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时光匆匆而过,犹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自宋朝以后的各个朝代皇帝都面色凝重地紧紧握住手中那瓶速效救心丸,仿佛那是他们生命最后的救命稻草一般。
这些速效救心丸可是他们在这短短几日之内责令太医们加急赶制而成的,而且为防万一,还特意多制作了一些,就怕到时候数量不足。
因为仅仅只是阅读那些关于此事的文字记载,便能让他们气得火冒三丈、气血翻涌,如果再亲眼目睹相关的视频画面,真不知道会气成什么样子!
【时光倒流回到元符三年(即公元 1100 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毫无征兆地突然病故,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朝野震惊。由于哲宗生前并未孕育子嗣,因此,这皇位的继承者就只能从哲宗的众多兄弟之中精心挑选而出。若论年龄长幼之序,哲宗的兄弟们当中当以申王赵佖最为年长。照常理而言,由他来继承皇位似乎本应是水到渠成之事。
然而,正所谓世事难料,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世人。这位看似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申王赵佖,却偏偏身染眼疾,视力受损严重,这对于需要日理万机、处理国家大政方针的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毕竟,治理国家需要清晰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而申王的眼疾显然使其难以胜任这一重任。
就在众人围绕着此事苦思冥想、殚精竭虑的时候,他们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转向了赵煦的同母弟弟——简王赵似。大家都在心中暗暗揣度着这位年轻王爷是否有可能成为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人物。
而就在此时,原本喧闹嘈杂、争论得面红耳赤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只见向太后稳步走出,她那高贵威严的气质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太后环视一圈后,缓缓开口说道:“依哀家之见,应当拥立哲宗皇帝的次弟——端王赵佶为新帝。”
此语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现场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表示赞同,认为端王才华横溢;也有人面露疑虑之色,似乎对这一提议心存顾虑。
然而,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章惇却挺身而出,他面色凝重地看着太后和其他人,毫不客气地说道:“端王赵佶平日里行为轻佻,举止间缺乏应有的稳重与端庄,如此性情之人,实在难以担当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啊!”说完这番话,章惇长长地叹了口气,显然对于太后的提议并不看好。
然而,对于此事,向太后却持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只见她从容不迫地搬出神宗皇帝往昔所说过的话语当作坚实的依据,以一种毫不退缩、坚定不移的姿态,竭尽全力去驳斥章惇所提出的观点。
面对向太后如此强硬的态度以及那番听起来确凿无疑、有理有据的言辞,朝堂之上的诸位大臣们尽管心中存有诸多疑虑,但谁都不敢贸然违背太后的意愿。毕竟,太后位高权重,其威严不容侵犯。
于是乎,一场激烈的争执就此展开。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紧张而又凝重的氛围之中。大臣们有的暗自思忖着其中利弊,有的则在心里默默掂量着究竟该站在哪一边才好。
经过一番漫长而又艰难的权衡较量之后,向太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排除了重重困难险阻,如愿以偿地将赵佶成功地推上了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位宝座。
自那一刻起,北宋的历史便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只是令人未曾料到的是,这新的篇章竟成为了宋朝最为屈辱时期的起始之点,从此往后,种种磨难与困境接踵而至,使得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 1082 年 6 月 7 日,卒于 1135 年 6 月 4 日,他别号宣和主人,乃是大宋王朝的第八任帝王,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赵佶乃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亦是宋哲宗的弟弟。其早年曾获封遂宁王以及端王等爵位。
话说那宋哲宗元符三年(即公元 1100 年)正月,哲宗因病骤然离世,且膝下并无子嗣承继皇位。在此关键时刻,太后向氏当机立断,于同月拥立赵佶登上了天子宝座,并在次年将年号更改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登基伊始,也曾试图推行新的法令法规以图振兴国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所器重倚仗的蔡京等人却假借绍述新法之名,行尽各种奸恶之事。如此一来,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政治局势每况愈下,迅速陷入一片混乱与黑暗之中。
此外,宋徽宗对于奢华生活的过度追求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不仅耗费巨资从南方大量采购所谓的“花石纲”,还在京城汴京大兴土木,营建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艮岳”园林。与此同时,这位痴迷道教的皇帝对道家学说深信不疑,大肆修建道观宫殿,甚至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
在平日的生活里,这位皇帝总是频繁地邀请来自四面八方的道士踏入宫廷之门。这些道士们身负各种奇能异术,或擅长相看人的面相以揭示命运走向,或精通占卜之法预测未来运势,又或是深谙命理之说推算祸福吉凶。而宋徽宗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此事,无非就是企图通过他们找到一条能够通向长生不老的神秘途径,并祈求获得更为丰厚的荣华富贵。
时间来到重和元年(公元 1118 年),宋徽宗更是大张旗鼓地下旨设置了多达二十六个等级的道官职位,同时还划分出八个不同层次的道职。这一举措无疑使得道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也进一步显示出宋徽宗对于道家学说的痴迷与信奉。
到了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宋徽宗再次颁布诏令,要求在京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西京洛阳以及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分别设立一名女性道录以及一名副道录。至此,一套完整的道学制度得以初步建立起来。
然而,就在宋徽宗醉心于追求长生不老和揽无尽财富之时,他所领导的统治集团却日益腐败堕落。由于政治黑暗、苛捐杂税繁重不堪,广大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
一时间,内部农民起义浪潮汹涌澎湃,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这两场大规模的起义给北宋王朝带来了沉重打击,使其原本就摇摇欲坠的统治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宋徽宗在治国理政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但他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宋徽宗对于绘画的热爱堪称真挚无比,甚至不惜动用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来大力推动绘画事业的发展。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之下,宋代的绘画艺术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无论是技法还是风格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不仅如此,宋徽宗本人还极具创新精神,他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眼光,自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书法字体——瘦金体。这种字体笔画纤细刚劲、线条流畅自然,犹如铁划银钩般凌厉洒脱,一经问世便广受赞誉,后世之人将其视为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此外,宋徽宗对于花鸟画也是情有独钟,经过长期钻研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院体”画风,成为了古代帝王当中极为罕见的艺术型皇帝。
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金兵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直逼大宋京城开封。一时间,城墙上战鼓雷鸣,烽火连天,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了一片紧张而恐怖的氛围之中。
当时在位的宋徽宗赵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心中惶恐不安。就在他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应对之时,有大臣挺身而出,向他进谏道:“陛下,如今金军势大,我军难以抵挡。为保社稷安宁,不如禅位给太子赵桓,由他来领导军民抵御外敌。”宋徽宗听后,虽心有不甘,但也深知局势危急,无奈之下只得听从了这个大臣的建议。
于是,在一个庄严肃穆的仪式上,宋徽宗正式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赵桓,即宋钦宗。然而,尽管新皇即位,宋军将士们奋勇抵抗,但终究还是未能抵挡住金军强大的攻势。靖康二年(公元 1127 年)三月,开封城沦陷,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虏而去。
他们一路北上,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被囚禁在了遥远的金国五国城。在这里,宋徽宗过着凄惨无比的生活,昔日的荣华富贵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被钉死在耻辱柱上的历史事件,那就是“靖康之耻”。
提及“靖康之耻”,那无疑是华夏历史长河中令人痛心疾首且悲愤交加的一页黑暗篇章!这段屈辱的历史发生在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具体时间跨度约为公元 1126 年至 1127 年这一风云变幻、局势波谲云诡的艰难时期。
回首往昔岁月,宋徽宗统治下的北宋王朝已然是满目疮痍、弊病缠身。彼时的朝堂之上,政治环境乌烟瘴气,极度腐败不堪。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们全然不顾国家法纪和百姓死活,肆意妄为地贪污受贿,将官场风气搞得污浊不堪。
他们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则作威作福,对平民百姓更是百般欺凌压榨,横征暴敛之举屡见不鲜。沉重如山的赋税以及永无止境的徭役犹如两道无法挣脱的枷锁,死死地扼住了百姓的咽喉,使得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广大民众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苦不堪言。走投无路之际,人们只得奋起反抗,各地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般此起彼伏。一时间,整个社会秩序被彻底打乱,陷入一片混乱与动荡不安的局面。
然而,恰在北宋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艰难支撑之时,那地处北方的金国宛如一头凶残至极且饥肠辘辘的恐怖巨兽,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南方。
此时的北宋,因长期的政治腐败和国力衰退,早已呈现出一幅空虚与虚弱之象,其国防力量更是犹如薄纸般脆弱不堪。这头来自北方的巨兽敏锐地察觉到了北宋的弱点,于是趁机如疾风骤雨般迅猛崛起。
它们那充满贪婪欲望的目光,恰似饿狼望见肥美羔羊时所流露出来的凶光,死死地锁定住了眼前这片富饶但又脆弱得令人揪心的土地——北宋。这片广袤的大地,拥有着无尽的财富和资源,对于金国而言,无疑是一块极具诱惑力的肥肉。
终于,在公元 1125 年那个风云突变的时刻,金国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金兵兵分东西两路,浩浩荡荡地朝南进军,对大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猛烈攻击。其中,东路大军在完颜宗望这位英勇善战的统帅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各地城池,锐不可当,其最终的目标便是那座至关重要的燕京。
与此同时,西路军也毫不示弱。在完颜宗翰的出色指挥下,这支军队同样长驱直入,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径直朝着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太原城疾驰而去。一时间,整个大宋边境陷入了一片血雨腥风之中,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四散奔逃。
面对着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气势磅礴的金兵,北宋军队犹如风中残烛一般,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东路金兵更是锐不可当,其攻势宛如疾风骤雨,势如破竹。他们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固若金汤的燕京,这座曾经象征着北宋北方防线的重要城市,如今却在金兵的铁蹄下不堪一击。
得手后的金兵并没有停下侵略的步伐,他们马不停蹄地横渡黄河,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朝着汴京急速挺进。一路上,金兵所到之处,硝烟弥漫,哀鸿遍野,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而此时身处皇宫内院的宋徽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江山社稷危在旦夕,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恐惧与惊慌。他深知此番大难临头,已无力回天,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匆匆忙忙地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桓,希望能借此挽救北宋于水火之中。
就这样,太子赵桓在一片混乱中登基称帝,成为了后来的宋钦宗。然而,这场仓促的权力交接就如同病入膏肓之人服下一剂猛药,虽然看似有所动作,但实际上对于北宋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公元 1126 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注定会被深深地铭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就在这一年,金国名将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亲自统率着他们麾下那些猛将雄师,如同一股狂暴的旋风,席卷了大宋的大片土地。
在漫天烽火、枪林弹雨之中,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位昔日高高在上的皇帝,竟然也在金兵凌厉的攻击下,沦为了阶下之囚,受尽屈辱。从此,北宋王朝的辉煌与荣耀彻底画上了句号,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拉开帷幕。
伴随着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位帝王被俘获的,还有那数量极为庞大的赵氏皇族成员们。他们平日里养尊处优,如今却也不得不面临命运的捉弄;那些深居于后宫之中的妃嫔们,柔弱的身影此刻也充满了惊恐与无助;而身份无比尊贵的公卿大臣们,曾经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如今却只能随着人流一同前行;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们更是神色惶恐,不知未来等待着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这支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队伍竟然多达三千多人!他们或骑马、或步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道路,场面甚是壮观。然而,就在这样庞大的人群之中,隐藏着一幕令人痛心疾首的场景——那些本应肩负起保卫百姓重任的大宋将士们,此刻居然在官府的引领之下,将无辜的平民女子抓捕起来,以充当向金国支付赔偿的筹码。
这些女子们惊恐万分,她们原本平静的生活瞬间被打破,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之中。而那些大宋将士们,曾经誓言要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如今却成为了欺压自己同胞的帮凶,实在是让人悲愤不已。
这些人无一不是被迫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背离了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无可奈何地踏上了前往北方金国的漫漫征途。遥想曾经的东京城,那是何等的繁华热闹啊!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商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然而此时此刻,这座城市却仿佛被抽走了灵魂一般,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不论是宏伟壮丽的宫廷内院,还是普通百姓的居所,所有的公私积蓄皆已被金兵如蝗虫过境般洗劫得一干二净。往昔的辉煌如同梦幻泡影,转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来到金国之后生活才是痛苦的开端,徽钦二帝和皇室女眷都受牵羊礼,这是何等的屈辱!他们被迫脱光衣服,披上羊皮,像羊一样被人牵着,在金国的大街上游行。百姓们指指点点,嘲笑谩骂,昔日的尊贵荡然无存。
徽钦二帝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绝望和无奈。他们曾经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却沦为阶下囚,遭受着如此奇耻大辱。
皇室女眷们更是痛苦不堪,她们曾经养尊处优,如今却被迫受此侮辱。她们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但却无法改变现实。
在这场牵羊礼中,徽钦二帝和皇室女眷们的尊严被彻底践踏。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再也无法回到曾经的辉煌。
在这场浩劫里,女子承受的痛苦比之男人更加的痛苦。她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身心遭受着巨大的创伤。然而,总有人指责她们为什么不殉国,这种言论无疑是对她们的二次伤害。
她们中的许多人曾试图反抗,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们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她们被迫忍受着侮辱和折磨,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
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他们的妻子儿女也一同沦为了俘虏。在金兵的营帐中,徽钦二帝唯唯诺诺,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然将自己的妻子儿女送给敌人糟践。而那些女子们,却展现出了无比的坚韧和勇气。
她们有的宁死不屈,以死抗争;有的则默默忍受着屈辱,寻找着机会逃脱。其中有一位公主,她趁着金兵不注意,偷偷地拿起了一把匕首,想要刺杀金兵的首领。然而,她的行动被发现了,金兵们一拥而上,将她制服。
公主被带到了徽钦二帝的面前,他们看着自己的女儿,眼中没有一丝怜悯,反而责备她不该反抗。公主悲愤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她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
最终,公主被金兵残忍地杀害了,她的鲜血染红了大地。而徽钦二帝,却依旧苟且偷生,他们的懦弱和无耻,成为了历史的耻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金天会十三年(公元 1135 年),宋徽宗终于在五国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 54 岁。这位曾经尽享人间繁华的皇帝,就这样客死他乡,结束了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
直到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 1142 年)三月,宋徽宗的棺椁才得以被迎回南宋。南宋朝廷以隆重的礼仪将其安葬于绍兴永佑陵,让他魂归故土,入土为安。至此,宋徽宗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