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是盛夏,江南的洪水退去不久,大明再次发动民工,修缮了沿江的众多水利工程。包括两座中型的水力发电站。
这两座水力发电站采用了最新型的水轮机和新研制成的大型发电机。容量已经超过10兆瓦!
朱辰钰把这些电力大部分用于工业的发展,很少的一部分用于京师和所有工厂的电力照明。由电力研究所研发的碳纤维灯丝电灯开始推广应用。
金陵城灯火辉煌,很多富豪都用上了这种新科技,当然,这些富庶人家都为此支付了高昂的价格。这可是朱辰钰的一条重要财路。
随着研究所的正式运作,越来越多的新奇的日用品开始上市,这些日用品给国库带来了巨额财富,商人们看到这些新奇商品利润很是丰厚,纷纷挖空心思,上下打点,想方设法想要分一杯羹。
但是兴武朝在朱辰钰的统治之下,把几乎所有重要的生产资料都牢牢的控制在皇室手中,或者说是控制在朱辰钰手中,流通渠道也不是自由的。
完全就是计划经济状态,供需受控,粮食价格非常稳定,商人不允许经营粮食。这样一来,大明帝国的粮食供给实现了普惠,定额。防止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
朱辰钰来自另一个位面,脑子里能想到的政治策略也就那些。譬如这计划经济就借鉴了马老师和列老师的理论。这完全是跟封建王朝不一样的新路子。
反对的声音当然有,但很少人敢拿到朝堂上去说。即便说了,也没用。朱辰钰会用“战事吃紧,不得以用非常办法”这样的说辞推说掉。
兴武朝推行限制铺张浪费的政策,即便王公贵族,盖房子也有标准,多盖了就会课以重税,装修有标准,越矩了课以重税,总之就是杜绝任何的奢靡浪费,房子够住就行,下人够用就行,粮食够吃就行。
至于省下来的钱?大造军火!
朱辰钰对于强大军事力量的追求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俗话说就是火力不足恐惧症。
所以兴武朝的大炮生产量夸张的达到了年产三千门的水平。每个月都有将近三百门的产量。用铁量已经不再使用斤这个计量单位了,直接用吨来替代。一吨两千斤,与后世相同。
除了大炮,还改进生产了大量的火枪,首次出现了可以连续供弹的弹夹概念。定装火药的枪弹和炮弹已经成为主流。而此时,苟在江北的清军在这方面几乎没什么太大的进展。
清军从西洋人手里买来不少的武器,多铎幻想着能在下一次南下作战中凭借舶来的火器大发神威,将明军炸个人仰马翻!
大明军队军事改革此时也出现重大转向,一向不被重视的火枪兵改成了步枪兵,冷兵器除了连臂弩其他一律淘汰。为了增加步枪兵的机动能力,步枪兵以小营为单位,配备蒸汽驱动的运兵车,一小部分用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毕竟内燃机刚刚研制成功,需要进一步升级进化。
明军已经开始发展现代化的机械化部队。
看着离京师十里之外的巨大练兵场上排列整齐的钢铁巨兽,第一次参与阅兵的文武大臣,包括兴武帝朱常淓在内,差点把下巴惊掉!
阅兵式分成两部分,一是炮兵,二是步枪兵,其他辅助兵种都不需要单独检阅。
朱常淓第一次见到了千炮齐鸣的恐怖场景。那个声势真的可以用排山倒海来形容。不仅他这个皇帝肝儿颤,参与阅兵的大臣们也第一近距离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震撼。
一向眼高于顶的文臣们在参加完这次阅兵式之后,再说不出一句话来,大明军队的变化让他们瞠目结舌。在千门大炮攻击下,遍布密林的山头直接被削没了。露出炸翻的褐色土壤以及黑色硝烟痕迹。
人们开始设想,假如这座山换成一座城池,这一轮炮击直接就把城墙炸平了。要搬着云梯顶着滚木礌石硬头皮攻城?不需要!这一轮炮击就搞定了。特别是炮兵在使用定装火药的炮弹之后,弹道稳定性极好,指哪炸哪,完全不用担心炸到民用设施。
炮兵演练完之后,步枪兵的战斗方式也十分精彩,新式步枪增加了连发构件。已经能够连续射击,与现代化枪械所差的就是精度,材料和弹药的科技含量了。
精密枪械的出现完全得益于工业母机的进步,原本枪械在大明要获得发展,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但是有朱辰钰开挂,锻造机械和切削机械取得了巨大进步,钢的冶炼技术也大大提速。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飞速提升,远超历史同期水平。
当然,石油化工和橡胶的开发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还不能生产合成橡胶和塑料,但天然橡胶的硫化制造技术已经被化学研究所攻克,投入了实际应用。石油的裂解提炼技术也同步提升着。
由朱辰钰控制的研究所组织了大批工匠,按照技术的轻重缓急,重点开发,夜以继日的不断摸索,试验,开发出急需的科技。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大明一有新成果就优先用于强大军事,在朱辰钰看来,没有什么力量比军事实力更能推动经济发展。
那北京的多尔衮已经苟了好几个月了,是时候给清国毁灭一击,收复失地了。这一次,大清王朝将彻底覆灭。
朱辰钰很忙,她已经不单单是一个领兵作战的将军,还兼顾着科学家,工程师,导师等身份。毕竟,一切现代化的东西都是她策划安排的。
其实朱辰钰不喜欢做这些事情,可她不得不做,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学习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科学技术,以及很多繁琐无味的宫廷礼仪等与时代接轨的知识和技能。
只要有时间,就是学习和钻研。好在有内功傍身,朱辰钰健康状态一直不错。她像是不知疲倦的机器,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
有时候,她就自嘲的想,这还没当皇帝呢,如果全国军政大事都让她管,估计也顶不住。必须由能力出众的臣子协助,才能把帝国维护好。
其实,这是任何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无法逃脱的命运,除非做一个游手好闲,不顾国家和黎民百姓的皇帝,那样个人倒是潇洒,可天下会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