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朝时,父皇没有了往日焦虑的神情,听着林相的最新战旗禀报,我终于知道,我们胜利了
原来永乐看我们与大凉进行和解,全力支援清丰城,
而且这段时间大哥把他们打的落花流水,连丢了几个城池?
也知道捞不到什么好处了,反而还丢了几个城池,于是主动和解。
朝堂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既然我们已经打下了永乐的几座城市,那么就不要归还,派兵接管。
另一派则认为,这几座城池里面都是永乐人,和我们心不齐,
若是趁我们大兵撤退,奋起反抗的话,得不偿失,不如答应永乐的和谈条件,赔偿损失就行了。
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因为打了胜仗,父皇并不焦急,于是开口问我有意见
“父皇 ,儿臣觉得,既然我们已经打下了这几座城池,我们可以把它建成缓冲地带。”
“玉儿的意思是?”
“父皇,儿臣认为我们不妨从城中挑选出永乐人,并任命其为城主来负责管理这座城池。
如此一来,我们便可明确规定,既不许永乐之人擅自进入这几座城池,
同样地,我们大静之人亦不可随意涉足之地。
让他们自行管理自身事务,这样便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我拱手向皇帝进言,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嗯,此计甚妙。那若永乐一方再次出动兵力对我朝发起攻击呢?”
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父皇莫忧,如果真发生这种情况,由于我们提前划分了界限并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所以当永乐有所行动时,我们便能够及时察觉,并拥有足够的时间来制定应对策略、调兵遣将以抵御外敌入侵。
如此安排,既能维护城内秩序稳定,又能保障国家安全无虞。”
皇帝听后满意地点点头:“不错不错,吾儿考虑得甚是周全。就依你所言去办吧!
玉儿的这个方法非常的好
林相,你把玉儿的想法写成书信,交给永乐使臣
刚下场,我正准备转身离去,恰在此时,只见母后身旁得李公公,满脸笑容地快步走上前来拦住了我的去路。
“哎呀呀,嘉殿下,请留步!皇后娘娘有请,还望您移步前往乾清宫叙话呢。”
李公公微微躬身行礼,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于是我便随着李公公一同朝乾清宫走去。
待到踏入乾清宫时,抬眼望去,竟发现蔷儿和林相二人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而站在一旁的蔷儿,则娇羞地低垂着头,时不时用眼角余光偷偷瞄向我,
那模样甚是惹人怜爱,她白皙的脸颊此刻已如熟透的苹果般绯红一片。
看到这一幕,我瞬间明白了母后此番叫我来所为何事,
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羞涩之意,双颊顿时如同火烧一般滚烫起来。
见我如此窘态,母后先是一愣,随即便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一般,
脸上立刻流露出一种“儿大不中留”的神情,嘴角挂着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只听母后缓缓开口说道:
“今日召你来此,主要是想与你商谈一下你和蔷儿的婚事。
你们俩如今都已年近十七,眼看着再过数月便是及笄之年。
故而,本宫与你父皇商议过后决定,待你大哥归来之时,便为你二人操办喜事。”
母后温柔地对着蔷儿说道
“蔷儿,这段时间你就在宫里学习宫中礼仪,
同时也和玉儿多接触接触,这样你们两个,才能更好的了解彼此,
也希望你们婚后能够举案齐眉,相爱到老。”
蔷儿听母后说完,乖巧的点了点头,说道
“皇后娘娘请放心,臣女定当做好王妃份内之事,安分守己,尽心尽力地为母后您和嘉殿下分担解忧。”
蔷儿恭顺地说道。
听到这话,皇后娘娘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道:
“哎呀,到如今你这孩子怎的还唤本宫作皇后娘娘?
日后你便同玉儿一般称我为母后便是了。”
“是,母后。”蔷儿轻声应道。
这时,皇后娘娘又开口说道:
“蔷儿,母后倒是希望你能多多管束一下玉儿那小子,让他收收心,莫要整日贪玩。”
“母后,殿下实乃优秀之人,不论是在才情方面,还是处理政事之上,皆表现得极为干练。
臣女深信,日后殿下必定会成为一位极具责任感的好夫君,无需臣妾多加管教。”蔷儿一脸认真地回答道。
皇后娘娘听完蔷儿这番话语,不禁转过头来,笑着对身旁的林相打趣道:
“瞧瞧,你这这女儿呀,尚未嫁入府中呢,就已然开始替玉儿说起好话来了,这般维护自家夫君,真是女大不中留哟!”
我闻言,脸上也浮现出一抹红晕,忙不迭地点头应道:
“母后说得极是,儿臣日后定然不会辜负蔷儿的一片深情厚意。”
此时的我,早已因为母后的这番调侃而羞红了脸,只能轻轻点头表示回应。心中却暗自思忖着:
没想到自己在蔷儿眼中竟是如此能干,竟能得到这般夸赞,实在是令人有些不好意思呢。
这段时间以来,尽管我的那几个哥哥未能陪伴于我身侧,
但我却能清晰地感觉到自身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成长着。
每日清晨,我都会准时前往澄心堂,协助父皇处理繁忙的政务。
我的性情向来较为温和柔顺,因此在面对各种事务时,往往是以劝解和引导为主。
即便是偶尔遇到与父王政见不合之时,我也总是选择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并尽力去说服父王身旁那位位高权重、精明能干的林相和各位尚书大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朝廷之中,我亦逐渐结识了数位志同道合之士。
我们不仅在朝堂之上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而且在闲暇之余,还常常私下相聚一处,畅谈天下政事。
更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政治议题之外,我们对于诗词歌赋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会就一些优美动人的诗篇展开深入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臣皆是当年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佼佼者,其中不乏状元郎和探花之才。
他们个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其才情之高深着实令我钦佩不已。
每当与他们交流论道之际,我方才惊觉以往的自己竟是如此的自负轻狂。
于是乎,从那时起,我便愈发虚心地向他们求教,聆听他们对于诗词创作方面独到且深刻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