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
挟藏宇宙,剖判玄光,真乐世间无赛。
灵鹫峰前,宝珠拈出,明映五般光彩。
照彻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寿同山海。
~~~~
大道幽深,其中的奥秘, 说出来能让鬼神都感到惊骇。
蕴含宇宙,剖析玄光,真正的快乐在世间无可比拟。
灵鹫峰前,宝珠被拈出,明亮映照出五种光彩。
照耀着乾坤上下的众生,知晓的人寿命如同山海。
却说三藏师徒四人,告别樵子离开隐雾山,奔上大路。行走了数日,忽然看见一座城池临近,三藏说:
“悟空,你看那前面的城池,可是天竺国吗?”
行者摇手说道:
“不是!不是!如来所在之处虽称为极乐,却没有城池,乃是一座大山,山中有楼台殿阁,叫做灵山大雷音寺。”
“即便到了天竺国,也不是如来的住处,天竺国还不知离灵山有多少路程呢。”
“那城想必是天竺国之外的郡城,到前边才能明白。”
不多时来到城外,三藏下马,进入到三层门里,只见那民事荒凉,街道冷落。
又来到市口之间,见许多穿青衣的人左右排列,有几个戴冠束带的人站在房檐之下。
他们四人顺着街道行走,那些人更是不避让。
猪八戒村野愚笨,把长嘴撅了撅,叫道:
“让路!让路!”
那些人猛地抬头,看见他们的模样,一个个吓得骨软筋麻,跌跌撞撞,都说:
“妖精来了!妖精来了!”
吓得那檐下戴冠束带的人战战兢兢躬身问道:
“从哪来的?”
三藏担心他们闯祸,只能全力当先,对众人说道:
“贫僧乃是东土大唐驾下前往天竺国大雷音寺佛祖处求经的。”
“路过宝地,一是不知地名,二是还没找到落脚之处,刚刚进城,很是失了回避,望各位恕罪。”
那官人这才施礼说:
“此处乃是天竺外郡,地名凤仙郡。”
“连年干旱,郡侯差我们在此出榜,招求法师祈雨救民。”
行者闻言道:
“你们的榜文在哪里?”
众官说:
“榜文在此,刚才才打扫廊檐,还没张挂。”
行者说:
“拿来我看看。”
众官立即将榜文展开,挂在檐下。
行者四人上前一同观看。榜上写着:
“大天竺国凤仙郡郡侯上官。
为榜聘明师,招求大法事。
只因郡土宽广,军民殷实,连年大旱,多年干荒,民田荒芜而军地贫瘠,河道浅而沟渠空。
井中没有水,泉底没有泉。
富贵人家姑且能保全性命,穷苦百姓难以活命。
一斗粟米价值百金,一束柴薪价值五两。
十岁女孩换米三升,五岁男孩被人带走。
城中人惧怕法令,典当家当物品以保存自身;
乡下人欺骗公家,打劫吃人而顾命。
为此出给榜文,仰望十方贤哲,祈祷降雨救民,恩情必当重报。
愿用千金奉谢,绝不说谎。
须至榜者。”
行者看罢,对众官说:
“郡侯上官是什么意思?”
众官说:
“上官乃是姓,这是我们郡侯的姓。”
行者笑道:
“这个姓少见。”
八戒说:
“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面有一句上官欧阳。”
三藏说:
“徒弟们,暂且不要闲聊。”
“哪个会求雨,给他求一场甘雨,以救济民众的疾苦,这是万善之事;如果不会就算了,不要耽误了赶路。”
行者说:
“祈雨有什么难事!”
“我老孙翻江搅海,换斗移星,踢天弄井,吐雾喷云,担山赶月,唤雨呼风,哪一件不是幼年玩耍的勾当!”
“有什么稀罕!”
众官听说,派两个人急忙去郡中禀报:
“老爷,万千的喜事到了!”
那郡侯正在焚香默默祈祷,听到报说喜事到了,立即问:
“什么喜事?”
那官员说:
“今日领榜,刚到市口张挂,就有四个和尚,自称是东土大唐前往天竺国大雷音拜佛求经的,看见榜文就说能祈雨,特地来报告。”
那郡侯立即整理衣服步行,不用轿马多人,径直来到市口,以礼诚恳邀请。
忽然有人报告:
“郡侯老爷来了。”
众人闪开,那郡侯一见到唐僧,不惧怕他徒弟面貌丑恶,当街心倒身下拜说:
“下官乃是凤仙郡郡侯上官氏,沐浴焚香拜请师父祈雨救民。”
“望师父大舍慈悲,运用神功,救助救助!”
三藏回礼道:
“这里不是讲话的地方,等贫僧到那寺观,正好行事。”
郡侯说:
“师父一同到小衙,自有干净的地方。”
师徒们于是牵马挑担,径直来到府中,一一相见。
郡侯立即命人看茶摆斋。
不多时斋饭到了,那八戒放量大吃,如同饿虎,吓得那些捧盘的人心惊胆战。
一来一往添汤添饭,就像走马灯一般刚刚供上,一直吃到饱足才罢休。
斋饭完毕,唐僧谢了斋,却问:
“郡侯大人,贵处干旱多久了?”
郡侯说:
“敝地大邦天竺国,凤仙外郡吾司牧。
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
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
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
下官出榜遍求贤,幸遇真僧来我国。
若施寸雨济黎民,愿奉千金酬厚德!”
~~~~
“本地是大邦天竺国,凤仙外郡由我管理。”
“一连三年遭遇干旱,草籽不生五谷绝收。”
“大小人家买卖艰难,十家有九家啼哭。”
“三停人饿死两停,一停人也像风中的蜡烛。”
“下官出榜遍求贤能,有幸遇到真僧来到我国。”
“若能降下一点雨救济百姓,愿奉千金酬谢厚恩!”
行者听说,满面欢喜,呵呵笑道:
“莫说!莫说!若说千金作为答谢,半点甘雨都没有。”
“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
那郡侯原本十分清正贤良,爱护百姓心意深重,立即请行者上坐,低头下拜道:
“师父果真舍弃慈悲,下官必不敢违背德行。”
行者说:
“先不要讲话,请起身。”
“但烦劳你好好看着我师父,等老孙行事。”
沙僧说:
“哥哥,怎么行事?”
行者说:
“你和八戒过来,就在他这堂下跟着我做个帮手,等老孙唤龙来行雨。”
八戒、沙僧谨遵命令,三个人都在堂下,郡侯焚香礼拜,三藏坐着念经。
行者念动真言,诵动咒语,立刻就见正东方上,一朵乌云,渐渐落至堂前,乃是东海老龙王敖广。
那敖广收了云脚,化作人形,走上前,对行者躬身施礼说:
“大圣唤小龙来,哪里要用?”
行者说:
“请起身,劳烦你远道而来,没有别的事。”
“这里是凤仙郡,连年干旱,问你为什么不来下雨?”
老龙说:
“启禀大圣得知,我虽然能行雨,乃是上天派遣使用的。”
“上天没有差遣,怎敢擅自来这里行雨?”
行者说:
“我因为路过此地,见长久干旱百姓受苦,特地叫你来这里施雨救济,怎可推脱?”
龙王说:
“怎敢推脱?但大圣念真言呼唤,不敢不来。”
“一是没有奉上天御旨,二是未曾带得行雨的神将,怎么能动用雨部?”
“大圣既有救济之心,容小龙回海点兵,烦请大圣到天宫奏准,请一道降雨的圣旨,请水官放出龙来,我才能按照旨意的数目下雨。”
行者见他说出道理来,只得让老龙回海。
他随即跳出天罡北斗,对唐僧详细说了龙王的事,唐僧说:
“既然如此,你去办吧,千万不要说谎。”
行者立即吩咐八戒、沙僧:
“保护着师父,我上天宫去了。”
好大圣,说声去,瞬间便不见了踪影。
那郡侯胆战心惊地说道:
“孙老爷哪里去了?”
八戒笑道:
“驾云上天去了。”
郡侯十分恭敬,传出飞报,让满城大街小巷,不管是公卿士庶,军民人等,家家供养龙王牌位,门口设置清水缸,缸里插上杨柳枝,侍奉香火,拜天不提。
却说行者一路筋斗云,径直到了西天门外,早见护国天王引领天丁力士上前迎接道:
“大圣,取经的事完成了吗?”
行者说:
“也差不多了。”
“如今走到天竺国地界,有一外郡,叫凤仙郡。”
“那里三年不下雨,百姓很艰苦,老孙想祈雨拯救,叫来了龙王到那里。”
“他说没有旨意,不敢私自行动,特地来朝见玉帝请旨。”
天王说:
“那地方或许不该下雨呢。”
“我以前听说,那郡侯撒泼,冒犯天地,上帝怪罪,设立了米山、面山、黄金大锁,一直等到这三件事倒断,才该下雨。”
行者不知这是什么意思,要见玉帝。
天王不敢阻拦,让他进去,径直来到通明殿外,又看见四大天师迎接道:
“大圣到这里干什么?”
行者说:
“因为保护唐僧,走到天竺国地界,凤仙郡没有雨,郡侯请师父祈雨。”
“老孙叫来了龙王,打算让他降雨,他说没有奉玉帝旨意,不敢擅自行动,特来求旨,以解救百姓的困苦。”
四大天师说:
“那地方不该下雨。”
行者笑道:
“该与不该,麻烦为我奏报奏报,看看老孙的面子怎么样。”
葛仙翁说:
“俗语说苍蝇包网儿,好大的脸皮!”
许旌阳说:
“不要乱说话,暂且带他进去。”
邱洪济、张道陵与葛、许四位真人引着行者到灵霄殿下,启奏说:
“万岁,有孙悟空走到天竺国凤仙郡,想要求雨,特地来请旨。”
玉帝说:
“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视察万天,巡游三界,驾临他那里,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的素供,推倒喂狗,口出恶言,犯下冒犯之罪,朕就设立了三件事,在披香殿内。”
“你们带孙悟空去看,如果三件事倒断,就降旨给他;如果不倒断,暂且不要管闲事。”
四天师就引着行者到披香殿里看时,看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
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
米山边有一只拳头大的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啄那米吃。
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舔那面吃。
左边悬挂着一座铁架子,架上挂着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烧着那锁梃。
行者不知这是什么意思,回头问天师说:
“这是什么意思?”
天师说:
“那家伙触犯了上天,玉帝设立这三件事,一直等到鸡啄完了米,狗舔完了面,灯焰烧断锁梃,那才该下雨哩。”
行者听了,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羞愧。
四大天师笑道:
“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适合做善事来化解。”
“如果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立刻就倒,锁梃立刻就断。”
“你去劝他归善,福自然就来了。”
行者依照他们说的,不上灵霄殿辞别玉帝,径直来到下界回到凡间。
片刻到了西天门,又见到护国天王,天王说:
“请旨怎么样?”
行者把米山、面山、金锁的事说了一遍,说道:
“果然像你说的,玉帝不肯传旨。”
“刚才天师送我,教我劝那家伙归善,就有福了。”
于是告别,驾云下界。那郡侯同三藏、八戒、沙僧、大小官员人等接着,都簇拥着过来询问。
行者将郡侯喝了一声说道:
“只因你这家伙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冒犯了天地,致使百姓有难,如今不肯降雨!”
郡侯慌得跪伏在地说:
“仙师是如何知道三年前的事?”
行者说:
“你把那斋天的素供,怎么推倒喂了狗?”
“给老孙我实实在在说来!”
那郡侯不敢隐瞒,说道:
“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献供斋天,在本衙之内,因为妻子不贤惠,恶言相斗,一时发怒无知,推倒供桌,泼了素餐,确实是叫狗来吃了。”
“这两年一直记在心里,神思恍惚,无处可以解释,不知上天怪罪,遗害百姓。”
“今遇仙师降临,万望明示,上界怎样计较。”
行者说:
“那一天正是玉皇大帝下界的日子,见你将斋供喂狗,又口出恶言,玉帝就设立了三件事记着你。”
八戒问道:
“哥,是哪三件事?”
行者说:
“披香殿立着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
“米山边有拳头大的一只小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地啄那米吃;面山边有一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地舔那面吃。”
“左边还有一座铁架子,架上挂着一把黄金大锁,锁梃儿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烧着那锁梃。”
“一直等到那鸡啄完米,狗舔完面,灯烧断锁梃,他这里才该下雨哩。”
八戒笑道:
“不打紧!不打紧!哥肯带我去,变出法身来,一顿把他的米面都吃了,锁梃弄断了,保证能下雨。”
行者说:
“呆子别胡说!这是上天所设的计策,你怎么能破坏?”
”三藏说:
“像这样说,怎么办才好?”
行者说:
“不难!不难!我临走时,四天师曾对我说,只要做善事就可化解。”
那郡侯拜伏在地,哀求说:
“全凭仙师指教,下官一一皈依。”
行者说:
“你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想办法;你若仍然不改,我也不能解释,不久上天就会诛杀你,性命都保不住了。”
那郡侯磕头礼拜,发誓愿意皈依。
当时召集本地的僧人和道士,开启修建道场,各自书写发布文书,申报给上天三天。
郡侯带领众人拈香参拜,答谢上天,引咎自责,三藏也为他念经。
另一边又传出飞报,让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烧香念佛。
从这时起,一片善声充满耳朵。
行者这才欢喜,对八戒沙僧说:
“你们两个好好保护师父,等老孙再去一趟。”
八戒说:
“哥哥,又去哪里?”
行者说:
“这郡侯听信老孙的话,果然接受教诲,恭敬善良,诚心念佛,我这就去再奏玉帝,求些雨来。”
沙僧说:
“哥哥既然要去,不要迟疑,免得耽误我们赶路,一定要求一坛雨,也算是成就我们的正果。”
好大圣,又驾起云头,直到天门外,又遇到护国天王。
天王说:
“你如今又来做什么?”
行者说:
“那郡侯已经归善了。”
天王也很高兴。
正说着,早见直符使者,捧着道家文书,僧家关牒,到天门外传递。
那符使见到行者,施礼说:
“这都是大圣劝善的功劳。”
行者说:
“你将这文牒送去哪里?”
符使说:
“直接送到通明殿上,与天师传递到玉皇大天尊面前。”
行者说:
“这样,你先去,我随后就来。”
那符使进入天门去了。
护国天王说:
“大圣,不用去见玉帝了。”
“你只要前往九天应元府,借些雷神,直接打雷闪电,这样就会有雨下了。”
行者依照他说的,进入天门里,不上灵霄殿请求旨意,转云步,径直前往九天应元府,见那雷门使者、纠录典者、廉访典者都前来迎接,施礼说:
“大圣何而来?”
行者说:
“有事要见天尊。”
三使者立即为他传奏,天尊随即从九凤丹霞的屏风后下来,整理衣服出来迎接。
相见行礼完毕,行者说:
“特地来请求一件事。”
天尊说:
“什么事?”
行者说:
“因为我保护唐僧,到凤仙郡,见那干旱得厉害,已经答应为他们求雨,特地来告借贵部的官将到那里打雷。”
天尊说:
“我知道那郡侯冒犯上天,设立了三件事,不知该不该下雨呢。”
行者笑道:
“我昨日已经见到玉帝请旨。”
“玉帝让天师引我去披香殿看那三件事,乃是米山、面山、金锁,只要三件事倒断,才该下雨。”
“我发愁难以倒断,天师教我劝化郡侯等众人做善事,认为人有善念,上天必定依从,或许可以回天心,解除灾难。”
“如今已经善念顿生,善声充满耳朵。”
“刚才直符使者已经将改行从善的文牒上奏玉帝去了,老孙因此特地到尊府,告借雷部官将相助。”
天尊说:
“既然这样,差邓辛张陶率领闪电娘子,立即随大圣下降凤仙郡打雷。”
那四位将领同大圣,不多时来到凤仙郡境界,就在半空中施展法术。
只听得轰隆隆的雷声,又看见那淅淅沥沥的闪电,真的是:
电掣紫金蛇,雷轰群蛰哄。
荧煌飞火光,霹雳崩山洞。
列缺满天明,震惊连地纵。
红销一闪发萌芽,万里江山都撼动。
~~~~
闪电如同紫金蛇般飞掣,雷声轰鸣使得群虫惊动哄闹。
耀眼的火光飞闪,霹雳能震崩山洞。
闪电划破天空一片明亮,震惊的力量从天上连到地上。
红光一闪能让草木萌芽,万里江山都为之撼动。
那凤仙郡,城里城外,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
今日见有雷声闪电,一齐跪下,头顶着香炉,有的手拈着柳枝,都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这一声善念,果然惊动上天,正是那古诗说: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
人心中产生一个念头,天地全都知道。
善与恶如果没有报应,那么天地乾坤一定有偏私。
且不说孙大圣指挥雷将,打雷闪电在凤仙郡,人人归善。
却说那上界的直符使者,将僧道两家的文牒,送到通明殿,四天师传奏到灵霄殿。
玉帝见了说:
“那些人既然有善念,看看三件事怎么样。”
正说着,忽然有披香殿看管的将官报道:
“所立的米山、面山都倒了,霎时间米面都没有了,锁梃也断了。”
奏报未完,又有当驾天官引领凤仙郡的土地、城隍、社令等神一齐来拜奏说:
“本郡郡主以及满城大小百姓之家,没有一家一人不皈依善果,礼佛敬天。”
“现在请求您慈悲,普遍降下甘雨,救济百姓。”
玉帝听了大喜,立即传旨:
“让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照凤仙郡界,就在今日今时,打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
当时有四大天师奉旨,传与各部随时下界,各显神威,一齐行动。
行者正与邓辛张陶及闪电娘子在空中调度,只见众神都到了,聚在一处。
那时候风云交汇,大雨滂沱,好雨:
漠漠浓云,蒙蒙黑雾。
雷车轰轰,闪电灼灼。
滚滚狂风,淙淙骤雨。
所谓一念回天,万民满望。
全亏大圣施元运,万里江山处处阴。
好雨倾河倒海,蔽野迷空。
檐前垂瀑布,窗外响玲珑。
万户千门人念佛,六街三市水流洪。
东西河道条条满,南北溪湾处处通。
槁苗得润,枯木回生。
田畴麻麦盛,村堡豆粮升。
客旅喜通贩卖,农夫爱尔耘耕。
从今黍稷多条畅,自然稼穑得丰登。
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享太平。
~~~~
浓浓重重的云彩,蒙蒙胧胧的黑雾。
雷声像车般轰轰震响,闪电闪耀光芒灼灼。
狂风滚滚翻腾,急骤的雨哗哗落下。
正因为一个善念回转天意,万民充满了期望。
完全亏了大圣施展神通,万里江山处处阴云密布。
好雨像河海倾倒,遮遍原野迷漫天空。
屋檐前垂挂着瀑布,窗外传来清脆的声响。
万户千家的人都在念佛,城中六街三市水流汹涌。
东西的河道条条都已满溢,南北的溪湾处处都通畅。
干枯的禾苗得到滋润,枯死的树木重新焕发生机。
田地里麻麦长得茂盛,村庄里豆类粮食产量上升。
旅客因道路通畅而欢喜,便于做买卖,农夫喜爱这样便于耕耘。
从今往后黍稷生长更加顺畅,自然庄稼能够丰收。
风调雨顺民众生活安乐,大海平静黄河水清人们享受太平。
一天雨下足了三尺零四十二点,众神渐渐收回。
孙大圣高声叫道:
“那四部众神,暂且停下云行,等老孙去叫郡侯拜谢各位。”
“各位可拨开云雾,各自显现真身,让这凡人亲眼看看,他才会诚心供奉。”
众神听了,只得都停在空中。
这行者按下云头,径直来到郡里,早见三藏、八戒、沙僧,都来迎接,那郡侯一步一拜前来致谢。
行者说道:
“先别谢我,我已经留住四部神只,你可以传唤很多人一同拜谢。”
“教他们往后好来降雨。”
郡侯随即传发飞报,召集众人一同酬谢,都一个个拈香朝拜,只见那四部神只,拨开云雾,各自显现真身。
四部,乃是雨部、雷部、云部、风部,只见那:
龙王显像,雷将舒身。
云童出现,风伯垂真。
龙王显像,银须苍貌世无双;
雷将舒身,钩嘴威颜诚莫比。
云童出现,谁如玉面金冠;
风伯垂真,曾似燥眉环眼。
齐齐显露青霄上,各各挨排现圣仪。
凤仙郡界人才信,顶礼拈香恶性回。
今日仰朝天上将,洗心向善尽皈依。
~~~~
龙王显现出形象,雷将舒展身躯。
云童现身而出,风伯显露出真实面目。
龙王显现形象,银色的胡须苍老的面容世间无双;
雷将舒展身体,弯钩般的嘴威严的容颜实在无人能比。
云童出现,谁像那玉面金冠的模样;
风伯显真,曾像是干燥眉毛圆眼睛的样子。
一起显现在青天之上,各自依次排列展现出神圣的仪态。
凤仙郡界的人们这才相信,顶礼膜拜拈香原来的恶性得以回转。
今日仰头朝拜天上的神将,洗心革面一心向善全都皈依。
众神只停留了一个时辰,人民拜谢不停。
孙行者又起身在云端,对众人行礼说:
“有劳!有劳!请各位各自回到本部。”
“老孙还教导郡界中的人家,供养神真,遇到时节祭祀答谢。”
“各位从此后,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还要来拯救。”
众神依照他说的话,各自回到本部不提。
却说大圣落下云头对三藏说:
“事情完毕民众平安,可以收拾出发赶路了。”
那郡侯听了,急忙行礼说:
“孙老爷说哪里话!”
“今日这一场,乃是无量无边的恩德。”
“下官这里派人准备小宴,报答厚恩。”
“还要购置治理民间田地,为老爷修建寺院,为老爷建立生祠,刻碑留名,四季祭祀。”
“即便刻骨铭心,也难以报答万一,怎么就说赶路的话!”
三藏说:
“大人的话虽然恰当,但我们乃是西方云游挂单的僧人,不敢久留。”
“一两天内,必定离开无疑。”
那郡侯哪里肯放,连夜差遣多人置办酒席,建造祠宇。
第二天,大开佳宴,请唐僧高坐,孙大圣与八戒沙僧依次而坐,郡侯同本郡大小官员部臣举杯进献美食,细吹细打,款待了一天。
这场宴会确实令人高兴,有诗为证:
田畴久旱逢甘雨,河道经商处处通。
深感神僧来郡界,多蒙大圣上天宫。
解除三事从前恶,一念皈依善果弘。
此后愿如尧舜世,五风十雨万年丰。
~~~~
田地里长久干旱后迎来了滋润的雨水,河道用于经商处处都畅通无阻。
深深感激神僧来到郡中,多亏大圣前往天宫。
解除了从前的三件恶事,一个善念皈依使得善果弘扬。
从今往后希望如同尧舜的时代,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一天设筵席,两天摆宴,今天酬谢,明天感谢,挽留将近有半个月,只等寺院和生祠完工。
一天,郡侯请唐僧师徒四人去观看,唐僧惊讶道:
“工程浩大,怎么完成得如此迅速?”
郡侯说:
“下官催促人工,昼夜不停,急忙命人完工,特地请各位老爷看看。”
行者笑道:
“果然是贤能有才又能干的好贤侯啊!”
当即都到新寺,看到那殿阁高大雄伟,山门壮丽,都称赞不停。
行者请师父留下一个寺名,三藏说:
“有,留名应当叫做甘霖普济寺。”
郡侯称赞道:
“甚好!甚好!”
用金帖广泛招募僧众,侍奉香火。
殿左边建起唐僧师徒四人的生祠,每年四季祭祀;
又建造雷神、龙神等庙,以报答神的功绩。
看完之后,唐僧师徒就命令出发赶路。
那一郡的人民,知道长久挽留不住,各自准备礼物,唐僧师徒分文不收。
因此,全郡的官员百姓,盛大奏响鼓乐,大规模展开旌旗,送行有三十里远,还是不忍分别,于是掩面流泪目送,直到望不见才回去。
这正是:
硕德神僧留普济,齐天大圣广施恩。
大德神僧留下普济之恩,齐天大圣广泛施予恩惠。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