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卫明见状,走上前去,换上一副温和的表情,轻声安慰道:“岳丈大人,您别太忧心。文秀马上就要来王京了,一旦她生下孩子,
我向您保证,这孩子将来定会成为朝鲜之主。到那时,您作为国丈,地位依旧显赫无比,又怎会有卖国求荣的骂名呢?”
沈器远听到这番话,原本黯淡的眼光开始渐渐发亮。
思考片刻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为了沈家的未来,也为了自己的地位,要去说动李倧接受这些条件。
数日后,在沈器远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李倧无奈地选择下山拜见凌卫明。
汉阳城外,李倧率领文武大臣、王子王孙当着数万军民的面,向凌卫明行三拜九叩之礼。
跪行十几步双手奉上王玺,凌卫明推辞不受,李倧接着跪拜,如此反复数次,方才接纳。
苏晴代为宣布:“朝鲜王李倧德不配位,靖北侯奉大明天子旨意,代管国政。李氏仍可居于宫中,享受俸禄。一应国政皆递交侯府参议,再行施政。”
如此一来,彻底将李倧当成了金丝雀圈养在宫中,朝鲜王再无实权可言。
朝鲜王身为大明亲王,却屈尊来拜见一个侯爵,这等令人震惊的新闻,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四方,很快就传到了崇祯皇帝的耳朵里。
朝堂之上,一众大臣听闻此事后,顿时炸开了锅。他们纷纷义愤填膺地要求崇祯皇帝斥责凌卫明,将其罢官免职,以正国法。
礼部尚书钱士升更是激动地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凌卫明此等行为,简直是目无朝廷,肆意妄为。若不加以严惩,必将后患无穷!”
兵部尚书杨嗣昌出主意道:“陛下,臣以为可将建州卫重新扶持起来,让其抗衡辽东都司。若不如此,凌卫明必将成为我大明的安禄山,危及我朝江山社稷啊!”
一时间,朝堂上众说纷纭,大臣们都在为如何处置凌卫明一事争论不休 。
崇祯实在难下决断,凌卫明屡立战功,尤其还救了太子的命,这般鼓动黄台吉同他争斗,太不讲道义了。
直接拿捏住他们的七寸才是最好的方法:“兵部既然觉得要派兵讨伐辽东都司,那你们干脆就拿出出兵的费用吧!
也不用太多,平定满清每年都要花费近八百万两军费,凌卫明军力强盛,就请拿出一千万两来吧!”
杨嗣昌直接无语了,朝廷哪里还能拿出那么多钱来?
崇祯接着追问:“辽东现在并没有公开反叛,那就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谈下去,你们这样逼迫,惹出祸事来,谁来擦屁股啊?”
众人默然不再出声。
钱士升道:“皇上,朝廷总不能什么也不做,任其继续做大,将来肯定要反噬朝廷的。”
崇祯强压住这口气:“钱爱卿,有何高见啊?”
钱士升道:“不如祸水东引,下旨命其扩展疆土,只要注意力不在大明,长此以往,辽东实力定然下降,两三年时间待将士们把流寇剿灭,那才正是时候!”
崇祯一听暗道:“好主意!”如此一来便再也无人敢追究他侵略朝鲜的罪行了。
当即下旨:“着辽东按察使凌卫明任大明宣慰使,代天巡视四方,扬我天朝国威,使四夷归服。”
圣旨抵达汉阳城靖北侯临时驻地,宣旨太监匆匆念完,不等靖北侯寒暄,就匆匆离去。在场的众多幕僚与将军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诧异之色。
苏晴眉头紧蹙,率先打破沉默,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可思议道:“侯爷平日里的行事风格这般大胆,然而朝廷竟然对此毫不在意,不仅如此,还授予侯爷宣慰使一职,这简直是给咱们出兵打仗找好了名正言顺的借口,此事当真太过离奇古怪了啊!”
凌卫明却神色淡然,轻轻摆了摆手,不以为然道:“只能说我们征战越远,他们越觉得威胁就远了,从中谋取钱财的机会便越多。”
苏晴问道:“那侯爷准备如何应对。真要去征服四夷吗?”
凌卫明呵呵一笑:“圣旨上,一没写时间,二没写具体敌人,那不就是说咱们想干嘛就可以干嘛,如果有时间,咱们不妨敲打一下小日本……”
正当凌卫明与众人商议着是否要挥师东进拿下小日本之际,一封加急军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众人之中。
原来,朝鲜多地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将领反叛事件。慈山的林豹变、定州的金良彦、龙岗的黄山立等,瞬间拉起了十几支反叛力量,局势一时间变得错综复杂。
在这些反叛势力中,义州的崔孝一尤为嚣张。他此前多次在半道上设伏,妄图打劫汉阳军的后勤粮队,虽屡次失败,却贼心不死。后来,竟将目光瞄向了沈文秀的队伍。
沈文秀所在的这支队伍,原本配备了两百人的亲兵卫队,按常理来说,应对一般的袭扰足够自保。
然而,当队伍行至定州时,突然遭遇金良彦部的疯狂袭击与骚扰。
当值军官好不容易碰到战事,竟分出一百人前去追击。
谁料,崔孝一一直暗中窥探,瞅准了这个空档。他充分利用定州复杂的地形优势,亲率精锐,如猛虎出山般直冲沈文秀队伍。
彼时,队伍中随行的仆人等非战斗人员就有近两百人,再加上装载物资的马车与行李,将本就有限的行军空间塞得满满当当。
如此一来,亲卫们根本难以施展身手,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合力。
混乱之际,崔孝一等人伪装逃难百姓接近车马,一个突袭,竟将沈文秀从队伍中硬生生抓走。
凌卫明心急如焚,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当机立断,亲自挑选了五百名精锐亲卫,快马加鞭赶赴定州。
与此同时,命建州卫兵马围剿定州附近叛军。
崔孝一劫获大明靖北侯夫人的消息,如汹涌潮水般迅速传开,所到之处,人人皆闻。
刹那间,崔孝一的名号响彻四方,名声大噪。
这一惊人之举,引得众多豪杰纷纷侧目,其中金良彦、黄山立更是果断抉择,率领着各自的势力前来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