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也寄希望于这次派来的兵力有所增强。如果不行,后续该怎么办还真是让人头疼。”
“你看,我们抵达那里的时候可以尝试这种战术……迅速包围,这些都是从未用过的战法,能够完美避开我们的弱点。此外,我们需要选出一名执行代理人,总不能几个国家各执一词、混乱一团吧?”
白羽帝国的国师突然有了灵感,目光深沉地说道。
之前的安排确实考虑欠妥,各个国家的人意见分歧极大,事态变得十分混乱。因此,现在选举一个代理人似乎是个好主意。
随着讨论的深入,白羽帝国的人开始展示一张草图,在上面详细指画着各种战术部署。虽然他们自己未曾参与上次的战斗,但听了孔雀帝国的人多次介绍,也能明白其中要点。
这也是当前少数可行的办法之一。考虑到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不必为这些问题过多担忧。
如果真的得罪各国将领,才真是因小失大。“还可以。”孔雀帝国的国师瞥了一眼,沉思片刻,轻轻点了点头。
“好的。”孔子回应道,继续道:“此行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不清楚敌方的底牌是什么。这些人的情况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务必小心。”
“放心吧。”
白羽帝国的国师见孔子开口了,自然不会再多言,只好默默点头。
他们被一个小小的夷陵城搞得如临大敌,显得有些狼狈。他个人认为这些守卫夷陵城的人并没多大能力,不过是制造噱头罢了。
孔雀帝国的国师脸色阴晴不定,眉头紧锁,心中隐隐作痛,难以呼吸。
即便如此,这是他第二次 ** 前往夷陵城的行程,他默默地祈祷这次的结果能好过上一次。
上一次夷陵城之行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愿这一次能够一帆风顺,别再生出什么变故。
孔子担忧地叮嘱:“路途遥远,务必小心提防夷陵军。”
他心中明白那些夷陵军的厉害,从一开始就跟他们打过交道,隐约感到这一次的行动可能是个阴谋。明知道有陷阱也要往下跳,因为在这片天地之外,还没有发现别的生存空间,否则何必冒险呢?
与孔雀帝国的国师私语几句后,国师眼中闪过一道光芒,随即面色严肃起来。假如真的像他说的那样……这岂不意味着,夷陵军可能获得了某种特殊力量?
国师略一思考,便意识到事态比想象中更加严重得多。
若事情无法解决,后果不堪设想。而两大帝国已敲定了此次将领人选,决定这次行动由谁带队。
孔雀帝国表示愿意退一步,尽量避免卷入斗争。毕竟在安全和财富之间,他们还是希望保命为重。
于是,各方同意由白羽帝国领头。国师对此并不反感——毕竟他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减少参与度。如果插手过多,反倒会引起不满。
九大帝国的默契非常明确,显然早就达成了某种共识。他们并非盲目之人,当然能理解对方的心思。
现在他们只是等着看孔雀帝国出手,或是让他们与其他强国较量以便坐收渔翁之利。既然他们没机会当这个渔人,自然不会甘心袖手旁观。“但愿到时候不会有国家不愿听从。”一个小国家抱怨说,显然大家心里都清楚会有人不满。
“嗯。”国师应道,然后带领着团队走出营帐。
随后两路人马迅速召集将士,准备迎战。蒙恬似乎也察觉到其中的微妙局势,连忙派人通报王翦。
看来他们的局面已经相当混乱,现在不采取行动,还等何时?蒙恬用手托着下巴,轻声自言自语道。
接着他悄悄地向身边的副将低语,命令他迅速悄悄跟踪上去,务必要确保行踪不被发现。他知道夷陵军也会在外面安排哨岗,毕竟这涉及到整个大秦帝国的关键。
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是关系到大秦帝国的要害之处,绝不会有人掉以轻心。之前九大帝国袭击夷陵城的计划落空,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接到命令后,属下迅速展开行动。此时在大秦帝国边境处,王翦听到这一消息后眼神中露出一丝凶狠——简直是上天都在帮助大公子!
长公子早前离开时就说过此事,而事情确实正如他所料,简直是远距离运筹帷幄,毫无偏差。如果不是对方派人都是陌生人,他简直想跑去敌营问一问长公子是否提前与他们有所沟通。否则,怎么会长公子对他们的行动手法如此了如指掌,连猜测都分毫不差?
“你们都听到了吗?”王翦淡淡一笑,看着眼前众将领。老将们沉默片刻后终于醒悟过来,承认一切真的都被长公子预见到了。
这个信息确实是通过蒙恬传来,并且真实性毋庸置疑。这一切似乎早在长公子和王翦之间有了某种默契。
旁边一位将领此刻才意识到,从百越之争起,长公子身边就有王翦随行,这点是朝堂上下皆知的事实。
更不必说,在楚地之时,王翦对长公子的态度明显与其他不同。起初他们这些人对此并不十分相信,但在经历长公子的各种决策之后,无不为之折服。
回想起来,王翦似乎一开始就在密切关注公子的一举一动,也不确定是否因陛下的旨意或者是因为他认为长公子会继承大位。
当然,这只是揣测而已,因为王翦始终不曾卷入任何朝堂争斗之中,一贯保持中立。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几乎超越常人。
这些老将们跟随王翦多年,亲眼见证了他与长公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加深。如果换做是其他人,或许会觉得王翦很早就与公子有某种特殊关系了。
然而,不论如何,这对他们而言是极为有利的局面,因为他们可是支持长公子夺取天下的忠臣。
从前的事情是这样,老将军王翦一直以来跟随陛下征伐四方,立下了不少功勋。慢慢地,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还延伸到了他的孙辈——小将军王离,只要小将军王离听到有人说长公子嬴长夜的半点不好,哪怕只是稍有不满,也会让那个说三道四的人吃些苦头。
想来从那时起,长公子就已经有了最稳固的后台:当今陛下亲自认可的支持者。倘若不是今日蒙田带来的消息和王翦老将军那掩不住的笑意,可能大家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个内情。
不过无论如何,这一切对大秦帝国是有利无害的。早先的时候,人们确实听闻过长公子与夷陵的老祖宗及其他顶尖高手有些关联,但现在想来,并不难理解为什么长公子从没打算隐藏这些关系。细细想来,在匈奴军队被夷陵军击败之后,应该早就预示了夷陵军自始至终对大秦帝国都怀抱着真诚的态度。
即使是东皇太一所做的预测,在一开始可能也是有偏颇之处。事实上,这件事一开始就可能是被东皇太一和一些阴阳家误导的结果。其中当然也有些部分是对的,但我们不应过度放大那些无端猜测。大秦国嗣的问题岂能容这些人胡说八道?
因此,当初决定把长公子送出,现在看来似乎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无论怎么说,这些问题还是属于 ** 世家内部的事情,我们不应妄加评论。看到长公子终于归来,不禁让人感到心生怜惜。尽管他曾面对种种不满,尤其是在边境服役的将领对这位年轻领袖并不完全服气,毕竟他既未精通兵法又体弱多病。可是除了王翦以外,似乎没有人会真正信服长公子。
这时有人禁不住发问:“老将军,是不是从最初您就看出长公子与众不同?并将长公子视为王家的依靠?”
一语道破,现场安静异常,几乎能听见针落地的声音。然而这一句话并未引起王翦老将军的不悦,反而使他哈哈一笑,表现出一副深不可测的模样。
“你们既然好奇猜猜看,我或许就会告诉你们。”
说到这里,王翦故意停顿了一下,继续道,“今天在这里的人都曾以各自方式支持过我。”
多年驻守大秦边关的人,当然明白长公子对我们来说的重要性,不管朝中那些文官如何评价他。所以,难道我们不应该做些什么来表达对他的支持吗?
换句话说,将来不管长公子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这些人一定会挺身而出保护他。毕竟经过了多次生死考验,都是因为长公子的存在,我们才得以幸存下来。言外之意就是,大家必须对他表示忠心和维护。
在他们看来,这种态度是对的,因为在咸阳城中,大多数人都对长公子有着极高的评价。但是那些文官总是用他们的笔墨来诋毁……王翦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在咸阳的大殿里那些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文官,言语间无不流露出对长公子的不屑和嫌弃。
可即使这样,文官们觉得长公子不怎么样,武将们却坚信他是最好的。他们也绝对不只是摆设而已。
既然这样,又何必放过这些贬低我们公子的文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