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设福建炼油厂,是曾经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心中的一个梦。1981年1月14日,项南正式到福建上任。不久,他就把第三次筹建福建炼油厂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那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建省却遇到了能源短缺瓶颈。全省工业用油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然而,福建是一个没有炼油厂的省份,所需成品油全靠外调。这给福建的经济和运输带来沉重的负担。建设福建炼油厂越来越迫切。
项南一次次地对前来考察的中央领导说:“我做梦都在想建炼油厂!”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就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炼油厂选址就是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它必须有一个能停靠5-10万吨级油轮的深水港口,以及拥有广阔平坦的陆域腹地。项南考虑把福建炼油厂放在湄洲湾。湄洲湾与台湾基隆港隔海相望,是闽台两省相距最近而又最大的一对姊妹港。
早在1919年2月,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提出把湄洲湾建设成为全国十五个渔业港之一。周恩来总理曾在对外商贸交往中,提出把湄洲湾作为商业大港开发利用……开发湄洲湾,建设福建炼油厂。
1982年8月,福建省邀请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科研单位共70名专家到湄洲湾考察。这些专家考察后一致认为湄洲湾具有海水深、岸线长、航道宽、风浪小、陆地面积大等特点,是世界不多、全国少有的多泊位天然深水良港,具备了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工业的条件,可以建成现代化、大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化企业,再拖下去会延误发展时机。”并建议把福建炼油厂放在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
因为泉州市经济实力较强、地势平坦——那里在清朝是一个跑马场,地形和土质都很好。1982年10月,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亲自带着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湄洲湾实地踏勘。项南站在海堤上,面向大海,放眼望去:辽阔、浩瀚的湄洲湾三面为青翠连绵的小山环抱,湾口朝东南方向敞开。海边,有几条小渔船随着波浪飘荡着。海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望着海阔云翔、碧浪滔滔的湄洲湾,项南心里像海浪一样汹涌澎湃,决心为先行者描绘的这幅蓝图写下了壮丽的第一笔。
项南慷慨立誓:“福建不上炼油项目,我死不瞑目!”此心昭昭鉴日月!随后,按照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授意,福建省组织了五六位全国人大代表实地考察了湄州湾。考察后,这几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了十几位福建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年底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开发福建湄州湾,建设湄州湾港口和福建石油化工基地”的议案。这是福建的一个大项目。这个议案被国家采纳了!
1983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了在湄州湾建设项目,并将开发湄州湾的前一阶段工作列入国家“六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然而,建设炼油厂,福建缺人才。1981年6月,求贤若渴的项南亲自到石化部“挖”人才。
这时,正在石化部北京设计院任自动控制组组长的泉州晋江人王文泰进入了他的视线:王文泰1937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晋江罗山镇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进入石油工业学院深造的福建人,参加齐鲁石化厂、燕山石化厂、武汉石化厂等十一个大型石化企业设计、建设。项南对王文泰说:“福建要建设一个炼油厂,你来福建就是要筹建这个项目。”这正是王文泰所期盼的,一个月后,他就调入晋江地区科委参加湄洲湾南岸规划工作。接着,福建又从全国石化系统引进了一批人才,充实福建炼油厂。
1990年6月17日,是载入福建发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福建炼油厂工程开工典礼在生产装置区施工现场隆重举行。
1991年4月5日,中顾委常委、原来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来厂视察,此时他已离开福建5年了。项南视察了炼油厂后,欣然题词:“梦想终成现实。”写完后,项南拿出私章盖上,令在场的许多同学热泪盈眶。领导人到地方视察题词并签章的,实在不多。
1992年9月30日——这是一个载入福建发展史册的辉煌日子!晚上10点半,产品质检合格。福建数千年来不生产一滴油的历史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