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此事,丰台大营,西山大营又能动一动。”
“老十四,你的旧部,要从陕甘那边调回一些来。”
“嗯,这是自然,不过最要紧的还是九门提督和上三卫,也就是领侍卫内大臣才是最为要紧的地方。”
“这怕是没办法,老四他在禁军上看的甚严,中车府成天都盯着。”
“中车府,有没有办法?”
“戴良跟着老四二十年了,老四对戴良可以说是最为倚重,富贵荣华一样不少,咱们要拉,怕是难。”
“事在人为,越难就越要设法。老四给一万,咱们给十万,戴良最为缺钱,平素咱们就养着他,关键之时,再一锤子买卖干翻他!”
“钱粮……”
这些人中,义智郡王最擅长理财。
但此时义智郡王卫棠也是面露为难之色。
“摊子太大了,用银子的地方太多,这个月因为京师戒严,外来的商队无法进出,此后几个月收入怕也是要锐减……”
“南边呢?”
“南边江南那帮子官绅大家族又不老实,上个月又假冒海寇,洗了咱们在浙省的好几个仓库,损失可不小。”
“他娘的……这帮子文贼,一个个满嘴仁义道德,暗地里下起黑手来比谁都黑,心黑手也黑!”
“总得想办法狠治他们一回才是。”
“甄家也是废物,放在江南多年,就是压不住那些地头蛇。”
“甄家是只顾自己发财,哪还管这些?”
诸多宗王提起江南闽浙的官绅大族也是皱眉。
这是另外一股子势力。
明面上,那几个大家族就是科举世家。
最古老的能上溯到唐朝时期。
最不济也是在南宋时就成为科举世家,经历南宋,蒙元,前明,最少都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和积累。
他们的家学渊源深厚,科举实力强大,只要王朝开科举,这些家族就世代不绝,最差时都会有几个进士族人,大量的举人,秀才。
鼎盛时,可能会有族人任大学士,尚书等高官。
他们的族地祖居,会有几十道石牌坊,犹如一道道荣耀之门。
这些家族的实力太强,不光是自己家族,还有大量的门生故旧和姻亲家族,彼此声气相连,利益相同。
前明末年时,江南根本就失控了,朝廷在江南收不上税,也控制不住地方。
北方受灾严重,赤地千里,无力负担朝廷。
江南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也就是伪清控制江南时,为了征税,用哭庙案等三案,杀戮了过万江南士绅,杀的这些世家胆寒,加上伪清有八旗这个牢固的基本盘,根本不用科举世家,是以伪清二十年,江南被其牢牢控制。
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些家族在大周百年元气尽复,更是牢牢控制了江南的经济命脉。
棉布,生丝,瓷器,茶叶,这几样绝对是外贸利润的大头,重中之重。
而走私这些货物的收益,也是被这些家族所控制,大半被他们纳入囊中。
在外海,这些家族养着强大的舰队私兵,假扮为海盗。
若是可以商量,这些家族就以朝廷律法和人情世故来对抗朝廷和官员。
若是不行,则海盗就会出现掀桌子。
哪怕是宗室亲王,也是拿这些家族没办法。
景和年间,贾代善南下督造海船,王家,史家等各家也在江南坐镇。
景和帝更是六下江南,巡视地方,强化皇权。
还有甄家这样的亲信家族坐镇金陵,压制江南世家。
可惜,收效甚微。
一群亲郡王脸色难看,恨恨之余也是难堪。
他们在南边的势力远不及北方。
也有暗中经营的海岛,港口,还有船队。
但规模远不能和江南世家相比。
这些年来吃亏不少。
江南世家也不会坐视这些宗王的实力扩大。
每隔几年就会洗劫一回。
双方心知肚明,可惜宗王这边只能干吃亏却没有太多办法。
了不起在朝廷出手,将这些家族的官员罢免弹劾一批,甚至弄死几个出气。
也就只能如此了。
对方的核心盘在江南,总不能派兵血洗江南?
大周和伪清不同,基本盘就是宗室,勋贵,文官这三驾马车。
毁江南,也就是自毁长城。
“有一注财源,外人不注意,我已经派人盯着很久了。”
眼见众人有些失望,卫棠诡秘一笑,说道:“你们猜猜看,几个月时间能赚几十万两,月入超过十万或接近十万两,这是哪一家的买卖?”
“不可能吧?”
“十万两一个月?咱们有几千人在辽东挖金矿,偷挖人参,还有船队在南边走私贸易,一年收入也就几十万到百万两,整个京城,还有哪家的买卖能超过咱们?”
“难道是赵国公家?”
“不太可能,田铎这老狐狸,万事不沾身,只拿国公俸禄和几代先皇赐下的庄园收益,别的一文不取。军中惯例的一些吃空额的事,这老狐狸也从来不沾,更不要说倒卖军械,和套寇,北虏走私等事,别的景和勋贵敢做,田铎却是绝不可能。”
“除了田铎这老狐狸,还有首辅老赵?”
“还是陶炳吉?”
“除了这些人,我竟想不出来有哪家敢把生意做这么大?”
“各家钱庄,银号,票号,还有丝店,布店,瓷器,这些我们都是盯着做,咱们自己也在做,这些买卖,我们是做不过南边那些大家族,北边的买卖,也就是和口外套寇做粮食走私还有些赚头,但各家一分,一年能赚十来万两就算是买卖做的极大了。”
整个北方,论经济活力当然远不及南方。
一是经济中心南移是从宋朝就开始并不可逆转了。
人口,文教,工商贸易,中心都在南方。
二来是北方战乱不止,天灾不停。
从明中后期到伪清和大周前几十年,小冰期持续近百年。
百年时间,北方一直是天灾不断,后来又战乱不休。
到现在为止,沿着边境线还是没有恢复太平岁月的光景。
这怎么发展?
明末时,最成功的北方商人团体就是晋商。
这帮家伙在天启年间开始与东虏接触并合作,出卖大明的情报获得东虏的赏赐,走私粮食给蒙古和女真人,获得重利。
伪清入关后,将这些晋商列为皇商,此后二百多年,这帮晋商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好多家都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有几百万两白银身家的巨富。
红楼世界,出现了大周这个新的汉人王朝,这些晋商自是没有好下场,有的抄家灭族,有的和东虏一起逃到辽东。
剩下的介入不深的少数晋商,也只能苟延残喘,不复当年风光。
整个北方,最有活力最强者晋商遭遇打击,商业活力当然更是远不及当年。
这也是这些亲王,郡王,尊贵之至,手握重权,却只能去挖金矿,挖人参来赚钱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他们能做这种最为犯忌的买卖,毕竟身为皇子时开府建衙,手握重权,有不少使出来的心腹。
虽说他们现在不掌实权,但他们的势力中仍有掌权亲王存在。
并且这些心腹跟随日久,托以重任,自是有不少把柄被握在王爷们手中。
只要抛出来,抄家灭族是逃不掉的。
宗王为核心,文官武将为爪牙,外围还有效力的商人士绅之流。
再下一层才是普通的吏员,兵丁,壮士之流。
这些人驭使着采参客,矿工之流,在辽东偷偷采参挖矿。
另外便是,与东虏暗通款曲,购入东虏的东珠,皮毛,用粮食,生铁与其交易。
换来的这些好东西,再偷偷在大周售出。
这么多亲王,郡王,掌握的力量超出常人想象。
最为牵扯他们精力和时间的,就是要获取大量钱财的过程。
他们养大量心腹,买通将校,打赏部下,都是需要大量金银。
同时,求田问舍,一直求财,也是表面上的一层掩饰。
夺嫡失败,只想为子孙多积攒一些钱财,也是之前大周皇子们的惯例。
只要不太过分,太祖之后,太宗,景和帝,都是睁眼闭眼,任由兄弟子侄们多捞一些钱。
隆正帝按理来说也该如此。
这两年来,也确实并没有严查这些兄弟子侄的行为。
当然,隆正帝内心如何想的,并无人知道。
其背后还有景和帝这个太上皇在,若苛待兄弟子侄,老爷子怕是看不过去。
种种原因之下,这些宗王日子过的滋润无比。
表面上当然也就是求财,别事不问。
但其实经营势力,用银子开道,扩大实力,这些事也是一直没停过。
这也是因为,景和帝生下诸多皇子,其中出色的委实不少。
便是被景和帝放弃的义忠亲王,其实也足堪为守成之主。
大周因为国势和外敌原因,对皇子教养格外上心,加上有皇子办差的养蛊之策,最终便是形成了如今尾大不掉的局面。
隆正帝是景和帝挑出来的认为最为合适的人选。
但其余的皇子不这么想。
毕竟这位皇四子生性谨慎,细致,苛刻,这算是优点。
缺点就是孤傲,自负,冷漠,还有些性情残酷。
可想而知……
有当年夺嫡之争,大家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有暗中下毒等事。
一旦景和帝这位太上皇离世,当年的皇子,现在的亲王郡王们会遭遇什么,可想而知。
就算没有这层顾虑,失败者也很难接受现实。
哪怕自己不行,也要推一个交情好,信的过的兄弟上位。
最适合的是义忠亲王。
比景和帝脾气还要好,说好听点是宽容,难听点就是宽纵。
其子宁郡王卫熹更是处处学父,祖,为人潇洒大度,儒雅宽仁。
祖,父,子三人,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很多人都想不通,景和帝为什么不选这一家子继承大周江山?
说起来,可都是“深肖朕躬”!
其实……
景和帝也是犹豫再三。
但还是选择了颇有些刻忌寡恩,为人过于精细,做事过于琐碎,苛责的隆正帝。
对朝廷,社稷来说,义忠亲王,还有宁郡王,实在都不适合。
景和帝已经过于宽仁。
义忠亲王和宁郡王加倍的宽仁。
大周吏治已经不清,若是放在这父子二人手中几十年,怕是真的要亡国了。
景和帝追求身后之名,确实做了不少糊涂事。
但景和帝并不蠢。
选择隆正帝,就算是神来一笔。
而眼前这些诸王,却并不清楚。
只道是父皇被老四给蛊惑了。
他们誓要拿回自己该有的一切。
财富只在其次,重要的是权力,地位!
智郡王卖关子,诸王猜测好一阵子,都是不得要领。
最后还是敦郡王不耐烦道:“九哥,有话直说吧,咱们又没有你的理财本事,哪顾猜的到是哪家有这本事!”
“好,我来揭谜底。”
智郡王举杯,一饮而尽,然后笑道:“你们断然想不到的,这个日进斗金的厉害人物并非是哪个世家大族,也不是我辈中人,更不是什么勋贵高官,而是一个穷小子,短短大半年时间,他的产业已经到了百万以上,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嗯?”
这时义廉亲王霍然张目,脸上露出不可思议之色。
智郡王知道廉亲王麾下有不逊中车府多少的人手,情报收集的功夫怕是比隆正帝都差不了太多。
这位亲王恢宏大气,为人洒脱,但又不失精明。
同时乐善好施,在百官中形象极佳。
可以说当时是举朝拥戴。
所有人都以为若义忠亲王不能复位,最好的继承人就是廉亲王。
结果廉亲王几次被景和帝敲打,严词训斥。
最终被排除在储位之外。
但多年经营之功,加上诸王支持,廉亲王拥有常人想象不到的财力。
加上他心思缜密,虑事周全,多年时间,经营出一支神秘的力量。
探查情报,收集百官资料,驭使地方势力。
在辽东挖参,挖金的管事人,也是廉亲王的心腹奴仆。
也只有这位,才能把这么庞大的产业管理的井井有条。
不然的话,被人瞩目和暴露也是迟早的事。
智郡王长于谋划经营,但管理部下,和地方官员打交道,这些事还是廉亲王做起来更得心应手。
也是因为这些能力,使得这些诸王心中不服。
廉亲王何事不如隆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