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板说的只购买钱币,就是只购买的钱币。
谈好价格后,他们又去了银行。
转完账,他手里的资金,差不多快到34万了。
“常老板,一会儿碰到老刘,就说我把钱币都买了,其它的好东西一样没动!”
两人都准备离开,向面包车走去时,沈老板特意对他“交代”了一句。
“行!”
“那就这样说,下次弄到了东西,再联系我。”
沈老板说完就去了他停车的地方。
坐上车,用了不到10分钟,常顺就到了刘老板的店铺前。
把车停好,他先下去跟他打了招呼。
另外把沈老板对他说的话,包括买了些啥的事情,简单跟他说了说。
“刘老板,你不会介意吧!”
最后,他笑着道。
“那有啥好介意的,之前我不是说过了吗,搞古玩,我只是带着玩,交一些朋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为人。”
刘老板无所谓道。
“行!你先看看这些东西你买不买得完,买不完的,我再卖给其他人。”
他说完打开面包车后门,让他看了一眼。
这次少了沈老板买,他觉得民俗类的物品有些多。
“这有啥买不完的,也没有多少,你都拿进来好了。”
看过后,刘老板随口道。
说着开始招呼他往里面拿车上的物品。
用了几分钟把东西都搬进去之后,两人开始商谈起了价格。
紫檀嵌螺钿工艺精致木箱子,4万元。
五六斤银饰品,里面有几个簪子带翡翠、或者和田玉石的,石头的材质一般,最好的只是糯种。
和田玉也不是羊脂白玉。
有几个簪子、戒指是鎏金的,但价值也不是特别大。
没接触古玩的人,或许会认为银饰品值钱,其实并不怎么值钱。
除非是黄金。
这些手镯、耳环、簪子、戒指、锁片等物品,两人数了一下个数,一共有232个。
最后一起2万元。
青花莲子罐,2500元。
“同治年制”,蝙蝠、吉庆图案提梁壶,1000元。
温酒壶,800元。
在张女士那边买到的这三样物品,也算是精品。
刻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的四块黑檀木材质的牌匾,1000元。
民国描金老皮箱,500元。
清朝老鼓,200元。
三把二胡(有一把特殊年代,带语录。)300元。
木雕关公像,200元。
五个收音机,(里面有一个春雷,一个东方红),200元。
几个口琴、笛子,50元。(这个不赚钱。)
民国时期大个老木鱼,100元。
30多枚像章、一个先进生产者奖章1200元。
老皮枕头,200元。
老电影放映机、5盘胶带、音响,1000元。
两套老衣服(其中一件有五个莲蓬形的银扣子。)2000元。
老铜制九节鞭,500元。
一对瓷鸽子,老镜子,300元。
那些铜盆、铜壶之类,数量不少1500元。
“某某戏剧社”铜锣,200元。
“抗战到底”军用水桶,150元。
发令枪,50元。
明朝大铜镜,800元。
明朝铜熏炉,3000元。
完整高足杯,1000元。
清朝铜印章,200元。
镀金老怀表,800元。
近30斤古瓷片,有一些好看的瓷片,500元。
总计:元。
“常老板,老沈从你那边买了多少钱的东西?”
计算出总价后,刘老板向他打听道。
“也是八万多,比你多了3000块钱左右。”
常顺也没隐瞒。
这也是三人的关系现在比较熟了,沈老板还专门让他跟刘老板一声,要是别人,他肯定不会说。
“那你这次售卖的钱币不少,你那边留下的还有吗?”
“没有了,我这次是把以前积累的东西,全都卖掉了,以后弄到了,我帮你留一些。”
“行!走吧,现在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去银行,把买东西的钱转给你!”
两人出了门,刘老板把店铺大门锁好,坐上他开的面包车,就离开了古玩市场。
在银行转完账,时间差不多已经五点。
这个时间,天已经快黑了。
他又把刘老板送到了他住的小区“金荟花园”门口,然后才开车回母亲跟常静那边。
刘老板住的地方,离古玩市场很近,他去那边,步行也就十几分钟。
回去的路上,想到自己银行卡里的钱,已经有差不多42万。
这些钱,在这个年代,想买一套位置好,大点的新盖的小区房不够,但是买一套面积小点的房子,应该足够了。
目前新建好的小区房,根据地段、环境、楼层的不同,房价大概3000元到5000元每平米左右。
靠近郊区,3000元一平米左右甚至不到3000一平米的都有。
不过自己买房子,用来放古玩物品的话,不一定就要买新盖的房子,买一套二手房也行。
另外放古董的地方,他是不会居住的。
曾经听别人说过,很多墓里出的东西,阴气太重。
不是墓里出的倒是无所谓。
而买二手房的话,价格比新房子,又要便宜很多。
想到“沄州古玩城”的李老板打了自己的电话说想买东西,在快到郑女士的出租房时,他拿出手机,拨通了对方的号码。
确定对方明天有时间后,他就说了带纸类藏品过去售卖的事情。
那边让他明天上午就送过去。
在母亲、常静那边吃过晚饭,回到住的地方,他就开始整理起了要出售的纸类物品。
纸类藏品很多,只是连环画就有接近100斤。
粮油票、布票、肉票等各种票据也有不少。
6张1959年的10市尺军用布票,这个他单独收了起来,没放在那些票据一起。
还有老奖状、老毕业证、老报纸、绘画画册、老照片、明信片。
带信封的黄军邮、“金鱼邮票”以及其它一些稍微普通点的五六十年代或者七八十年代的信封邮票。
红宝书、伟人选集、遇到的民国或者五六十年代的旧书,年画、宣传画、电影海报等。
随便整理了下,就有很多。
这些要是不被自己发现,或许已经回炉再造了。
母亲从旧衣服手帕里面发现的200元老纸币——大团结10元、炼钢5元,想了想,他还是打算卖掉。
很多东西,放着放着就会遗忘,说不定啥时候就不见了。
那些烟标的价格还没完全涨起来,不过害怕以后不小心弄丢了或者损坏了,思索再三,他也决定售卖掉。
让别人去好好保护。
以后在拆迁区收购东西,有的是机会再次遇到。
整理东西时,宋芫跟他发着信息,他也时不时的回复着。
把这边的情况告诉了她。
对于常顺说的各种票据、老照片、年画、电影海报、宣传画、有收藏价值的旧书等,对方很感兴趣,让他以后拿些给她看看。
到后来,他还发现了两张“票样”,这个是母亲跟常静找到的,之前没时间看,晚上才发现。
票样是五七年的粮票,全国通用,面值叁市斤、五市斤。
“票样”他听说过,通常很值钱。
晚上的整理,常顺把它们都进行了分类,比如说涉及到邮票、信封之类的,他单独装在了一个大购物袋里。
那些票据,粮油票、肉票、布票、老车票船票、煤票、烟酒茶供应票等,又放到了另外一个大号购物袋里。
其它的老证件,毕业证,介绍信,老奖状,老照片,书签,年画、宣传画、电影海报,一些烟标、酒标之类,也都用不同的袋子进行了归类。
整理完,到九点半左右,他就洗漱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