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宛如生命之舟的平稳航行,它是一种状态、体验与指标,更是一种纠错、修复与平衡的神奇能力。健康观恰似一座巍峨的灯塔,屹立在知识谱系的峰巅,它是理念、意识与信仰的融合。两者紧密相连,犹如唇齿相依,不能只谈健康而忽略健康观,亦不能脱离健康来空谈健康观。
人类对健康的认知如长河般源远流长,直到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诞生,健康(health)的概念及理念才如夜空中的繁星,闪耀出璀璨的光芒,达成了共识。健康不再仅仅是躯体的无病无痛,还涵盖了身心社灵(精神)的和谐顺畅,甚至是对完美状态的憧憬与追求,并预设了如幸福般美好的健康理想。此后,人们犹如探险家一般,在个体健康与群体健康(社区、地区、国家、全球)这两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前者如显微镜下的精细观察,聚焦于健康评价与健康维护;后者似宏观视角的全景俯瞰,着眼于健康治理与协同效应。感激那些前辈医学家,他们如同航海的引路人,为我们划定了全人健康的认知基线。而今,健康中国工程的设计师与实践者们又在全要素健康认知的基石上,增添了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等如绚丽宝石般的认知维度,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健康学说的理论宝库,提升了健康观的境界,为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同旋动起一个充满思想力量的新陀螺。
且来论一论健康理想与理想健康的关系。于中文语义之中,健康涵盖了健与康这两层意蕴。其中,健乃亢奋、强壮之象征,康则为平顺、和谐之意。中国人素来尊崇中庸之道,追求中和之境,以避免偏执、极端之态。中医崇尚“平人”,讲究“阴平阳秘,真气从之”。恰似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乃是情绪之两极,而其中间态与平衡态,则宛如宠辱不惊、乐而不癫、哀而不伤的雅士。同样,寒热虚实乃体质上的偏至,中道境遇恰似那既不亢奋张扬,亦不羸弱压抑的君子。实则,现代医学干预之要旨,在于化危机为平顺,康复之内涵,亦为平顺地回复病前之状态。
于此,我们需深知这样一个道理:倘若健康之诉求与承诺过高,而难以如愿以偿,往往会引发失望、失意、失落之情,致使一些人陷入心志之困境。我以为,健康绝非“不病、不痛、不老、不死”之神话,而是“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之现实。我们追求健康,却对健康主义敬而远之,恰似我们崇尚科学,却对科学主义深恶痛绝。故而,健康教育之艺术,在于适度承诺,而非过度承诺。
再来谈谈健康是否可测量之问题。健康宛如那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所言的“可见的不可见性”,即便指标测量准确无误,专家之解读亦存在诸多歧义,况且身心社灵(精神)维度之测量敏感度各异。。
我们在测评健康时所采用的策略,犹如攀登高峰,先易后难。然而,我们绝不能将那些可测定、已测定的躯体健康指标奉为金科玉律或唯一的准绳。健康,宛如一座神秘的宝库,它既可以是器官功能健全的常态,也可以是器官功能状态稍有偏倚、却能依凭体内自我矫正的代偿状态。然而,如今的健康却被异化为一套冷冰冰的体检指标,以及围绕着这些指标,追求归于正常范围的养生和药物干预。而那些非指标化的心理、社交障碍,却如同被遗忘的珍珠,被漠视或无视。
这无疑是舍本逐末之举。就像一个精美的花瓶,人们只关注瓶身有没有裂缝(躯体指标),却忽视了瓶内装着何种花朵(心理、社交状况)。
小明便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各项身体指标都正常,可内心孤独抑郁。每次体检拿着合格报告,心中却满是苦涩。一天,他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健康讲座,主讲人提出全新的健康评估方式,除了常规指标外,更重视心理和社交因素。这如同春风吹进小明干涸的心。
之后,社会上逐渐兴起这种全面考量健康的风潮。医院设立专门的心理 - 社交健康科室,学校增加心理健康课程并注重学生社交互动培养。人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健康是多方面的平衡,不再单纯依赖冰冷的数字判断。从此,健康回归其本来面目,成为人们全方位美好生活的保障,而不是被狭隘定义的指标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