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听到自家娘子说要与他和离,脚下一顿,扳过身来,白面红温上涌,自家娘子毫不给她面子,当众要与其和离,加之周边看热闹的百姓对着他指指点点,泥人也有三分脾气,何况是个最爱面子的书生。
他也有些恼了,指着自家娘子道,“你,你,你。”
多年四书五经的教养让他早就失去与人吵架的能力,你了半天,才红着脸憋出一句话来,“你这是不讲道理嘛?”
“我不管,你敢投,我就和你和离。”小妇人一抹眼泪,仰起头,一脸坚决又傲娇。
“不可理喻,不可理喻,圣贤说的没错,唯有女人和小人难养也。”书生丈夫嘴上抱怨着,人却朝着原来相反的方向走去,心不甘情不愿地将手中的那一票投进了右边的票箱。
可别来一趟公审,把自己家娘子给整跑了,书生丈夫在维持正义和维护家庭完整中,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家庭完整。
小妇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才破涕为笑。
书生丈夫投完票气鼓鼓地坐回到了自家娘子的身边,哼了一声,目视前方,看都不愿意看自家婆娘一眼。
小妇人也不在意,用温柔的声音对丈夫说,“回去的路上给你割两斤、肉,在打上一斤好酒,晚上妾身弹琴,你饮酒,可好嘛。”
哼。“用自己的正义换得今晚烛光晚餐的书生丈夫依旧不搭理妻子,冷哼一声,将头别到另一边去。
这时,场中的投票仍在继续,每一张选票的投入都像是敲响一记命运的钟声。
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着这对夫妻的争吵,也有人沉默不语,沉浸在自己对善恶、生死的判断里。
更多人本来走向左边票箱的陪审官,他们心中本来就摇摆不定,在听了小妇人的话之后,原本走向左边票箱的,又转头走向右边票箱,为两位妖人投了免死的一票。
林婉珍心里没底,她的那一票是救下了可以改造的灵魂,还是放走了两个罪有应得的恶徒?
随着时间的推移,票箱渐渐被填满。
现场除了主审台上的三位大人,其余皆已投票。而这三位大人拥有开票后的最后投票权。
冯镜台领着两位下属上前,清了清嗓子,准备宣布投票结果。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那决定命运的一刻。
林婉珍握紧了拳头,她的心咚咚咚地仿佛要跳出嗓子眼。
“经统计,右边票箱票数201票,左边票箱票数200票。”
冯镜台庄严的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一字一句都揪着众人的心。
当最终结果宣布的那一刻,有人高声称赞,有人唏嘘,有人在骂不公平。
公审结果,自然不会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肃静,肃静,请摄政王和两位大人投票。”冯镜台庄重地道。
“珍儿,本王想投他们死罪,可好。”南宫洵估计也是怕投票引起家庭不和睦,转头问林婉珍。
“王爷想投哪里,就投哪里,珍儿尊重王爷的选择。”林婉珍觉得每一个人心中对西京少男失踪案都有一个自己最公正的审判。
“好。”他的珍儿就是明事理,不像刚才那个胖婆娘无理取闹。
“东海,替本王将票投入左边的票箱。”南宫洵。
这死的不是他的婆娘和娃儿。王爷还真是冷面无情呐,林婉珍心想。
右相王大人眼尾余光扫过南宫洵问洵林二小姐他可不可以投左边的票箱。
嘴角微微向上一挑。
这摄政王就是个怕婆娘的耙耳朵。
好在他和这林二小姐婚事黄了,否则以后朝堂上的事,说不定小妮子也要插一手。
刑部尚书周雄让随从跟着东海,也将票投给了左边的票箱。
这很好理解,周大人毕竟是刑部尚书,必然要执法必严。
现在的票数是202票(左票箱)比201票(右票箱)。
整个刑场都安静下来,百姓们屏息看着右相王恒手中的那关键一票。
王恒起身迈开大步,稳稳当当地走向右边的票箱,庄严地投出手中一票。
在那高悬的烈日之下,审判现场一片寂静,只有微风拂过,带起一丝紧张的气息。
中央的高台上,一位身着黑袍的主审判官,刑部侍郎周雄眉头微皱。
这个王大人八成和他八字相冲,尽爱给他找麻烦。
他额头满是汗珠,他嘴唇微微颤抖,脑子高速旋转,努力地想要如何面对当前的局面。
这202票对202票,平票,他可怎么裁定审判结果?
人群中有人小声嘀咕,这声音虽轻,却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周雄的目光扫过陪审官们,最终,他像转向坐在他身的南宫洵。
“王爷,还是由您来裁定最后的审判结果吧。”周雄的声音带着十成十的敬畏。
南宫洵微微蹙眉,目光缓缓扫过烧火台上被审判的两名妖人——商离与冰轮娘子。
现场的百姓和陪审官一样,也分成两派,一半百姓手握拳高举,齐声高喊,“处死,处死这两个十恶不赦的妖人。”
另一半高喊着“饶他们一命吧,让他们服捉妖役吧”。
这截然相反的两种裁定,让审判再次陷入了僵局。
南宫洵沉思片刻,缓缓开口:“既然是202票对202票,本王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判他们一人赴死,另一个人可以有生得权利,至于那位妖儿赴死,由他们自行决定,可好”
周雄频频点头,王爷睿智啊,这么判委实不赖。
这样判决,即有人为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死赎罪,也有人得到生的宽恕,服捉妖役赎罪,两全其美之策,两边的心愿都能满足。
周雄整了整衣冠,下到台前,对着百官和众百姓,大声宣布最后的裁决。
现场瞬间炸开锅,百姓们议论纷纷。
有的百姓觉得王爷判得极好,认为这是挺好的解决方案,既有惩罚,又有宽恕;既表达了大月王朝执法必严的决心,又体现了王朝法外仍有慈悲再造之心;
而有的百姓却觉得有失偏颇,两人同为案犯,共同犯罪,怎得最后一生一死,这实在是有违公正,太过草率,这其中难免会有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