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归德府同知张瑃升任开封府知府,张瑃的能力在归德府同知任上有目共睹,协助知府李仲卿将归德府治理的井井有条。
李岩推荐的虞城知县王琦被任命为徐州知州。
此人据周云了解也是一个做实事,关爱百姓,颇有能力的官员。
虽说徐州此时仅拥有两县之地,但周云深知,官员的妥善配置乃是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的关键所在,徐州是他未来至关重要的地方。
现任泽州府知府李真调任汝宁府知府,而泽州知州则由原通判乔伯庸接任。
乔伯庸此人在周云的印象中是个刚正不阿,能力颇强的官员,对夏军无比的忠诚,他由一个工部主事一步步做到现在的知州,也算是个技术性的官员。
这一系列大规模的军政调整,以及旅帅府升级为都帅府,标志着周云的战略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原来内部的整顿梳理,开始迈向全面发展与战略纵深的拓展。
然而,南方汝宁府的战事迁延日久,消耗着夏军的精力与物资,北方又有向云军对清军的牵制战事。
由此使得夏军的后勤补给如同一根紧绷的弦,压力剧增,随时有崩断的可能。
现下河南之地,这片饱经战乱与天灾的土地,不仅未能成为周云的助力,反而如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山西的三地输血反哺归德、开封两府以及东边外围的四县。
尽管两府因战乱和天灾人口凋零,但毕竟幅员辽阔,所需物资浩繁,让泽州不堪重负,宛如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艰难前行的船只,摇摇欲坠。
而开封府南边紧邻的汝宁府,受灾害和战祸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状况要好很多。
且其广袤的土地与鱼米之乡的湖广接壤,又无清军强大的威慑,对于急需粮草物资的夏军来说,汝宁府就像是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肥肉,充满了诱惑。
如能彻底拿下汝宁府,夏军便有了坚实的根据地,以及战略纵深,让未来同清军的争斗也有些许的希望。
但据方云海的暗影司的情报,汝宁府如今掌控在南明朝廷委任的汝蔡总兵刘洪起手中。
此人手握四五万兵力,犹如一只盘踞在汝宁府的猛虎,其治所就设在汝宁府的汝阳城,也就是府治的核心之地。
周云仔细权衡敌我双方的实力,心中明白,自己目前的兵力与刘洪起相比,并无绝对优势,想要一举攻克汝宁府,尚无确切把握。
经过与副帅李岩、知府李仲卿的深入商讨,并去书信与孙明远等人商议后,周云毅然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剑指汝宁府。
他计划趁着清军被李自成的大顺军牵制在陕西的良机,巧妙施策,将刘洪起这个心腹大患,驱赶出汝宁府回他的老巢南阳府。
让他去与大顺军在南阳府相互纠缠,而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
周云心中对此次战役的规划,归结起来就是“驱赶”二字。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不愿在汝宁府与刘洪起拼个你死我活,将好好一个汝宁府打得千疮百孔。
于是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下,决意采用“驱虎吞狼”之计,以智取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一切就绪后,周云将归德府的事务托付给李岩。
于十一月中旬点齐警卫团、新编第九团、骑兵营和亲卫营,共计一万三千人浩浩荡荡地从归德府的柘城出发,向着开封府的陈州挺进。
行军途中,新任汝宁知府李真骑马伴在周云身旁,神色略显凝重,眼神中却透着几分对未来的期待。
“李知府,来到河南之地,可还习惯?”周云转头看向李真,脸上带着一丝关切的微笑。
李真赶忙催马向前两步,拱手行礼,恭敬地回答道:“回都帅,下官尚可。只是目睹此地百姓生活困苦,心中实在不忍。”
周云微微点头,目光投向远方那片荒芜的田野,神色凝重地说道:“此地与泽州相比,确实差距甚远。不过,待来年开春,红薯种下,不出数月,这片土地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百姓的日子也会渐渐好起来。”
说罢,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李真微微叹息一声,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忧虑:“唉……只是不知何时,这里才能达到泽州那般繁荣景象。”
周云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笑意问道:“听闻你在泽州时,常与同道流连于酒馆茶铺,体察民情。不知可有什么收获?”
李真闻言,面色微微一变,急忙在马背上拱手弯腰,声音略带急促地说道:“都帅明鉴,下官确实去过三次。第一次是受徐都统极力相邀,推脱不得;
第二次是为徐都统庆生,身不由己;
第三次是陪同徐都统宴请副帅,实属无奈之举。
这三次皆非下官本意,还望都帅明察。”
周云神色平静,淡淡地说道:“你所言,本帅信。这也是本帅将你调任汝宁的缘由之一。”
李真心中稍安,感激地说道:“多谢都帅体谅。下官深知此前行为不妥,幸得副帅点拨,此次已举家迁至归德府居住,全心全意在河南谨慎任事。”
周云转过头,目光深邃地看着李真,语重心长地说:“怀清,你的为人本帅清楚。你生性忠实,不与人争名逐利,做事勤勉踏实,只是脸皮太薄,容易被人利用。不过,你有自知之明,这一点难能可贵。”
李真尴尬地笑了笑,挠挠头说道:“都帅对下官真是了如指掌,让下官无地自容。”
周云抬头望向远方,目光变得深邃而冷峻,缓缓说道:“有些人却并非如此……”
李真听出了周云的弦外之音,后背不禁冒出一层冷汗,心中暗自揣测都帅是对徐同道不满了。
他不敢再多言,默默地夹紧马腹,跟上队伍,只听见马蹄声在寂静的道路上回响,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