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手上有林如海给的每年一千两银子零花钱,顺利收回了两个田庄和三家店铺之后,年收益也至少在千两以上。
如今,手下需要由她直接发放月钱的下人,就算加上安置在温泉庄园里的那十几个孤儿,也不过才四十人左右。
每月发放的月钱加在一起,也不到二十两银子,因此就算把这些下人的家人也全都收入门下,满打满算顶多增加一倍的人手,每月也只不过是多出几十两银子的事情。
对于黛玉这个小富婆来说,完全是轻轻松松。
当然,现在她院子里的人之所以拿双份月钱,是因为身契还在贾府,继续领着贾府月钱的同时,又能从黛玉那里多拿一份。
这样就免不了会受到贾府实际上的当家夫人王夫人的掣肘。
因此,黛玉所想的解决方法,就是把愿意投奔自己的人的全家身契都买下来,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林家的下人,自然就用不着再看贾府下人的脸色了。
不过如此一来,这些下人以后自然就不能继续领贾府的月钱了。
但是她们跟在黛玉的身边,差事做的好,所得到的赏赐也不少。
像是之前跟着黛玉巡视田庄和店铺的那些下人,以及去牟尼院帮忙救济灾民的下人,之后各自都得到了能抵得上好几个月工钱的赏赐。
因此,若是为了贪图贾府的那一份月钱,而放弃黛玉这棵大树,那就是真正的蠢笨如猪了。
所以,当紫鹃按照黛玉的吩咐,挨个询问院子里的下人们,是否愿意全家一起投靠到黛玉门下的时候,即便她已经明说了,以后不会再拿贾府的月钱,逍遥居的所有下人还是忙不迭的点头答应。
这也算是黛玉对她们的最后一个暗中考验。
若是有人在这种时候拎不清,那黛玉就会毫不犹豫的把她们踢出逍遥居。
名单统计出来之后,紫鹃呈上来给黛玉过目。
如今在黛玉和雪雁的教导之下,紫鹃已经很能识得几个字了,书写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障碍,除了字迹有些歪歪斜斜,如同顽童练笔之外,想让人看懂是没问题的。
只见整个逍遥居的下人中,除了王嬷嬷和雪雁之外,其他人的身契都还留在贾府。
不过其中还有家人在府中当差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像是紫鹃的老子娘、柳嫂子的夫君等等,加起来也就十来个人,在府里都没什么地位,领的基本上都是二等或三等的月钱。
因此等买回他们的身契之后,想要安置起来十分简单,随便往田庄或店铺里一塞,做些跑腿打杂、联络各处的简单差事就行。
只是想要一次买下这么多人的身契,还是得找个有胆子做主的人才行。
王夫人那边是想都不要想。
没事王夫人都还要想方设法的给黛玉使绊子呢,因此黛玉买下人身契的事情若是被她知道了,她绝对会借着这个机会兴风作浪,好生刁难一番。
幸好现在当家的虽然是王夫人,但真正忙于管家理事的却是凤姐。
虽然各种迎来送往、需要开库房的大事,凤姐也要先去请示王夫人,得到她的允许才能办事。
但像是府里一些二等、三等奴才的买卖这种小事,只要凤姐愿意替黛玉隐瞒的话,那就用不着惊动王夫人了。
黛玉觉得自己想要说服凤姐。让她卖自己一个面子,希望还是挺大的。
正好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去同凤姐说说话,瞧瞧她学了这么长时间的大夏律,究竟有没有醒悟过来。
这段时间,黛玉基本上是以两天一次的频率拉凤姐入副本,这样就算闯关失败,凤姐也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不至于因为连续损耗精气神而一蹶不振。
虽然之前侥幸成功通关了一次,但之后凤姐仍然是败多胜少,看副本的闯关记录,基本上十次里面大概能顺利通关个两到三次。
这个比例低的让身为学霸的黛玉感到不可思议。
毕竟每次的随堂练习,教书先生只会出十道题目而已,其中有选择题,有填空题,也有案例分析题。
选择题完全就是送分题,都是从刚刚讲过的内容中挑选的材料,稍微有点印象就能蒙对。
填空题难度稍高一点,但也都是书本上的原词原句,只要记忆力过关,就不会被难倒。
也就是案例分析题选材比较灵活,有时候会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混淆信息,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并掌握刚刚学过的大夏律的内容,就很有可能在这上面栽跟头。
但在黛玉的眼中,其实也难不到哪里去。
结果凤姐每次闯关都是磕磕绊绊,分数总是在及格线附近上下徘徊,原本是考察记忆和智慧的副本,硬生生被凤姐弄成了纯粹看脸,让黛玉只能无奈摇头。
而且凤姐似乎对积分商城里的玻璃球情有独钟,每次好不容易顺利通关之后,都会用获得的积分兑换一个玻璃球。
黛玉:……
那玩意就是用沙子做出来的,毫无用处好吗?
一积分能够兑换的铅笔、打火机、饮料和食物,哪个不比它有用?
不过想想凤姐贪财的性格,黛玉也能估计到,她多半是把玻璃球当成了贵重的琉璃。
反正从外表上看,后世造出来的那些不值钱的玻璃球,还是很有点欺骗性的,在红楼世界里说不定还真能骗到不少银钱。
行吧,凤姐高兴就好。
反正无论她闯关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为主神空间提供一定的能量,用宝贵的积分来换这种少许能量就能演化出一大堆的玩意儿,黛玉也仍然是稳赚不赔的。
所以黛玉只是偶尔打开空间记录看上一眼,并不打算插手影响凤姐的决定。
她只是有一点点好奇,看凤姐一个劲的兑换玻璃珠的架势,想必是已经找到了用它来换取银两的财路。
不知道后世这种一块钱能买一大把的玻璃珠,在红楼世界里究竟能卖出多少银子,才能让凤姐如此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