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奴族现在到底有多大的势力范围?
他们有山海,江海,启源,希望,不屈,五座核心城市。然后,从里海东北岸到伊犁河谷之间广阔的区域都是不奴族的附属部落。
然后在四河草原的南面正在修建一座四河城,另外在伊犁河谷有一座伊犁城也在规划。
真正属于不奴族的人口将围绕在七座核心城市,不奴族核心总人口大约在二十五万人左右。
与匈奴人战争结束以后,不奴族的军队有三个主要的军事核心城市。
分别是山海城,不屈城和四河城。
其中,山海城的主要防御方向是防御帕提亚帝国和罗马帝国,不屈城主要是为了防御贵霜帝国,四河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人。
在巴尔喀什湖畔的冬雪里,袁华终于想清楚了一个问题:“到底如何看待战争?”
他在六月底,不奴族大匠师季度会议的时候,曾经就罗马军团越过高加索山脉的事情,有过这样的评论:“首先,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敌人,罗马。如果没有罗马人越过高加索山脉,如果没有罗马人在山海城南城关以南两百里修建营寨,那么我们将在这里举杯庆祝胜利和安全。
请尊重我们的敌人!没有匈奴人的追杀,不奴族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
在大湖边,我想明白了很多道理,包括战争。”
袁华说到这里,拿起茶杯喝了一大口凉白开,他继续说道:“国无外患,则恒亡!罗马就像炼铁时的铁锤,而不奴族是那块火红的铁块,我们与罗马的每一次撞击过后,我们都将变得更为紧密和紧致,会越来越摆脱脆弱,走向坚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没有敌人,没有共同的防御目标,其内部将很快陷入灯红酒绿和腐化堕落,离灭亡就不再远了!
所以在我看来,罗马跨越高加索山脉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奴人有信心打败罗马,他们要打多久,我们不奴人就陪他们打多久,一直打到罗马人畏惧,一直打到罗马人敬畏为止!
他们的皇帝叫图拉真,那我们就要定一个目标,要打到,只要图拉真一提到不奴人,就要瑟瑟发抖。要打到,罗马人一想起不奴人,就夜不能寐。
我不喜欢战争,但战争本身就是文明存在的证明,也是凝聚文明意志的关键点。战争,是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战争,我们也应该谨慎的对待战争,到我们绝不可畏惧,也绝不可回避。”
众人在会后,认真讨论了罗马当前的态势,他们已经开始在高加索山脉的中间北部,修建第二座营寨。
罗马这一次非常谨慎,也非常有耐心。这两座营寨,一座牢牢的锁死高加索中部的通路,而第二座,则是向着东北面前进了一百里。
每个营寨都至少有一支五千到六千人左右的罗马正规军队,以及六千左右的外族骑兵。
这样的罗马军团营寨,每前进一百里,就为罗马增加出一个半径为50里的城市范围。
罗马人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打垮的达契亚人,他们逼着达契亚人不断的向后退,不断的放弃土地。
图拉真曾经说过:“只要我们一步步地稳扎稳打、徐徐前进,达契亚人的领土便会像被蚕食一般逐渐减少。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若想要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必定需要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作为生存之根基。然而,如今的达契亚人,如果还渴望其族裔得以存活于世,那么摆在他们面前似乎只有一条道路——那便是对他人的土地展开疯狂掠夺。但可悲的是,这其实不过是一个致命的陷阱罢了。放眼当下局势,根本不存在任何一方势力,有能力同时应对来自罗马帝国排山倒海般的猛烈攻势,同时还能进行与周边其他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战争冲突。所以,让我们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地持续向达契亚的核心领地进军,并逐步建立起一座座坚固无比的营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罗马军队势如破竹的推进之下,达契亚人最终必将走向覆灭的命运!”
在那场激烈而残酷的战争之后,强大的罗马最终取得了胜利。英勇无畏的达契亚战士们,尽管他们曾经奋力抵抗,但最终也无法抵挡罗马军团那坚不可摧的力量和无往不利的战术。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兵器相交之声此起彼伏。达契亚人的鲜血染红了大地,然而他们的顽强抵抗却未能改变战局。最终,疲惫不堪且伤亡惨重的达契亚人无奈地选择了屈服。
那些曾经骄傲的达契亚勇士们,如今一个个低下了高贵的头颅,颤抖着双膝跪倒在了罗马的鹰旗之下。他们眼中满含屈辱与绝望的泪水,向罗马乞求成为其卑微的奴隶,并祈求罗马能大发慈悲,给他们留下一小块可怜的土地以供生存。
站在高处俯瞰这一切的图拉真皇帝,他的身影如同山岳般威严耸立。他冷漠地注视着这些战败者,心中没有丝毫怜悯之意。对于这位战功赫赫的帝王来说,达契亚只是他征服之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罢了。
随着图拉真一声令下,罗马士兵们如潮水般涌上前去,彻底践踏并征服了达契亚这片土地。从此,达契亚沦为了罗马帝国的附庸,失去了自由与独立。
现在,罗马要用同样的方式,夷平阿兰人和不奴人,一点点的蚕食他们的土地和势力范围,将他们逼进死亡的螺旋之中。
老阿拉什笑着说:“实际上,我们为何不能效仿罗马人呢?他们能够一路行进、一路修筑营寨,并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土范围。难道我们就做不到吗?这无疑是一个充满趣味且行之有效的策略,如果我们不去借鉴和学习这样的方法,那岂不是愚不可及?
想想看,当我们踏上征程时,可以沿着道路每隔一段距离便建立起坚固的营寨。这些营寨不仅能够作为我们前进途中的休息站和补给点,更能成为我们防御外敌入侵的坚实堡垒。随着一个个营寨的建成,我们的势力范围将逐步扩大,原本属于那些不奴人的土地也会逐渐纳入我们的版图之中。
这种步步为营的扩张方式,既能保证我们的军队有足够的后勤支持,又能有效地稳固新占领的地区。而且,通过不断地修建营寨,还能向周边的部落和民族展示我们强大的实力与决心,从而让更多的人心生敬畏,甚至主动归顺于我们。如此一来,我们的影响力将会日益增强,最终实现称霸一方的宏伟目标。所以说,面对如此精妙绝伦的战略手段,若我们选择视而不见,那简直就是对自身发展机遇的一种极大浪费!”
刘玉比较担心,她担心阿兰人的反应,“假如我们通过建造城寨这种方式逐步地朝着西部进军,并一点一点地扩张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地范围,那么那些一直以来都占据着这些土地的阿兰人又将会作何感想呢?他们是否会因为我们这样的举动而感到愤怒和不满,进而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毕竟对于阿兰人来说,这些土地或许已经承载了他们世代相传的记忆、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当我们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时,很难想象他们不会采取一些行动来扞卫自己的家园和权益。这其中可能包括武力对抗、外交施压或者其他各种形式的抵抗手段。如此一来,一场激烈的冲突恐怕就难以避免了。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提前预见到这种可能性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也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局势,甚至找到一种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但无论怎样,这个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谨慎处理才行。”
袁华想了想说道:“从表面现象来看,阿兰人完全能够凭借我们所设立的营寨展开游牧生活。我们不仅会给予其坚实可靠的军事防护保障,还会积极开展各类商品交易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处营寨所占用地域面积其实并不算大。
接下来让我以一种更为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解释一下:实际上,我们采用了相对较为柔和友善的策略手段,通过商业往来、工业制成品的交换,还有更具先进性的生产模式等途径,逐步对阿兰人实施渗透与影响。在这里,我们跟罗马人的做法存在着本质性的巨大差异。要知道,罗马人一心追求的是广袤无垠的土地资源以及数量众多的奴隶人口;然而,我们并不像他们那样奴役其他族群,相反,我们真正所需的正是阿兰人本身。我们期望他们能够舍弃游牧生活,转而采取定居的方式融入我们。只要他们愿意进入城寨从事各种劳动工作,只要他们在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方面高度依赖于我们的城寨体系,那么到最后,他们别无他法,只能自然而然地与我们相互交融、合而为一,根本不存在第二种可能性!”
最终,不奴族在最后选择一种看上去很笨的办法,他们开始在高加索山脉的北面,开始向西不断修建自己的营寨。
他们在修建营寨之初,就会通知当地的阿兰部落,他们是保护者,他们将与阿兰人一起对抗罗马的军队,这些营寨只是临时的军队驻扎地和贸易区,他们的牛羊永远不会占用阿兰人的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