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年,也就是公元1377年,我叫陈启,本是应天府里一个小小的御史台侍御史,平日里的职责便是监察百官,弹劾那些有不法之举的官员,虽说官职不大,却也能在这朝堂的风云变幻中,窥见一二端倪。而这一年,陛下下达的那道“命群臣奏事先启皇太子”的旨意,着实让这平静的朝堂,乃至整个应天府,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明史·职官志》记载:“十年,令百官奏事,先启皇太子裁决,然后奏闻。”初闻这旨意时,我心中是大为震动,想着陛下这一举措,定是有着深远的考量,关乎着大明的江山传承,关乎着朝堂权力的制衡呐。
那一日,我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穿戴整齐后,便往御史台走去。刚进衙门,便瞧见同僚们都聚在一起,神色各异,正低声交谈着什么。我心中好奇,凑上前去问道:“诸位同僚,今日这是怎么了?瞧你们这般神色,可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了?”
一位年长些的同僚看了我一眼,压低声音说道:“陈启啊,你还不知道呢,陛下下了旨意,往后咱们群臣奏事,得先启禀皇太子,让皇太子先裁决了,才能再奏闻陛下呀,这事儿可在朝堂上炸开了锅呢。”
我一听,瞪大了眼睛,心中满是惊讶,说道:“竟有此事?陛下这是为何呀?”
那同僚微微摇头,说道:“这其中缘由,咱哪能猜得透呀,不过这一来,往后这朝堂上的事儿,怕是要多些变数咯。”
我听了,不禁陷入沉思,想着这皇太子虽说年少聪慧,可毕竟阅历尚浅,这突然要先裁决群臣奏事,也不知能否担得起这般重任呀。
过了几日,这旨意便开始在朝堂上施行起来了。起初,大臣们都还有些不适应,往日里都是直接将奏事呈给陛下,如今却要先去面见皇太子,那流程、那说话的分寸,都得重新琢磨。
我记得有一回,我要弹劾一位吏部的官员,那官员平日里收受贿赂,在官员任免之事上徇私舞弊,我早已收集好了证据,本想着直接上奏陛下,让陛下严惩此人,可如今这旨意在前,我便只能先去求见皇太子了。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东宫,等候召见。那东宫的宫殿,透着一股庄严肃穆之气,让我愈发紧张起来。等了好一会儿,才终于被传唤进去。
我进入殿内,瞧见皇太子端坐在上方,面容虽还带着几分稚气,可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沉稳与睿智。我赶忙行礼,说道:“微臣参见皇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皇太子微微抬手,说道:“陈大人免礼,听闻你有奏事,且说来便是。”
我定了定神,将那吏部官员的不法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又呈上了证据,说道:“殿下,此等官员,败坏朝纲,若不严惩,恐难以服众,还望殿下明察,予以裁决。”
皇太子接过证据,仔细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思索片刻后说道:“陈大人,你所奏之事,证据确凿,此人确实罪不可恕,本宫当令吏部严查,依律惩处,绝不容情。”
我听了,心中暗自佩服,没想到这皇太子年纪轻轻,处理起事儿来倒是这般果断公正,当下便回道:“殿下英明,微臣代那诸多受屈的官员和百姓谢过殿下了。”
从东宫出来后,我心中松了口气,想着这皇太子看来是能担得起这奏事裁决之责的,只是不知道其他大臣们又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对此事的反应那是各不相同。有的大臣觉得这是陛下有意培养皇太子,让他早日熟悉政务,日后也好顺利继承大统,所以都积极配合,奏事时也是尽心尽力地向皇太子解释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也有那部分大臣,心中有些疑虑,觉得这权力一下子转到了皇太子手中,怕日后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势,便在奏事时,总是想着法子想要左右皇太子的想法。
就说那礼部的一位侍郎,平日里就颇有些小心思,他有一回奏事,是关于宫廷祭祀的一些规制更改之事。他到了东宫,先是对皇太子一番夸赞,说得那是天花乱坠,把皇太子哄得挺高兴,然后才慢慢说起正事,可说着说着,便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想法掺杂其中,想要让皇太子按照他的意思来裁决。
皇太子却也不是那等好糊弄的,听着听着,便察觉到了异样,微微皱眉问道:“侍郎大人,你所言这些,可是出于公心呀?本宫怎觉得你这言语之间,似有偏颇之处呢?”
那侍郎一听,心中一惊,赶忙回道:“殿下恕罪,微臣绝无此意,只是想着这祭祀之事关乎皇家体面,微臣这才多言了几句,还望殿下明鉴。”
皇太子冷哼一声,说道:“哼,你身为礼部官员,当以朝廷规制、祖宗礼法为重,莫要夹带私货,妄图左右本宫的裁决,此次便罢了,若再有下次,本宫可绝不轻饶。”
那侍郎吓得冷汗直冒,连连称是,灰溜溜地退了下去。
而在民间,百姓们听闻此事后,也是议论纷纷。有的百姓觉得这是好事,想着陛下如此看重皇太子,日后这大明的江山定能传承得稳稳当当,国家也会越发繁荣昌盛;可也有百姓担心,这皇太子毕竟还年轻,万一被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给哄骗了,做出些不妥的裁决,那可如何是好呀。
在应天府的街头,一位老者就对旁人说道:“这陛下让群臣奏事先启皇太子,虽说心意是好的,可那皇太子还没经过多少事儿呢,咱就怕他被那些个奸臣给带偏咯。”
旁人却回道:“老哥,你这担心也是多余的,那皇太子自幼聪慧,又有陛下的教导,想必不会轻易被糊弄的,咱还是等着瞧吧,说不定往后这朝堂会越来越清正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臣渐渐适应了这奏事先启皇太子的流程,而皇太子也在这一次次的裁决中,愈发成熟起来,对政务的处理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我因着职责所在,时常要去弹劾一些不法官员,与皇太子接触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我发现这皇太子不仅在处理具体事务上公正严明,还时常会向我们这些大臣询问一些民间的情况,想要了解百姓的疾苦,以便更好地做出裁决。
有一回,我奏事完毕后,皇太子便问道:“陈大人,本宫听闻近日里这应天府的粮价有些波动,百姓们的日子怕是不太好过,你可知是何缘故呀?”
我赶忙回道:“殿下,微臣也有所耳闻,这粮价波动,一是因为今年收成受了些天灾影响,二来嘛,怕是有那不法粮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微臣正想着要去调查此事,再上奏弹劾呢。”
皇太子听了,脸色一沉,说道:“哼,这些粮商,为了一己私利,竟不顾百姓死活,陈大人,你且尽快去查,若属实,定要严惩不贷,同时,让户部想办法从别处调些粮食过来,平抑粮价,莫要让百姓受苦。”
我应道:“微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办好此事。”
从东宫出来,我心中对这皇太子又是多了几分敬佩,想着这大明有如此心系百姓的储君,那真是百姓之福啊。
可这朝堂之上,总有些不安分的人。有几个大臣,见皇太子在群臣中的威望日益渐长,心中便起了嫉妒之心,想着法子要给皇太子使绊子。
他们暗中勾结,收集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事儿,想要上奏陛下,污蔑皇太子处事不公,偏袒某些大臣。可他们却没料到,陛下对皇太子那是极为信任的,这些小伎俩,又怎逃得过陛下的法眼呢。
陛下得知后,龙颜大怒,将那几个大臣狠狠斥责了一顿,说道:“你们身为朝廷重臣,不思为国效力,却妄图构陷皇太子,是何居心?若再有下次,朕绝不轻饶,都给朕滚回去,好好反省!”
那几个大臣吓得跪地求饶,可陛下却不再理会,拂袖而去。
经过这一遭,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明白了陛下对皇太子的维护之意,那些原本还有些小心思的,也都不敢再轻举妄动了,都老老实实做起事来。
而皇太子呢,经过这些事儿,也更加谨慎小心了,在裁决奏事时,更是反复斟酌,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让各方都心服口服。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王位继承以及权力交接等方面的情况,且与1377年命群臣奏事先启皇太子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王位继承有着严格的血缘和继承法规定,通常是长子继承制居多,但也会受到贵族议会以及教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权力交接方面,老国王在位时,会逐渐让王储参与到一些政务处理中,但更多的是在贵族们的陪同和指导下进行,而且贵族们会通过议会来对王储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衡,确保王储的行为符合贵族阶层的利益以及国家的传统律法。与大明陛下直接命群臣奏事先启皇太子,让皇太子独立裁决事务,以此来培养锻炼他不同,英国更侧重于贵族与教会参与下的王储权力过渡,体现出不同国家权力结构与王位继承人培养模式的差异,英国重贵族教会参与下的王储培养,大明则重皇帝主导下的皇太子独立锻炼。
在法国,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国王对王位继承人的培养也是颇为重视,不过法国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制度,王储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各个大贵族家族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参与一些宫廷宴会、狩猎等活动,来巩固自己在贵族中的威望。在权力交接上,国王会逐渐将一些地方事务的管理权交给王储,让他去处理,但同时也会有宫廷的顾问大臣们时刻辅佐,并且要遵循教会的教义和贵族的传统习俗。相较于大明命群臣奏事先启皇太子,让皇太子直接面对群臣奏事进行裁决,法国的王储权力交接过程显得更为复杂且多方参与,体现出不同国家治理理念与王位继承人权力交接方式的差异,法国重多方协助下的王储权力交接,大明则重皇帝授权下的皇太子独立裁决。
在奥斯曼帝国,其疆域辽阔,王位继承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斗争,王子们之间为了争夺苏丹之位,时常会发生内战等情况,因为奥斯曼帝国的传统是王子们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支持者来证明自己有资格继承大统。在权力交接前,老苏丹会考察各个王子的军事才能、治理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而王子们也会在自己的领地或者军队中积极积攒力量。一旦确定了继承人,那新苏丹会迅速掌握军政大权,不过依然要受到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在宗教教义方面的约束以及贵族阶层在世俗事务上的制衡。与大明相对平稳的皇太子权力培养与交接过程不同,奥斯曼帝国充满了竞争与不确定性,体现出不同民族宗教构成与王位继承模式的差异,奥斯曼重竞争选拔下的王位继承,大明则重平稳传承下的皇太子培养。
在威尼斯共和国,作为商业城邦,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王位继承一说,其权力主要掌握在商业贵族手中,通过商业议会来进行管理决策。商业家族会培养自己的后代,让他们学习商业知识、航海技术等,以便日后能在商业领域有所建树,参与到城邦的管理中。在权力交接方面,更注重家族内部的传承以及商业利益的延续,通过选举等方式在商业家族中有能力的成员中选出合适的人来担任重要职位。与大明围绕皇室血脉进行的皇太子权力培养与交接不同,威尼斯侧重于商业能力和家族利益考量下的权力传承,体现出不同发展模式与权力交接重点的差异,威尼斯重商业传承下的权力交接,大明则重皇室血脉主导下的皇太子培养。
在阿拉伯地区,部落众多,各部落内部对于首领的继承,大多是依据部落的传统习俗和长老们的推选,通常是在部落中有威望、有能力的家族中选出合适的人来担任首领。在权力交接过程中,新首领要得到部落成员的认可,并且要遵循部落的道德规范、处理好与其他部落的关系等。部落之间有时会组成联盟,那联盟首领的推选则更为复杂,要综合考虑各部落的实力、利益等因素。与大明由皇帝指定皇太子,群臣奏事先由皇太子裁决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交接与培养模式不同,阿拉伯地区更侧重于部落内部民主推选和习俗主导下的首领传承,体现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与权力交接形式的差异,阿拉伯重部落习俗推选下的首领传承,大明则重皇室血脉关联下的皇太子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