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王安石的时候,还是在语文书上读到他的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王安石再次进京的无奈与思乡的情绪。】
【那么这位曾经锐意进取的改革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愁绪呢?】
【一切还要从熙宁元年,王安石受召进京说起。】
天幕下刚进京的王安石却是一愣,这诗是他作的?
心中隐隐有些不好的预感,他知道自古以来,凡是改革总是会遇到极大的阻力的。
但只要陛下鼎力支持,一切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怎么会留下这样的诗篇?
李世民疑惑:“语文书是何物?”
魏徵沉吟了一下:“难道是后世官学的教学之物?”
李世民点点头,诗作能成为官学读物。
“那这位王安石想必应该很有成就才是,改革家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前面我们说到过宋朝没有了世家的掣肘,科举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天下的读书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权利。】
【加上自太祖朝留下的重文抑武的风气,宋朝的士大夫群体力量变得空前强大。】
这法子不错啊!
民间多奇人,若是能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来选贤任能定能为我大汉找到更多的人才!
不过,刘彻撇撇嘴,就是这些世家估计不同意。
【经过几朝的发展,到神宗在位之时,宋朝的官僚体系已经演变的格外庞大。】
【不仅如此,宋朝还养着数量极为庞大的军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士兵数量虽多,然而装备落后,战斗力却很差,导致对外战争连连失利。】
【又想士兵打胜仗,又不愿意出钱买装备,还看不起士兵,想赢也是比较困难的。】
【宋朝的士兵必须要在脸上刺字,饱受歧视。】
仁宗一朝,狄青不屑一笑。
这些酸唧唧的文臣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看不起武将。
真叫打仗的时候又怂得很,在战场上一通瞎指挥。
吕景初(破防):不过是个鲁莽武夫,竟被那些无知愚民视作英雄!
每每出门还引得大批人观望,他狄青何德何能?
看我们不排挤死你!
狄青(嘻嘻):是,毕竟出了家门,谁认识你这个殿中侍御史?
【宋朝积贫积弱,上位的宋神宗也急于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昔日王安石曾上书谏言改革,可惜没有被当时的仁宗采纳。】
【神宗即位后不久就宣召王安石来京,想听听他对于宋朝如今面临的困境的解决之法。】
【王安石向神宗阐述了自己期待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想法,大受神宗赞赏。】
【在两年后王安石正式拜相,轰轰烈烈的改革就开始了。】
王安石:看我七十二变!
苏轼眉头紧锁,一会儿摇头一会儿叹气。
“丞相此法出发点虽好,奈何真到实行的时候只怕是背道而驰啊!”
苏辙无奈的看了自家兄长一眼,不放心的叮嘱。
“兄长可千万不要在朝堂上公然驳斥他,只怕会惹怒王安石。”
苏轼点点头:“我晓得的。”
【尽管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还是不可避免的触及到了保守派的利益。】
【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很快就演变成了党争,双方不断有官员离职被贬。】
叶楚脸色一正:【很多人把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想得过于狭隘了。】
【要知道当时改革推行下,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如王安石所预想的效果。】
司马光拿起王安石写给他的回信,字字句句全是反驳。
初心虽好,可世上官员皆是他王介甫吗?
上面有政策,下面自有对策。
把苗借给贫农,为了政绩,谁是贫农还不是下面的官员说了算!
改到最后,百姓能否获得真正的实惠还不好说。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是极其超前的,改革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官府进行经济干预。】
【让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过于超前,与周围人不符,所以遭到的阻力极大。】
汉朝,众臣都是一脸茫然,唯有桑弘羊嘴里念念有词。
作为搞经济的一把好手,虽然没听过楚楚姑娘所说的词语,但要理解其中的经济学意蕴还是难不倒他的。
“这王安石有点东西啊!”桑弘羊目露欣赏。
【然而在司马光的眼中,改革存在的问题是极大的。】
【他虽然不懂经济学,但他学历史啊!】
【在他的想法中国家的财富是不变的,政府的多了,百姓的就少了。】
【昔年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改革的结局是什么?】
【与民争利!!】
王安石默然,他也不是不知,改革之下不少百姓受苦不小。
可是自古以来改革哪有不牺牲不流血的呢?
如果因为一点阻力和困难就放弃,难道要放任大宋在这样腐朽的制度下,以烂为烂吗?
【钱都进了皇帝的口袋,百姓却过得苦不堪言。】
【改革的结果也确实是这样。】
【变法后,宋朝的国库迅速丰盈了起来,一直用到了宋徽宗时期。】
【百姓却受到了严重的盘剥和压榨,朝中为了变法也是党争不断。】
【但这是违背了王安石的初衷的。】
刚贬谪了王安石的宋神宗感慨:“介甫心中变法已成魔障。”
“若百姓抱怨都能视作无物,改革又岂能成功?”
说起这个他也头疼得很,不改也不行,改又改不动。
想来后来他之所以再次召回王安石也有这个原因吧。
王安石迷茫了,他此时竟也不知要如何做了。
【更重要的是新旧两党不断的党争,大批官员受到牵连起起伏伏。】
【其中就有我们的大诗人苏轼,苏东坡。】
苏辙(幽怨):我就知道!
苏轼嘿嘿一笑,这心中的想法,不吐不快嘛!
【苏轼曾上书陈说了新法的弊病,狠狠得罪了新党。】
【加上他本人比较豪放,在例行公文上也总是带着个人色彩。】
【本来是陈述自己公务的《湖州谢表》直接被新党抓了小辫子。】
【新仇旧恨一起算,这下子捅了马蜂窝了。】
苏轼:???我只是交个作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