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你圣明!” 张北玄接着说道:“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这也是‘无形之手’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之一。”
他进一步分析道:“由于对个人利益追求过度,在实现自身获利过程中很可能损害到他人权益。因此才需要‘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干预,及时纠正错误并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张北玄话至此结束,在场大部分人对于这套理论有了初步理解,尽管还有像朱棣这样的人正在困惑于这些概念究竟是何意。
朱元璋赞叹不已:“听了帝师的见解之后,真是让人豁然开朗啊!”
尽管之前也对张北玄独特的思维感到惊讶,但这次仍然给乐元留下深刻印象。
仅仅几句精辟的话语就足以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走向!
预感到未来明朝长治久安离不开这位智者指导,朱元璋问道:“那么按照帝师的想法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施行呢?”
闻言李世民和赢政也上前细听。
见状张北玄理清思绪后提出:“今日既然老朱啊问起,在下便斗胆建议实行‘三策治国法’。”
“要改革首先要改善官僚体制。” 张北玄坚定地说。
他解释道,“如今朝廷中腐败盛行,滥权枉法屡见不鲜。如果不严惩此类行径,即便将财富直接发放给民众,恐怕也不敢随意使用。”
面对如此情况,必须做出调整才能让百姓安心生活。
张北玄继续阐述:
“只要在座各位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考虑问题,并致力于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那么必将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即使前路困难重重,甚至与全球为敌也在所不惜。”
闻言连连赞同,朱元璋感到十分满意。
“好,太好了,我明白了。” 他兴奋地表示。
虽然他对具体操作毫无头绪,也缺乏充足准备,但却深信张北玄所提方案的价值所在。
当今最亟需满足的是平民大众对于安全、安宁及富裕生活的渴望。
若统治阶层缺失对百姓关怀之心,不愿意设身处地为人民服务,即使表面强盛亦无法长久保持社会稳定。
所以说得对,如果官员没有爱心和责任感,
那朝局终究难逃动乱风险。
李世民与嬴政都兴致盎然。
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二人不得不向权贵妥协,在整顿官僚体系时也仅仅是点到即止。
不敢深入撼动那些根本性的问题,否则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至于嬴政,当时甚至尚未建立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任用也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
基于这样的经历,他们都对方面朱元璋计划开展的大规模制度改革,产生了浓厚兴趣。
“老李,你觉得这次老朱是不是下定决心要进行变革了?”
嬴政贴近李世民低声询问道。
李世民露出了一丝微笑,“你看老朱以往做事哪次不是认真的?更何况他怎么可能违背张先生的意见呢?”
“确实是这样。”
听了李世民的回答,嬴政对即将发生在明朝的深刻变化更加确信了。
朱元璋笑道:“帝师,咱有件事想请教你……”
张北玄立刻恭敬回问:“老朱啊请说。”
“国库枯竭,资金缺口严重。依帝师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这一困境?”
朱元璋问道。
他的目标是要快速充实大明财富,然而这绝非易事,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极其复杂。
听后,张北玄报以理解的微笑,“老朱,你还真是英明之主,而这正好也是我要建议解决的第二个要点——优化国库管理制度!”
“帝师,你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如果能得到你的帮助,咱大明朝肯定可以更快地发展。”朱元璋王试探地说着。
“还请帝师施以援手!”
张北玄礼貌但坚定地表示:“老朱啊过誉了,实际上我并不适宜介入世俗之事。但我愿意提供我的见解作为辅助。”
面对张北玄的态度,朱元璋脸色稍微变了变,“帝师,唯有你能让咱实现这场改变。无人可以替代啊。”
张北玄则自谦地回应:“惭愧,不过是我尽力而为之。”
看到这里,朱元璋意识到之前误会了张北玄,并相信这位高人仍旧会参与进来的。
他笑了,“帝师,咱想不仅要确保我们大明的安宁稳定,更要让每个人都过上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生活。”
此言让张北玄有些吃惊。
即便是在科技更先进的未来社会,全民小康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目标;
而在这样一个生产率低下,且官场风气不佳的时代里,达成这样的愿景更是难上加难。
注意到对方的表情,朱元璋接着补充:“咱不是凭空臆断,而是真诚希望所有人都能享受温暖富足的日子。”
对此,张北玄平和地回答:“此事虽非一日可成,但也无需过多担忧。只需遵循轻重缓急原则一步步实施即可获得成效。”
他引用了一句古话:“治理大国就如同烹小鱼一般,表面看似繁琐实则按步骤执行便可得解。”
朱元璋点头同意了他的看法。自己不懂就学,何必过于焦虑?
毕竟,从一介目不识丁的僧侣成长为开国君主,朱元璋经历过了多少风雨洗礼;
尤其是在早期割据时期,就已积累起丰富的地方管理知识。
因此,在许多层面上讲,他对统治的理解远超一般朝臣。
“老朱啊,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吧,过多泄露天机对我也不利。”说完这话,张北玄微鞠一躬,嘴角挂着温和的笑容离开了现场。
“哼,这是跟咱打太极拳呐。”瞬间领会到意图后,朱元璋草草地结束了讨论会议。
文武百官仿佛得到了解脱般各自散去。
走在路上,徐达遭遇了同僚的询问:“徐大人,今日你有没有察觉到那帝师似乎对我们存有什么不满情绪呢?”
徐达不屑地哼了一声,连看都不屑看那人一眼,完全不想了解对方。
这种贪图小利、畏首畏尾之人怎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于是徐达急忙迈步前往请教已退隐的李善长。
和徐达一样满头疑惑的人不在少数,但大家都习惯了这种朝廷议事,毕竟张北玄那等大才让他们自愧不如,有些人甚至真以为张北玄是神人下凡。
……
御花园竹亭内,朱元璋与张北玄相对而坐,马皇后在一旁陪伴。
对于张北玄这样的举动,马皇后早已习以为常,毕竟有些事情可以在朝堂上说,但有些话却只能私下商量,有时候未卜先知反而更有效果。
“那么,接下来请帝师指点。”朱元璋微笑道。
“老朱啊客气了,既然是指点,自然要尽力而为。”张北玄谦逊地说道。
两人默契地忽略了刚才提到的那个话题。
朱元璋笑容可掬地等待着,对他来说,这次交谈除了和张北玄聊聊天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求治国之策。
毕竟张北玄被认为是仙人转世,虽然目前尚未有所建树,但其眼界绝非一般人能比。
“老朱啊,依我看,治理大明与谋略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若谋略有深度,便能使大明长治久安。”张北玄沉思了一会儿,缓缓说道。
听了张北玄的话,朱元璋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他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年龄的增长让他的头脑不再如往日般灵光,想有更深一层的作为显得困难重重。
“不过老朱啊不必过于忧虑,老朱啊你如今正值壮年,手下的贤士猛将无数,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调整政策。”张北玄安慰道。
“那么,帝师认为咱应如何行事?”朱元璋微笑着问道。
“老朱啊,你可以先将国库中积攒的黄金全部换成白银,再把铜钱分发给百姓,修建道路桥梁,救济贫困,兴建学堂和医馆……”
张北玄侃侃而谈,“这样做既能强化大明财力,提高民生水平,又能促进民众素质提升,培养他们的勤劳善良。”
朱元璋静静听着张北玄的计划,脸上的表情越发微妙起来。
“这样行吗?”朱元璋疑虑地问道:“将黄金全部换银,万一不够供养军队怎么办?”
尽管不清楚张北玄为何如此自信能让整个国库都投入建设之中,朱元璋还是犹豫不决,
毕竟大明刚刚立国不久,国库并不充裕,财政吃紧,加之天灾频发,根本不敢轻易动用大量资源。
“你啊,无需担忧,眼光长远一些来看,短期内拿出这些金银的确看似微不足道,
但长此以往定会产生重大影响。”
张北玄解释道:“官府办事应当顾及百姓福祉而非仅考虑盈亏,这不是明智君主之所为。”
“原来帝师之意是要让大明富饶,然后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听到这里,朱元璋恍然大悟。
“正是!”张北玄抱拳答道,“唯有强国富民,任何困境都能轻易化解。”
“好,好。张北玄你放心,咱明白了。”朱元璋含笑允诺。
虽然嘴上并未明言,但内心早已决定,只要这建议见效,他必定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