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余杲杲正式迈入高三。
周一的下午,年级段在报告厅举行了年级大会。
地中海跟一年前一样,说着那些千篇一律的话。
“高三是很关键的一年!大家一定要重视!”
余杲杲笑笑,一点新意都没有。
地中海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话,“高三不同于高二。首先,这个选修课,我们高三是不上的。还有美术课、音乐课也是不上了的,但是会多添加一门心理课。高三再重要,也是没有大家的心理健康重要的。其次,晚自习结束时间要往后延迟半小时,宿舍熄灯时间也会跟着延迟半小时。关于这个周末放学,大家也都知道的,高三是每两周才放一次。高三是很辛苦,但是我们老师还有你们的父母,都会陪着你们一起熬。”
台下一片哗然。
“还有两个事情,我必须强调一下。”地中海清清嗓子,沉声道,“第一,不要往学校人工湖里丢手机!往年有很多同学,高三幡然醒悟,觉得要好好学习了,又怕自己经受不住手机的诱惑,就跑到人工湖边,眼睛一闭,就把手机扔进去了。有这个觉悟是好的,但是扔手机不可取。你可以交给老师或者家长,就是别往湖里丢。”
台下都笑了,觉得地中海有点夸大其词。
“谁这么想不开,要把手机丢湖里?”
“我只会把试卷扔进去,手机才舍不得扔呢。”
“安静,安静!没有夸张,这种情况往年都有。”地中海拍拍桌子,“第二件事,高三,最重要的是学习!谈恋爱,那是大学的时候再考虑的事情。憋一年,要不了你们的命,同学们。你在高中,看见的只是一棵树,你到了大学,你看见的是一片森林。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要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想谈恋爱就去大学谈。”
台下又是一片哄笑。
有好事者直接大喊:“老师!你让我们搬去高三教学楼,让我们吹空调,我们就不想谈恋爱了。”
“哪个班的?”地中海指着报告厅的前门,“等会过来跟我好好聊聊。”
地中海又讲了几句,在结束前,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高考不代表什么,你们的成绩好坏与否,在老师们心里,你们都是优秀的好孩子。高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老师希望你们,先吃饱睡足,再去谈梦想。”
因为搬教室风波,这段时间,基本每个学生都对地中海有很深的意见,没少背后说他的不好。但听了地中海这番情真意切的发言,大家都心里一暖,用热烈的掌声回应他。
回到教室,叶云慧喊了几个男生去一楼搬高考志愿书。
拿到志愿书,大家好奇地翻看起来。
叶云慧又发了一张志愿征集表,给大家布置任务:“大家现在可以想想要去什么大学,想读什么专业。表格填好,晚自习课间交给我。”
有几位同学目标明确,拿起笔唰唰几下,就在表格上写好了自己的志愿。
张千帆也是其中之一。
余杲杲转头去看他的志愿,是本省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她对这所大学的了解程度不多,于是翻开志愿书。
“十万一年的学费?”余杲杲看着学费,怀疑自己眼花了,又重新数了一遍,确实是十万。
再一看过去三年的录取分数和位次,要六百多分,全省三四万左右的位次。
余杲杲试探地问了张千帆一句:“你认真的?没写错吗?”
“认真的。”张千帆郑重其事地点头,“这个学校前两年在国内,后两年出国,毕业时可以同时拥有国内和国外的毕业证,比留学便宜划算。我爸妈也支持的。”
余杲杲了然。
张千帆转而问她:“你呢,你想好考什么大学了吗?”
余杲杲没有回答,只是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转过身填表。
“噔噔!请看。”余杲杲把表格放在张千帆桌上。
“师大?”张千帆露出不可置信的眼神,“这很难考的!”
怕余杲杲不相信他的话,张千帆在志愿书上翻了几下,推到余杲杲面前。
“你看,全省六千名左右,六百五十分上下,才能上师大。”张千帆用手指点着往年的录取分,“你想清楚了吗?”
那分数余杲杲早在网上搜了无数遍了,“想清楚了,一直都想得很清楚。就考师大,就考特殊教育学!”
张千帆没有泼冷水,朝她做了个“加油”的手势,“杲杲,加油!你要是考上了,我作为班长,与有荣焉。”
张千帆拍了拍凌寒的肩膀,“你呢,你考什么大学?”
凌寒没想法,她没有家人可以为她规划,如果不是今天拿到了志愿书,她都不知道本省有多少所大学。
“c大吧……”凌寒随便说了一个自己知道的高校。
“你成绩这么好,不想着考A大吗?”张千帆支着下巴问。
凌寒对自己的成绩没什么信心,“考不上的。”
余杲杲想起余阳阳前段时间,突然跟胡文英说他要考A大的研究生,胡文英劝他慎重,余阳阳指天誓日地发誓,自己一定能考上。
“自信点!”余杲杲拍着她的背,“把背挺直!我哥脑子没你好使,他都觉得他能考上A大研究生,你不许看不起自己。”
“你哥哥要考A大?”凌寒问。
“他说是因为他喜欢的人在A大。”余杲杲感叹,“爱情还是挺伟大的,我哥这种扶不起的阿斗,都开始思进取了。他前几天还报了一个考研班呢,要好几万呢,我妈说他学得可认真了。”
喜欢的人在A大……凌寒心里有答案了,“你楼下的邻居……是不是A大的?”
余杲杲怔愣一瞬,立刻反应过来余阳阳喜欢的人是谁,“他……难怪呢!”
余杲杲还未从自己的哥哥暗恋楼下邻居姐姐的震惊里回过神,凌寒已经在表格上写好了目标院校。
她写的是c大。
凌寒见过许明知,她聪明漂亮,身材高挑,是人群里最美丽的存在。而自己,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良导致身材矮小,也不会打扮,是近乎透明的存在。凌寒想,她唯一的优点就是学习好,可在许明知面前,她的学习成绩算不得什么。
课间,张千帆去收大家的志愿征集表。
余杲杲自告奋勇地帮他一起收表格,实则是想偷看李修然的志愿表。
不出所料,李修然写的是A大金融学。
张千帆好奇地“咦”了一声,“他怎么会想学金融呢?”
“学金融怎么了?”余杲杲问。
“没怎么。”张千帆答,“我以为李修然,会更倾向于那种理工科,去搞研究,没想到他也挺俗气的。”
“学金融就俗气了?”余杲杲不赞同张千帆的说法,“要是按你这么说,那你为了国外的毕业证,去读中外合作,你也挺俗的。”
“选择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否。”余杲杲说。
张千帆细细揣摩着她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你说得对。”
等张千帆把志愿表送到班主任办公室,回来时正好碰上去接水的孟自远。
张千帆问他志愿表填的是什么学校,孟自远不答反问:“余杲杲填的什么?”
“她写的师大特殊教育学。”张千帆说,“你问这个,你不会也想去考师大吧?你的成绩,考师大是不是太浪费了?”
知道余杲杲要考师大后,孟自远心情不错,“不考师大,我考师大对面的A大。”
张千帆急着回教室,没跟孟自远多扯,拍了他的肩一下,吐出一句:“那你加油。”
在补课的第三天,余杲杲跟李修然一起去一楼食堂吃早餐。
暑期时期,二楼食堂关闭,只有一楼食堂向师生开放。一楼食堂算不上难吃,毕竟余杲杲吃过更难吃的,但是二楼食堂实在太过美味,饭菜种类又多,这么一比,便相形见绌了。
才走进食堂,余杲杲便发出了苦闷的感叹:“吃来吃去就那几样早餐,我都吃腻了。”
买好早餐,余杲杲在李修然对面坐下,摊开单词本,边吃边背单词。
“余杲杲。”李修然犹豫再三,还是开了口,“以后晚上回寝室,先拉窗帘。”
余杲杲提眼看他,“你怎么知道我们寝室没拉窗帘?”
市一中的宿舍是一年一换。地中海一面不允许学生们搬到新教室,一面又赶着大家搬寝室,对此,年级段里对他颇有怨言。
学校共有四幢教学楼,原本男女生分别住在A幢和d幢,现在搬到了b幢和c幢,这就导致女寝向阴寝室和男寝向阳寝室可以相互望见。
一些有着坏心思的男生,偷偷买了望远镜,偷窥对面女寝。
李修然对这种行为不屑,可他也不爱多管闲事,他给自己的世界筑了一道坚固的围墙,只想守着自己那一方小小天地。
可是昨天晚上,他听见他们提到了余杲杲。
“我靠,老汪,你快来看,那个是不是余杲杲啊?她跟隔壁班的女生住一个宿舍?”
“我看看,靠,就是余杲杲!她们寝室竟然都不拉窗帘,以后有得看喽。”
“她是不是出来收内衣的?”
接着是一阵令人作呕的笑声。
李修然往阳台外看了一眼,余杲杲在阳台上取下晾干的校服,随后进了宿舍。
他不敢想如果余杲杲此时穿着的是睡衣,又将收获怎样的污言秽语。
李修然甩开手里的书,“唰”地一声拉上了窗帘,阻隔那两道猥琐的视线。
两位室友不解地看着他,“李修然,你干嘛?”
“学习,少做无聊的事。”李修然冷冷丢下一句,又捡起书,旁若无人地计算着题目。
两个室友对视一眼,都觉得李修然古怪。
余杲杲问完那一句,很快反应过来,这是李修然的好意提醒。李修然必然是看见了什么,她相信李修然的为人,但却不相信他的室友们。
“知道了。”
丑陋人间的一角,还是在公主面前掀开了。
静默一瞬后,李修然说:“不是你想的那样。”
余杲杲知道这是他好心的安慰,于是睁着无辜的眼睛,“我想的是哪样?难道你不是在提醒我外面路灯太亮了,照到寝室里,眼睛会不舒服吗?”
后面那一段是她瞎扯的,路灯根本照不进她们寝室里。
李修然一时难辨真假,思索半晌,还是顺着她的话往下说:“嗯,我想的也是这样。”
高三的第一个周末,并不能回家。周六的晚自习,大家都闷闷不乐,人还坐在教室,心已经飘回家了。
窗外,是迷人的粉色晚霞。
那抹粉色深深浅浅地向四周晕染,远处的山峦被勾勒得如梦似幻。一切,都美得好不真实。
坐班的语文老师,踩着高跟鞋,哒哒地走到窗边,抱臂欣赏晚霞。
片刻后,她转过头,看向奋笔疾书的学生们,“同学们,放下纸笔。我们一起欣赏晚霞。”
放下纸笔,抬起头,余杲杲才发现窗外那如画一般的诗意。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天空。
教室里瞬间听取“哇”声一片,大家跑出座位,纷纷趴在窗边,欣赏温柔绚烂的落霞。
看着染透西天的霞光,语文老师感叹道:“同学们,多年以后,希望你们想起高三,不是只有写不完的试卷,上不完的课,而是这场年少时,共同看过的晚霞。如果此时身边,还有你喜欢的人,请一定要将一幕牢牢记在心中哦。”
听到最后一句,教室里发出阵阵轻笑。
“老师,没有喜欢的人怎么办!”
“那你就喜欢语文。”语文老师答。
大家又笑了。
李修然依然坐在座位上,他偏头去看窗外晚霞,余杲杲那颗毛茸茸的脑袋,就挤在几个女生之间。
晚霞很美,李修然想,他不喜欢落日,他还是更喜欢初升的太阳。
“有带手机的同学,可以拿出手机拍照。我就装没看见。”语文老师略带俏皮地说,“没有手机的同学也没关系,你可以用眼睛、用文字、用心记下这一刻。”
“给大家布置一份新的作业,给今晚的晚霞,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写什么都可以。”
围观晚霞的人群,立刻发出嚎叫。
“别嚎了。你们不是想回家吗?不用等下周,明天就可以回家了。随笔在返校的时候交给我。”
语文老师又看了一眼窗外,粉色的天空不常见,虽然美丽,但却蕴含着危险,虚假又短暂。这份宁静,很快就要演化为风浪,向这座小城奔涌而来。
台风要来了。
说罢,语文老师走出教室,拐进了隔壁13班,把同样的作业,给13班也布置了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