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忙劝朱瞻基冷静:“陛下我们就三千人,还只带了十日口粮,您就是有霍骠骑在手,胜负也在五五之数呐。”
好说歹说,总算是让朱瞻基放弃了三千骑兵亲征兀良哈的打算。
令朱瞻基气愤的是,也就在明军撤回喜峰口内后,朱瞻基就收到了辽东总兵巫凯的奏报——又有兀良哈的部众袭击了辽东,巫凯率军将其击退,一名副千户战死。
据报告,这批贼众有数千人,其余几个方向,如卢龙(今秦皇岛市卢龙县)、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宣府(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等几处,都有兀良哈部众的袭击,不过都在数百人的规模,明军主动迎击,将他们击退。
班师的路上,朱瞻基问群臣,“可有彻底抚平草原的方略?”
夏原吉的回答比较中规中矩,也就是文官那一套“圣人教化”之类的套话。
武将们也没有啥好办法,毕竟中原王朝跟北方草原的蛮族打了几千年了,从来没有真正消停过。强如汉唐,也只能短暂攻灭草原政权,一等中原王朝衰微,草原上又会兴起新的霸主。
如同草原上的野草一般,“春风吹又生”。
只有赵辉奏道:“臣有一言,将来可彻底平定草原。”
朱瞻基喜道:“爱卿速速奏来!”
赵辉笑道:“无他,平定草原,唯有火器!”
众人纷纷冷嘲热讽,火器他们也见过、用过,威力大虽大,不过装填困难,在实战中,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必胜,再说火器受天气因素影响很大,很容易翻车的。
赵辉为大家解释道:“诸位,是我朝太祖皇帝将火器发扬光大的,在此之前,火器临战作用甚微。何也?太祖皇帝也认识到了火器的威力。”
夏原吉道:“不错,火器是威力大,若是三十步内放铳,就是穿了铁甲也抵挡不住。”
“正是如此!”赵辉赞道,“不知道诸位看出来了没有,我军火铳的装填速度、放铳速度越来越快了。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的火器在不断地改进,越来越好用。其次,才是士卒使用更手熟尔。”
武将们纷纷点头,出言赞同,新式火绳枪越来越好用,比起永乐时的火门枪,简直方便了不是一点半点。
“那么,诸位不妨胆子再大一点,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火铳可以连发,完全可以使得骑兵无法冲阵,这时候,我们官军对上鞑子,是不是胜算更大了?”
夏原吉摇头道:“虽说兵法确实有云,兵不精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但是对上鞑子们的骑兵,血肉之躯,还是有力有不逮的时候。”
赵辉驳斥道:“自开国以来,我朝火器日渐革新,”又拱手朝袍泽们,“诸位上阵杀敌,应该都能看到,火器的革新为最,可谓日新月异。将来,总有一天,火器能发展到战马也无法抵挡的时候。”
夏原吉问道:“那究竟何时?几年之后,还是几十年之后,亦或是几百年后?”
赵辉语塞,只好泄气道:“我也不知道。”总不能说等发明了机枪,草原民族就再也没有蹦跶的可能了。
现在他连燧发枪都造不出来,就更不用说马克沁机枪了。
但他还是献策道:“臣有一策,一曰剿杀,二曰教化。所谓剿杀,就是犁庭扫穴,我军现在兵甲更利,胜算更大。二是教化,不是用圣人礼仪,而是用神道来教化。”
朱瞻基这时听出来了点味道,疑惑道:“犁庭扫穴这个不消说,太祖太宗两朝都深入漠北,追亡逐北。可这用神道教化,如何着手?”
赵辉笑道:“陛下,我说一个例子,诸位便能明白了——吐蕃!”
朱瞻基和夏原吉等读过书的人顿时就明白了,只有那些武将们不理解。
赵辉笑着解释道:“吐蕃大家都知道吧,便是我大明的乌斯藏都司。我们中原是唐朝的时候,吐蕃够强大吧?能和唐军打得有来有回,也曾杀入长安,可谓盛极一时吧?”
大家纷纷点头,这点历史,不论文武,可都是听过的。
“吐蕃后来为何衰落了?并且一蹶不振了?”赵辉卖了个关子。
朱瞻基已经明白了,他微笑着没有插嘴,静静地看赵辉的表演。
“是佛教,并且是大乘佛教!”
吐蕃最初是本土宗教苯教,后来统治者为了平衡苯教,引入了佛教,结果佛教大兴,渐渐发展成为政教合一的上层结构。
然后整个吐蕃从上到下深度捆绑,最后发展到每七户百姓就要供养一名僧侣。
于是乎,原本极盛时期能和大唐分庭抗礼的吐蕃最后也变得慈眉善目起来,没别的原因,从上到下,都被宗教给吸干了。
众人恍然大悟。
连夏原吉也对赵辉投来了欣赏的目光,明朝的士大夫很少去研究外夷的历史,赵辉的论点让夏原吉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不过赵辉也隐去了吐蕃衰落也受气候影响这一重要原因,他之所以不说,主要是考虑他们也听不懂,讲了也是白讲。
朱勇好奇道:“那要在草原推广佛教,导人向善,那也得先扫平了草原才行啊。”
“确实,”赵辉说罢看向朱瞻基,“能不能扫平草原,彻底解决北方心腹大患,还得看咱们陛下。”
朱瞻基被赵辉挑拨得兴奋莫名,从御座上站起,大声道:“朕在此与诸位立下誓言,有生之年,必将扫平漠北,恢复汉唐荣光!你们愿不愿意做朕的卫霍和李苏?”(卫霍指的是卫青与霍去病,李苏指的是李靖和苏定方)
武将们纷纷瞪红了眼睛,大声道:“臣等愿意为陛下扫平漠北,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