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内容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1. 含义解释
-这章主要是讲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不同反应。“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指智慧上等的人听到道的理论,就会努力去践行。比如古代的一些贤能之士,像伊尹听到成汤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可以理解为一种符合“道”的理念),就积极辅佐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这一理念。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智慧中等的人听到道,将信将疑。就像战国时期,很多谋士在接触新的治国理念或道德准则时,有时觉得有道理,但又因为各种利益诱惑而不能坚定地去遵循。
“下士闻道,大笑之”,智慧低下的人听到道就会嘲笑。因为这些人往往被眼前的世俗利益所蒙蔽,不能理解高深的“道”。例如,当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等理念时,那些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和掠夺来获取利益的诸侯可能就会嘲笑这种看似消极的主张。
2. 重要理念阐述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是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比如在历史上,有些改革者推行符合社会长远发展的政策(明道),但在初期可能会遭到误解,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若昧)。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高尚的德好像山谷般幽深,最洁白的好像含垢的样子,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就像周公旦,他辅佐成王,拥有高尚的品德(上德),却非常谦逊,就像山谷一样能容纳万物。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见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体。这部分理念在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中都有体现。比如姜子牙,他大器晚成,在晚年才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他的智慧和才能(大器)是经过长期积累才得以展现的。而“大音希声”可以联想到一些默默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他们没有刻意地宣扬自己(希声),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章说的也是不同的学者对‘道’的不同的理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等学者接触到“道”,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想尽办法领悟其中的精髓。他们深知道的深邃与广博,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钻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挖掘道的内涵。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十足的耐心,将道的规律融入自身的思维与行动中,无论是面对生活的挑战还是学术的追求,都能以道为指引,矢志不渝地遵循道的规律 。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等学者接触到“道”,往往陷入深深的思索。他们在面对道的深邃理念时,会反复权衡利弊。一方面,道的高深与独特吸引着他们,使他们不敢轻易否定;另一方面,道的抽象与难以捉摸又让他们心生犹疑。他们会在内心反复考量,思考道的合理性、可行性。在与他人交流探讨时,他们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试图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道。尽管内心充满矛盾与纠结,却始终保持着对道的探索精神,在半信半疑中不断前行。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下等人接触到“道”,往往以自身的认知和经验为判断标准。他们在生活中习惯了世俗的功利与实用,对于抽象的道,难以理解其本质。在他们看来,道虚无缥缈,既无法直接带来物质利益,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觉得道根本不存在。他们在面对道的相关理念时,会不屑一顾,甚至嘲笑那些相信道的人。这种态度源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片面认知,只关注眼前的事物,无法领会道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犹如意境,在每个人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呈现。有人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万物运行的规律、生命的指引,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信者在其中感悟到无尽的奥妙,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
然而,也有人对道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眼中,道是虚无缥缈的,无法用具体的事物来衡量。他们不理解道的内涵,对于那些相信道的人,他们觉得是在沉迷于一种虚幻的概念。
其实,道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个人的认知与理解。当我们深入思考、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领悟到道的人,会在其中体会到生命的奇妙,而那些没有领悟到的人,或许会嘲笑他人的执着。
有一个典故和这个差不多,
有一回,风和日丽、碧空如洗,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领着聪明机智的大臣刘墉一同前往承德避暑山庄的大佛寺游玩。这座大佛寺庄严肃穆,香火旺盛,寺内供奉着一尊巨大而慈祥的弥勒佛像。
当他们步入大殿,一眼就望见了那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乾隆见状,心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想要借此机会考考刘墉,顺便给他出个难题。于是,他面带微笑地问道:“刘爱卿啊,你看这弥勒佛为何对着朕如此开心地笑呢?”
刘墉眼珠一转,略加思索后,恭恭敬敬地答道:“回皇上,您可是文殊菩萨转世而来,乃是当世的活佛呀!今日您亲临此地,所以这弥勒佛见了您自然会喜笑颜开啦。”乾隆闻听此言,龙颜大悦,心中暗自得意。
接着,刘墉继续向前走去,当他走到弥勒佛跟前时,乾隆突然转过身来,再次发问:“那这佛见了你也是满脸笑容,这又是为何呢?”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刘墉稍作停顿,脑筋飞速转动起来。须臾之间,他灵光一闪,巧妙地回应道:“启奏皇上,这佛之所以看见微臣发笑,那是因为它觉得微臣愚钝无能,这辈子怕是都无法修成正果,成佛得道喽。”
乾隆听后,先是一愣,随即便哈哈大笑起来。他被刘墉这番风趣幽默且不失谦逊的回答深深打动,对其更是喜爱有加,从此之后对刘墉越发器重和珍惜。
(故建言有之:)
所以呢,我给大家提个小小的建议。
什么建议呢?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那些真正洞悉大道奥秘之人,往往都会佯装糊涂。他们深知,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之中,过于精明反而容易招惹是非,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与纷争。因此,他们选择以一种看似愚钝的姿态处世,实则内心清明如镜,洞察一切。
而那些真正领悟了大道精髓之人,则更懂得适时地隐退。当功成名就之时,他们不会贪恋虚荣和权势,而是悄然离去,回归宁静淡泊的生活。因为他们明白,繁华终有尽时,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不被世俗所扰,继续追寻更高层次的“道”。
然而,在修行“道”的这条漫长道路上,却是充满艰辛困苦的。一路上,人们将会遭遇无数的挫折与打击。这些挫折可能来自外界的压力、他人的误解甚至恶意攻击;也可能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对“道”的理解不够深刻。但正是这些挫折与打击,不断锤炼着修道者的心性意志,使其在历经磨难后愈发坚韧强大,最终得以突破重重障碍,接近那至高无上的“道”之真谛。
简单来说就是:
真正明白大道的人,都懂得装糊涂。
真正领悟到大道的人,都懂得隐退。
修‘道’的路上,是很辛苦的,会经受很多挫折和打击。
( 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
“上德若谷”
意思是崇高的德好像山谷。山谷因为地势低洼而能容纳万物。“上德”之人就像山谷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虚怀若谷,不自我炫耀,默默地包容和接纳一切。
“大白若辱”
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含有污垢。这里是说真正纯洁的品德或者事物,在世俗的眼光中可能会被误解、被玷污。因为它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的洁白无瑕,在众人皆醉的环境里,可能显得不合群或者被歪曲。天地都不全,人哪有全的道理啊。
“广德若不足”
具有广博高尚品德的人,好像总觉得自己的德行还不够。这种人不会自满,总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他们不会到处宣扬自己的道德功绩,而是谦逊地对待自己的德行积累。
“建德若偷”
刚健的德好像懈怠的样子。这里的“偷”不是指偷窃,而是有懈怠、不刻意为之的意思。是说真正有建树之德的人,做事不会张扬,看似漫不经心,但实际上是顺应自然,不刻意强求,在无为中实现有为。
“质真若渝”
本质纯真的东西好像浑浊。是说真正质朴纯真的事物或者人,不会刻意去雕琢自己的外表,让自己看起来光彩照人。而是保持一种混沌的、未经修饰的状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本真。
道在心中,追寻不止。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短短十六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启示。它不仅是一种哲学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心深处对道的追求。
大方无隅,意味着真正的大境界,没有棱角,没有边界。它超越了世俗的狭隘与偏见,包容万物。在追寻道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被世俗的标准所束缚,要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不同的事物。正如大海容纳百川,无论多少河流奔腾入海,都能被包容。这种包容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世界深刻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大器晚成,告诉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成长轨迹,不必因一时的得失而焦虑。真正的大器,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就像一颗种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扎根、生长,最终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在追求道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相信终有一天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大音希声,是一种超越感官的境界。真正的音乐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与内心的共鸣。它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夸张的表现,而是在宁静中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在道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当我们静下心来,就能感受到那微妙而深远的力量。
大象无形,强调的是道的本质。道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超越了物质的局限,在无限的空间中展现着自己的魅力。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思维去理解道,而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道的存在,如同宇宙的奥秘,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追寻道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被年龄、身份所限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踏上探索道的征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它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勇敢地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道,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寒窑赋》中所表达的那样,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道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它让我们在生活中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追寻道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勇敢地追寻道的足迹,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道的真谛。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里,让我们大胆地探索,不断地超越自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说简单点就是:
如果感兴趣或者爱好,那就大胆的去追寻,去探索。
修道不分年龄大小,或者先来后到。《寒窑赋》里提到过这个知识点。
喜欢你就大声的喊出来。
这里的(象),和(相)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相)是说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道’。而这个‘象’意思是你认为什么是道,那就是‘道’。道法自然嘛,主打的就是一个随心所欲。
(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大隐隐于市,小淫弄一手。不对。说错啦。
大隐隐于市,小隐在深山。
修道一事,切不可操之过急,需得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才行啊!这就如同登山一般,若是一开始便心急火燎地往上冲,不仅容易耗尽体力,还可能因疏忽而失足跌落悬崖。相反,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攀登,才能最终登上那高耸入云的山顶,领略到那无与伦比的美景和奇妙风光。所以说呀,修道之人一定要耐得住性子,不能急于求成,唯有如此,方能在这条漫长且充满艰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突破自我,最终达成心中所追求的大道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