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得那国王问道:
“寡人洗耳恭听,你那里令牌四响,为何却不见风雨降临?”
道士回答:
“今日龙神都不在家,因此难以施法。”
行者厉声说道:
“陛下,龙神全都在家,只是这国师法术无效,请不动龙神。让和尚来请,您看看。”
国王说道:
“即刻上坛施法,寡人就在此等候风雨。”
行者领命,急忙赶回坛所,拉着唐僧说道:
“师父,请您登坛。”
唐僧却推辞道:
“徒弟,我不会祈雨啊。”
八戒在一旁笑道:
“他这是想害你!”
“要是没雨,国王非用柴火把你烧了不可!”
行者安抚道:
“师父放心,您不会祈雨,但您会念经啊。”
“我来助您一臂之力。”
唐僧这才上坛,在台上端坐不动,闭目凝神,默诵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正在此时,只见一员官吏骑马飞奔而来,质问道:
“那和尚,为何不上令牌,不烧符檄?”
行者大声回应:
“不用那些法子!”
“我们用的是静功祈祷。”
那官吏回去禀报,不再多言。
唐僧念完经文后,行者便从耳中取出铁棒,迎风一晃,化作丈二长、碗口粗的金箍棒。
他将棒子朝空中一指,风婆婆见状立刻拉开皮袋,巽二郎也急忙解开口绳。
顿时狂风大作,吹得瓦片乱飞,沙石漫天,满城一片狼藉。
只见那狂风肆虐:
折花毁柳,摧倒树林;
九重宫殿损坏墙壁,五凤楼摇晃梁柱。
天边红日失色,地上黄沙遮天。
演武厅内武将惊慌,会文阁中文官骇然。
嫔妃乱发,王侯失冠,宰相乌纱满天飘荡。
整座城池混乱不堪,六街三市空无一人,万户千门紧闭无声。
行者又将金箍棒一晃,朝天再次一指。
只见推云童子和布雾郎君施展法力,浓云翻滚,重重叆叇,天色昏暗无光,城中一片寂静。
随后,行者又一指,只见雷公怒吼,电母闪烁,霹雳声震天动地。沉雷滚滚,如车轮飞转;
金蛇乱窜,光芒耀眼。整个城市被震得人心惶惶,户户焚香祈祷。
行者高声喊道:
“老邓!仔细看着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和忤逆不孝之子,多劈死几个给大家看看!”
雷声越发猛烈,震撼人心。
接着,行者再指空中,顿时大雨倾盆而下:
雨水如银河倒泻,似江海翻腾。
楼台滴滴作响,街头潇潇成河。
雨声淹没了城市的喧嚣,水势漫过街桥,仿佛桑田化作沧海。
四海龙王齐心协力,将长江之水倾倒而下,将整个车迟城淹得水漫街衢。
雨一直下到午时,国王终于下旨道:
“雨够了!雨再多,就会淹坏禾苗,那可不好。”
五凤楼下的官员冒雨来报:
“圣僧,雨够了!”
行者听后,举起金箍棒最后一指,顿时风停雨住,乌云散开,太阳重现,天空清朗万里无云。
国王大喜,满朝文武也纷纷称赞道:
“这和尚真是法力无边!”
“国师虽能求雨,但要停雨,却得细雨绵延半天才能清朗。”
“如今这和尚,一声令下,立刻天晴,真乃强中更有强中手啊!”
国王准备驾返宫中,换好关文,送唐僧一行继续前行。
正要用御印时,又被那三个道士拦住。
道士们说道:
“陛下,这场雨根本不是和尚的功劳,还是我道门的法力。”
国王质问道:
“你们刚才还说龙王不在家,无法降雨。”
“可是他上坛祈祷后,雨立刻下来了。”
“现在你们为何又来争功,这是为何?”
虎力大仙回答道:
“我已在坛上发了文书,烧了符檄,击了令牌,龙王怎么敢不来?”
“只是当时风云雷雨的五司可能去了别处,未及时赶来。一听我发令后,他们急忙过来,却刚好遇上他也在祈祷,这才显得是他请来的雨。”
“追根究底,这场雨还是因我发令才降的,怎么能算他的功劳?”
国王一听此言,心生疑惑,不知该信谁。
这时,孙行者上前一步,双手合掌说道:
“陛下,这些道士的旁门法术根本不足挂齿,不值得去争什么功劳。”
“如今四海龙王还在半空中等待我的发令,不敢擅自退去。”
“如果这位国师真有本事能把龙王召唤现身,那才算他的功劳。”
国王听罢大喜,笑道:
“寡人做了二十三年的皇帝,从未见过活龙的模样。”
“既然如此,你们双方各显法力,不论僧道,谁能将龙王召来,功劳便归谁;若召不来,就是欺君之罪。”
那道士哪里有这种本事?
只好硬着头皮喊叫,但龙王见孙行者在场,自然不敢现身。
道士无奈说道:
“我们确实无法召来,那你来试试吧!”
孙行者仰头望天,厉声喊道:
“敖广何在?弟兄们都现原形出来!”
四海龙王听见行者召唤,立刻现出真身。
他们在半空中腾云驾雾,翱翔盘旋,飞舞到金銮殿上空,显得威风凛凛、气象非凡:
只见龙身腾跃,云雾缭绕;白玉般的龙爪锋利如钩,银色鳞片闪烁如镜;
龙须如飘动的素练根根分明,龙角高昂威武英挺;
额头巍峨,眼眸炯炯生光。
龙身隐现难测,飞舞不可估量。
祈雨时即可布雨,求晴时立刻放晴。
真乃神圣的龙象,祥瑞缤纷绕殿庭。
国王见此情景,亲自在殿上焚香膜拜,满朝文武百官在台阶下叩首行礼。
国王感激地说道:
“有劳各位贵神现身相助,寡人改日定会设醮酬谢。”
行者道:
“列位神明可各自归去,陛下改日再行谢礼。”
龙王听罢,径自返回东海,其他神灵也纷纷回到天庭。
正所谓:
广大无边真妙法,
至真悟性破旁门。
广阔无边的是真正高妙的法门,
至真至纯的悟性才能打破旁门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