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本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的“盛世”景象,可一场突如其来的伪稿案,就像一颗炸弹,在全国掀起了惊涛骇浪,把乾隆气得暴跳如雷,直接搞成了一场全国轰动的文字狱。可这阵仗闹得这么大,最后却草草收场,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一、伪稿“横空出世”:乾隆的“血压飙升”时刻
话说有一天,一份伪托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写的奏稿,在民间和官场疯传。这奏稿里可不得了,不仅对乾隆的政策一顿猛批,还把乾隆的各种糗事和“黑历史”抖了个底朝天。乾隆看到这份伪稿的时候,估计血压瞬间飙升,差点没背过气去。他心想:“我堂堂一国之君,每天累死累活地治理国家,你们居然这么编排我?”
乾隆立刻下令,让各地官员彻查此事,务必揪出幕后黑手。这一查可不得了,整个大清帝国都被搅得鸡飞狗跳。从京城到地方,各级官员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奔波,抓人、审讯,忙得不亦乐乎。
二、全国“大搜捕”: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
为了找到伪稿的始作俑者,官员们开启了疯狂的“大搜捕”模式。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老百姓,只要有点嫌疑,就会被抓起来严刑拷打。一时间,全国上下人人自危,大家都不敢随便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当成了伪稿案的嫌疑人。
有个书生,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写了几首诗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结果被邻居举报,说他的诗里有影射乾隆的意思。这书生就被官府抓了起来,一顿毒打,打得他皮开肉绽。他哭着喊着自己冤枉,可根本没人听他解释。像这样的冤假错案,在伪稿案期间数不胜数。
三、查案“陷入僵局”:线索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随着调查的深入,官员们发现,这伪稿的传播范围太广了,线索就像一团乱麻,根本理不清。他们抓了一个又一个嫌疑人,可审来审去,都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而且,有些官员为了邀功,还故意夸大其词,胡乱抓人,导致案件越来越复杂。
乾隆也被这些乱七八糟的线索搞得晕头转向,他不停地催促官员们加快进度,可官员们实在是无能为力。这案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远,根本抓不住。
四、草草收场:乾隆的“无奈之举”
折腾了好几年,伪稿案还是毫无头绪。乾隆也渐渐意识到,再这么查下去,不仅抓不到人,还会搞得民不聊生,朝廷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于是,他只好无奈地选择草草收场。
最后,乾隆随便找了个叫卢鲁生的小官当替罪羊,把他处死,就算给这件事画上了句号。这场让乾隆暴跳如雷、全国轰动的文字狱,就这样以一种荒诞的方式结束了。
伪稿案的草草收场,看似是乾隆的无奈之举,实则反映出当时清朝官场的腐败和无能。在这场文字狱里,无数人蒙冤受屈,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却逍遥法外,这也为乾隆盛世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