有,他们可是救了咱闺女的命,你能帮的多帮着点,”蒋月玲严肃的对着丈夫说道。
陈峻没说话,表情有些凝重,怎么妻子去了桃花村正好遇到帮助闺女的人家了。
但他还是点了点头,他的找机会,最好亲自去见见那家人。
他不能光听妻子说的,得自己确认下。
一旁的陈铎看着父母,都说要去桃花村,他当场表示,也要去,他要去见见外甥。
没想到,他已经当舅舅了,他有外甥了。
他得好好想想,给外甥带点啥过去。
妹妹被下放后,他已经很久没见了。
以前妹妹还在县城时,跟父母虽然吵架了,但是,他们兄妹俩有时也会见见。
刚开始的时候,妹妹跟妹夫两人生活很苦,他都会帮衬。
他们兄妹两感情依旧很好。
后来,只不过一段时间没去见妹妹,从他爸嘴里得到的消息,就是妹妹跟妹夫被下放到农村了。
万幸,就在我们县城的管辖下的农村。
“我年前听你说,上面说要给咱县城下的乡村架设电线杆,准备通上电是吗?”
“而且,巧合的是,选中的乡村就是桃花村,对不?我之前听你说了一嘴,怎么这次我去,还没铺上电杆呢?”蒋月玲疑惑的问道。
陈峻也记得却有这么回事儿,当时,他也觉得不对劲,这么多乡村,怎么又是桃花村呢。
他心里有猜测,桃花村里有人可能认识大人物!(不愧是能当县长的人,有头脑)
年前的工作,现在还没干,有人工作失误了,还是从中作梗了,他明天去查查就知道了。
第二天,陈县长上了班,第一件事就是查桃花村铺设电线杆的事儿。
几天之后,桃花村的大队长从镇上开会回来,那是抬头挺胸,意气风发,好像有天大的喜事落在他头上了。
一整天,嘴角就没下过!
“你这是傻了,怎么尽傻笑,可别真傻了,”陈氏一脸嫌弃的说道。
“你瞎说什么呢,我这是高兴,咱们桃花村要通电了,镇上开会,已经通知了。”
孙长行想想就激动的不行,想想开会时,其他大队长那几张脸,这回,他们桃花村扬眉吐气了。
以前有啥好事儿都轮不上,他可是听说了,这回可是县长亲自批下来的,桃花村先铺设电线杆。
他还在想,是不是上次县长来的时候,他表现的好,被县长看中了。
“真的,咱村里真的能铺上电线杆了,跟城里人一样,通上电?”陈氏也是激动不已。
随着大队长点了点头,陈氏开口大叫起来,咧嘴大笑。
第二天,村里的喇叭通知乡亲们中午小广场开会了。
村里闲着的都来了,有的村民三天两头的开会,还埋怨上了,嘴里骂骂咧咧的。
老杨家一直都是最积极的,从不拖大队长后腿。
小广场上,三三两两的站着,等着大队长开口讲话。
“乡亲们,咱们桃花村有好事了,天大的好事啊,”
“咱们村,要铺设电线杆了,通电了,家家户户都能通上电,再也不用煤油灯了,”大队长说完,小广场一片安静,鸦雀无声。
“真的吗,大队长,你没骗俺们?”
“大队长,咱们村,真的能通电,能装点灯了?”
“电灯那可是城里人才能用的东西,咱们乡下以后不比城里差了,”乡亲们都上前围着孙长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问着问题。
“大队长,安上电后需要出钱吗?出钱的事儿,咱们可不干,我家没钱,”有村民忍不住问道。
有一个问了,其他人也开始有想法了,好不容易攒的钱,浪费在这上面,他们可不干。
他们宁愿还是用煤油灯。
乡亲们从一开始的喜悦,渐渐的开始吵闹起来,免费的还行,要他们出钱,等于要他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