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行了数日,沿途山水变换,四人的心境却愈发澄澈。这一日,前方隐隐现出一座巍峨庙宇,匾额之上,“武侯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无忌勒住缰绳,神色庄重,说道:“此处便是武侯祠,纪念诸葛武侯之地,咱们且进去祭拜,缅怀这位千古名相。”
踏入武侯祠,一股庄严肃穆之气扑面而来。古柏森森,翠影摇曳,祠内建筑布局严谨,殿宇宏伟。正前方,诸葛亮的塑像端坐于殿堂之上,羽扇纶巾,目光深邃,仿若仍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赵敏走上前去,恭敬地献上一束香,轻声道:“诸葛武侯,智慧超群,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今日晚辈等来此祭拜,望您在天之灵庇佑苍生。”
小昭在旁,看着祠内的壁画,壁画上描绘着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从隆中对三分天下,到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每一幅都栩栩如生。小昭不禁赞叹:“诸葛武侯真是神人也,仅凭智谋,便能在乱世中撑起一片天地,这等谋略,若用于江湖,想必也能化解诸多纷争。”无忌点头道:“不错,武侯的兵法谋略,高深莫测,如‘八阵图’,传闻能以少胜多,困住敌军,令其插翅难逃。这其中蕴含的数理变化、攻防之术,与武学对阵亦有共通之处,皆需洞察先机,灵活应变。”
此时,祠内一位老儒生正在给一群学子讲学,讲述诸葛亮的《出师表》。只听他抑扬顿挫地念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那深情并茂的诵读,让众人仿若回到了那个古代战场刀光剑影厮杀的年代,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与担当。逸尘听得入神,待老儒生讲完,上前请教道:“先生,听闻诸葛亮不仅智谋过人,还精通奇门遁甲、天文地理,这可是真的?”老儒生捻须微笑,说道:“自然是真的。诸葛武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他能借东风火烧赤壁,又能观天象预知吉凶,这些本事,皆是为了兴复汉室,拯救苍生。你们年轻人,当以武侯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四人在武侯祠内又游览了许久,对诸葛亮的敬意愈发深厚。出得祠门,赵敏感慨道:“今日在武侯祠,见识了诸葛武侯的伟大,咱们身处江湖,虽不能像他那般治国安邦,但也应为武林的和平与正义出份力。”无忌握紧拳头,目光坚定,说道:“敏敏说得对,咱们加快脚步,前往峨眉山,早日促成芷若之事,也算为江湖增添一份安宁的力量。”
说罢,四人再度启程,向着峨眉山疾驰而去,身后的武侯祠渐渐远去,但诸葛亮的精神却深深印刻在他们心中。
四人继续向着峨眉进发,逸尘说:“我们看过了诗仙李白的故里,那豪迈奔放、仗剑天涯的豪情,至今仍激荡心间。却不知那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何时才能看到?真想瞧瞧孕育出这般悲悯情怀的地方,有着怎样的风貌。”众人闻言,皆点头称是,心中满是期待。
一路上,他们谈论着杜甫可能的居所模样,小昭想象着:“或许是在一处宁静的草堂,周围绿树成荫,杜公在其间踱步沉吟,目睹民间疾苦,方能写下那些感人肺腑的诗句。”无忌也接口道:“以杜甫的性情,定是与百姓相邻,居所虽简,却藏着乾坤,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民生的多艰。”
却不曾想,行至一处,只见路边茶摊的摊主与客人闲聊,提及不远处便是杜甫草堂。四人闻言大喜,快马加鞭赶至。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清幽之所,翠竹环绕,柴扉半掩。踏入其中,茅屋错落有致,虽简朴却别具韵味。堂内陈列着杜甫的诗作手稿,字迹或苍劲、或潦草,仿佛能看到诗人在不同境遇下奋笔疾书的身影。
赵敏轻抚着一本诗册,轻声念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公这等胸襟,实在令人钦佩。身处困境,却心系苍生,每一个字皆是血泪凝就。”说着,她不禁缓缓吟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俊不禁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那深情吟诵,似带着众人穿越时空,亲见杜甫当年的窘迫与无奈,又真切感受到他推己及人、胸怀天下的伟大。逸尘在旁,望着那破旧的茅屋,感慨道:“原来杜公就是在此,熬过风雨,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这草堂承载的苦难与希望,太过沉重。”
此时,一位老学究带着几个弟子也在参观,正讲解着杜甫的生平。听到无忌等人的感慨,老学究微笑点头,说道:“诸位所言极是,杜甫一生漂泊,这草堂便是他心灵的栖息地,亦是他洞察人间的窗口。其诗如史,记录下大唐的兴衰荣辱,为后世留下无尽的精神财富。”
四人在杜甫草堂中徘徊良久,沉浸在诗圣营造的深沉意境里。待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茅屋上,他们才不舍离去,带着对杜甫的敬意,再次踏上前往峨眉山的路途,心中愈发觉得这一路文化滋养,让他们的庇佑江湖之行多了几分厚重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