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雄关之下,尘土飞扬,一队铁甲铿锵的骑士缓缓行来。
为首者正是薛礼,他身披重铠,面带风霜之色,刚毅中透着一股不屈的英气。
此番自西域归来,不仅圆满完成了护送之责,沿途更遭遇数次小规模的袭扰,皆被其一一化解。
战马嘶鸣,似乎在诉说着一路的艰辛与荣耀。
关前百姓见状,无不投以敬佩的目光,赞其英勇无双。
于丝绸之路之上,薛礼之名早已随风传扬,远近闻名。
无论是高昌国的王公贵族,还是西突厥的剽悍战士,提及薛礼皆是又敬又畏,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这位英武的将军背后,站着的是威震北疆的大都护府,其势力之深,影响之广,令人生畏。
故而,即便心存不满,亦只能暗中咬牙,不敢公然挑衅。
每当商旅途经此地,谈及薛礼,无不拍手称快,赞其为丝路之盾,护佑一方安宁。
薛礼心中忽生思乡之情,脑海中浮现出柳银环那温柔的模样,不知她是否也在夜深人静之时,遥思边关的他。
至于家中稚子,倒也无甚挂念,毕竟柳银环常遣飞鸿传书,言及小儿顽皮之事,令他既感欣慰又略带无奈。
除了家中至亲,薛礼亦难忘旧友陆一诸人,更怀念那位引他入道、提携相助的恩师郎君。
若非郎君当年慧眼识珠,何来他薛礼今日之成就?
思及此,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遥想往昔共饮畅谈,月下论剑,那些岁月如梦似幻,令人回味无穷。
而今,虽身在异乡,心却与故人紧紧相连,期盼着有朝一日,能重聚首,再叙前缘。
薛礼与众袍泽齐聚于安西酒肆之中,把盏言欢,豪情冲天。
酒香四溢,话语间尽显英雄本色,一时间,似乎连那酒肆中的空气都因他们的壮志凌云而变得炽热起来。
窗外风沙轻拂,屋内笑语喧阗,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股豪迈之气所动容。
“薛将军,听闻泾阳近来愈发昌盛,实是令人神往,真恨不得即刻归乡一探究竟。”薛礼麾下一伍长酒意微醺,言语中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此人乃泾阳子弟,自离乡从军以来,心中常怀故土之念,如今听闻家乡日新月异,更是勾起了他无限的乡愁与期盼。
“无需忧虑,虽说军中有五年一换之制,然亦有分批归乡省亲之例。”薛礼温言宽慰道,“待时机成熟,定当为你等请命,好让诸位得以还乡,与亲人团聚。”
数日之后,薛万彻至安西关,遣人传信,召薛礼前往相见。
“卑职薛礼参见副大都护。”薛礼步履稳健地来到薛万彻面前,拱手为礼,言辞恭敬而不失方正。
“仁贵,此番有要事需劳烦于你。你须前往高昌一行。”薛万彻示意薛礼落座,语气平和,缓缓道来。
“莫非是要对高昌用兵?末将早已饥渴难耐!”薛礼误以为战事将至,双目骤然一亮,难掩心中激昂之情。
“你这脑中除了打仗,还能有他物否?”薛万彻对薛礼已是一筹莫展,此次遣其前往高昌,实则为购得白叠子之种,而非征战。
这莽撞少年,真个是嗜战如命,令人无可奈何。
“非战事乎?前往高昌所为何来,可有推辞之理?”薛礼闻言,眉宇间顿时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失望之色。
“此行高昌,乃为购取白叠子之种,此事泾阳伯已于书信中提及。汝意下如何,愿往否?”薛万彻语重心长地对薛礼说道。
“哦,原是郎君所需之物,如此一来,我自当前往。”薛礼闻听此言,面上现出几分欣然之色,先前的犹豫之意顷刻间烟消云散。
薛万彻见状,心中不禁泛起一抹艳羡,暗自思量陆通何德何能,竟能得薛礼这般死心塌地的效忠。
他深知薛礼非池中之物,日后定能成一番伟业;而马周亦是步步高升,陆通于朝堂之上,其势必将如日中天,不可等闲视之。
不仅如此,薛万彻还闻得陆通竟成了太子与魏王的座上宾,担任其师,此番荣宠,更是令旁人望尘莫及。
寻常帝王,面对陆通这般显赫的地位,恐怕早已心生忌惮,然而李世民却不然,他对陆通的信任有如磐石,坚不可摧,这等知遇之恩,实为难得。
当然,薛万彻亦非池中之物。
昔日他曾是隐太子麾下的旧部,即便如此,李世民亦未因其过往而有所芥蒂,反而予以重任,这份宽宏大量,对薛万彻而言,无异于再生父母之恩,令人感佩不已。
“何时启程?”薛礼凝视着薛万彻,轻声询问道。
“尽早为宜,都护府自当备足银两,望你能多多购得白叠子之种。”薛万彻沉声道,语气中透着几分期许与嘱托。
“副大都护勿须忧虑,薛礼定不负所托,必竭力完成此任。”薛礼言罢,拍了拍胸膛,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数日之后,薛礼整饬了千人之众,领命出关,自安西关启程,浩浩荡荡地向那遥远的高昌国进发,尘土飞扬间尽显壮志凌云之气概。
薛万彻留驻安西关,尚有要务待理。他欲择良址以植白叠子,闻陆通言,谓西域之地天干少雨,其土质光热皆宜于白叠子之生长。
至于关中之地,亦可栽种,只因夏日炎炎,气候温热,甚合白叠子繁茂之需。于是,薛万彻亲率部下踏遍关内外,寻觅适宜之地。
陆通亦向北境大都护府详述了白叠子之妙用,此物纤维柔韧,可制衣裳、被褥,冬日里尤为保暖,实为军民两用之上佳材料。
此举亦可视作陆通赠予北境大都护府之又一柱石产业,产业多端,则地力愈盛,民生益丰。
白叠子之推广,不仅增益于边防军士之御寒,亦促进了地方经济之繁荣,可谓一举多得,深得民心。
而今,陆通已着手于饮食与交通之改良,待白叠子广植之后,布衣之需亦可大大缓解。
至于居所之事,待官道修葺完备,再徐徐图之,定能逐步改善百姓之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