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且上窥天堂;且行怀地狱;俯人世患茫茫;入山河兮噎语……
几年前,我遁入新县县城,怀着赤子之心,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之情,登上了新县境内第一高峰——黄毛尖。
我正值壮年,时令又恰逢盛夏,矗立于江淮山巅,看夕阳,逛云海,仰慕天街,万千豪情,聚于一身,曾承诺往后定看黄毛尖日出。
往事悠悠……
回到县城后,第二天李姐开着车,我带着儿子一起,去了黄毛尖看日出。终于在今日凌晨三点半钟,整装出发。月儿弯弯,繁星满天,偶尔传来几声杜鹃的鸣叫。车灯照在公路两侧的信号指示灯上,如两条蜿蜒的巨蛇,随车并行游向深邃的苍穹。
到达山顶时,月儿仍然微笑地俯视着旋转的风力发电机所用的叶轮。透凉透凉的山风呼啸着,钻入我单薄的春装,劲爆地鼓吹起不规则的气浪,似要携带着我飞向天空,与那远处山沟中飘浮天街的灯笼一起游走。
东方已然泛起了鱼肚白,在鱼肚白的上方,是深蓝的天空,与天空衔接处,慢慢染上了一层红晕。
天空上的红晕,让我想起了儿时,母亲清晨送我去学校的路上,遇到乡邻,涩涩地停下来逐一打着招呼,那脸上呈现着与阳光映照时绯红的晕。
红晕越来越红,越来越嚣张跋扈,逐渐凝成了一道道虹,一会儿又悄然变成了多彩的霞。眨一眨眼,霞光又似爆射的利箭,从天地间骤然散开。
红日一跃而出,好似下方被什么物体拉扯着停了又停,又缓缓升起。
一切豁然明朗。群山柔嫩透翠的新叶之中,衬出一丛丛火热燃情奔放的杜鹃花,更是如血似滴的艳丽,在天地间静静地沐浴着晨光悄然绽放。
杜鹃花,绝美于天地之间,据说是英雄的血浸染而形成。花开花落,岁岁年年,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一腔任劳任怨,寄怀初心入世,肩扛使命征程,贡献出最后的一滴鲜血,浸染着一片片花海,那么从容淡定,那么怡然自得,为天地间奉献这绝美的风景。回想这几年的疫情所遭受的曲折,又能如何比拟什么呢?
一声啼血杜鹃,又从思绪中唤起。她的呼唤,响彻天地,震撼回忆,洗涤心灵。那是一种多么深沉、厚重、伟岸的声音。
“人间最美四月天”!去黄毛尖看日出,绝美是杜鹃。
游后留诗云——
乘船随月去,甘露正浓兮。静待霞光起,归来春色栖。却无莺燕语,仅有杜鹃啼。且诉家山美,松涛今又嘶。
下山时,沿途皆是粉红色的桃花飘飞。
其东南黄毛尖山峰之下,田铺乡塘畈也。黄毛尖森林公园的塘畈村,坐落在山峰之下公路边的涧溪旁。虽已入初夏,但黄毛尖山下刚刚青翠林立,塘畈水库碧波漾荡,蓝天悠悠,白云飘飘,山花烂漫,柳絮飞扬。鸟鸣山涧沟壑,风拂额面轻透凉。
沿溪涧而上,潺潺水声相伴曲,妙婉莺歌枝头唱。峰回路转———“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豁然开朗,古柳依依,亭台隐隐,村舍傍溪北,乡村舞台倚村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风和日丽,心旷神怡。旅行此景此地,环境整洁舒适,风景秀美俏丽,乡村至味是清欢,如临“桃花源”。
午饭时分,我才寻一村民家中,炒了两个菜,地缸豆炖腊肉与韮莱炒鸡蛋,我路走多了有点饿,吃了两大碗香喷喷的米饭,伙食超便宜,三个人只收了五十元钱。
去洗手间时,才发觉这家主人,也是一位奇石爱好者,玩石爱好者在县城不常见到,更何况在这深山的僻远山村,其在溪涧与山间,捡得不少画面石,形象石,腊石与矿石,还有一块石铁陨石。摆放在自家的窗台和院落之中。但主人对石头的知识面理解的不是很透,我便简单地介绍了新县常见文玩的石质与石类,以及捡回家之后石头的护理。形象石与画面石最容易发现,而腊石无杂质,细腻光润有油脂性的很少,黄腊石偏多,但大部分石英晶体粗,绿腊石杂质太多,红腊石裂纹多。在远古年代大别山还是汪洋大海,后来地壳运动而形成,也有生物化石与陨石,找寻需要很专业的地质岩石知识,建议可在网上搜索学习。
主人很是高兴,再三挽留,临走时,送了上午刚从山上采摘的野菜,藤儿苦与蒲公英。并送了一块红腊石,我非常喜欢。主人还留下了电话,希望有空常来此地游玩,并且帮助指导其奇石文化。
在塘畈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当时正值正午,天气稍有炎热,我走进去休息片刻,无意中见到了村务负责人彭以亮同志。在他的介绍讲述中,该村位处穷乡僻壤之地,是在红城整合全域旅游,打好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乡村中受益。他正在忙于工作,起草修建河岸协议,作为一名游客我不便打扰,便匆忙告辞。
车子奔驰在乡间宽阔的路上,金红色的太阳照红了脸。从黄毛尖回去的时候,望着慢慢远离视线的塘畈村隐于巍巍群山之中,挥了挥手。心中想着,如有机会,一定来塘畈乡村大舞台,与跑友们搞一次露营晚会……
广场外,村道边。晚风轻拂溪水潺,霞隐花絮夕阳残。人难舍,夜无眠,月光又漾我心田。启明星耀大别山。
127
隔日依是好天晴,我们相约去了白沙关,同行的还有网友天马行空。
位于鄂豫皖交界的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据新县志、红安县志、光山县志、麻城县志载,其在白沙关村东南2公里的江淮分水岭上,二岭夹峙,东为望风尖,西为擂鼓台,地势险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白沙关原名白沙洲,古时为齐、楚关隘,后魏景明四年,元莫率兵攻梁义阳,被梁将吴子明战死于此,南宋时,金兵侵犯中原,宋将孟良后裔孟珙率兵血战白沙洲。后传说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被元兵杀害于关口,百姓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此关改名为白沙关,并立孟珙石刻像于关内供后人瞻仰。1929年在白沙关爆发了着名的红军、农民赤卫队近万人的革命大暴动。遗址现有革命历史纪念馆、孟珙庙、望风尖、擂鼓台景点四处。
1926年7月国共合作开始北伐战争,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国民党开始明目张胆的屠杀共产党。当时的政治局负责人是瞿秋白,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共产国际的左倾主义),爆发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9月9日的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928年12月16日的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等。在这种背景下,党的最高领导集体主张武装夺起中心城镇,鄂豫边区工农红军第七军在陈店一带开辟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当时适逢蒋、桂军阀混战结束,桂系军阀被逐出武汉,将介石的势力延伸入湖北和河南南部,他调集军队对柴山保根据地实行第一次会剿(因有国民党独四旅罗霖部和暂二旅李克邦部参加,史称“罗李会剿”),疯狂的残杀革命进步人士。光山县的反动势力趁机纠集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北面陡山河一带的胡、范、成、黄、寇几家恶霸大地主,以胡道记为首,拼凑了反动武装民团及红、黄枪会(又称红黄学会)盘踞在白沙关山寨上。他们利用关口屯兵买马,修筑阵地,烧杀抢夺,鱼肉乡邻,搜捕共产党,严重阻碍了刚刚建立的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929年5月,白沙关村罗冲革命青年罗文玉被捕后遭胡道记残暴杀害,尸体被吊在城楼曝晒,激起了当地罗氏家族的义愤,他们秘密联络附近的群众组织农民赤卫队,准备攻关发动起义。
6月的某一天,中共鄂豫边特委地下交通员在途经白沙关时听说了罗氏家族准备秘密攻关的消息,立即向中共鄂豫边特委主要负责人作了汇报。中共鄂豫边特委和红三十一师决定依靠当地红枪会群众攻克白沙关。特委和红军领导人事先作了周密部署,当时主要领导人漆德玮(中国工农红军十一军三十一师师长),徐向前(十一军三十一师师长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高敬亭(三十一师三团团长)吴焕先(时任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委员、鄂豫边特区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紫云区委书记)、王树声(时任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委员)、郑维山(时任鄂豫边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戴克敏(时任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党代表)、曹学楷(时任中共七里坪区委书记)、戴季伦(时任中共黄陂县委书记)等,经研究决定兵分四路,由倪志亮、曹学楷、郭步仪、郑行瑞分别带领,准备强攻白沙关。另派秘密党员、“豫南红学司令部”骨干罗明高、罗明富等人,带领白沙关村罗冲一带的农民,以红枪会的名义,潜入白沙关山寨内,预作内应。同时,组织地下党员广泛发动柴山保、郭家河一带的农民支前参战。
1929年7月1号凌晨,战斗打响。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副师长徐向前亲自指挥战斗,四路部队在数千革命群众的配合下,同时向白沙关发动猛攻。当进攻部队和革命群众接近山寨时,罗明高、罗明富突然率领预作内应的革命红枪会会员从敌阵杀出,会同红三十一师和革命群众奋勇杀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毙伤敌军数百人。胡道记带残匪仓皇弃关北逃,红军乘胜追击,残匪大部被消灭于途中。胡道记中弹受伤,走投无路,跳水而死。暴动胜利后的第三天,中共鄂豫边特委在白沙关附近的望风尖举行万人大会,宣布成立农民赤卫队,并惩办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豪绅地主和红、黄枪会反对头目,这次革命暴动,史称“白沙关万人暴动”。
白沙关万人暴动后,依靠刚刚建立的红色政权,群众纷纷要求参军,红三十一师新增加近500余人,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得到初步的巩固,红色区域向北推进数十里,红军队伍和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陡山河以南纵25公里,横23.5公里的地|区,均成为革命根据地。
着名的白沙关万人暴动是革命初期由红军、农民赤卫队联合组织的一次大的革命暴动,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的威力,有力的震撼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激发增强了人民群众革命的信心,大大地鼓舞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初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对打通“黄麻、光山到罗山,商城、固始到六安”的革命通道,对鄂豫边区革命的壮大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为后来柴山堡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和粉碎国民党鄂豫会剿、徐夏会剿提供了有利条件,意义十分重大。
行至白沙关,在青砖黛瓦的北门楼下,坐着两位老者,亲切地打过招呼后,热情地带我参观了门楼东侧的石碑。
没来白沙关之前,听说此石碑为黄州知府孟珙之像,民间用来纪念他抗金、抗元之功绩。
参拜完石碑后,观摩良久,我对石碑产生如下质疑: 若年号为开宝六年,即北宋赵匡胤还未登基做皇帝,则抗金名将岳飞还未出生,年号与画像时间不符。我仔细揣测了碑文—— 如果年号是开宝六年之说,后面应是用十二天干与地支表示月与日期,则不应是三月十二日、作为日期而刻于碑文。个人默默揣测着。
此关在解放以前,关口东西侧岭寺庙耸立,也是古时南北过往的必经古道,按碑画中服饰,应是唐代衣冠装饰,也许是少白游览此处时,而留下的传奇故事,后被当地村民以碑祭思之。还是传说中的侠士李少白?还是侠士沈少白?
笔者认为,应是唐后期五代时多战乱,白沙关遭到战火毁坏,而是一名叫奭少白的人所重建,而石碑画像为建关工匠所立,而画像是谁?有待考证。
此石碑的雕刻画像,以服饰与朝代对比,绝对不符合为孟珙之像。
孟珙石刻画像之说,只是当地居民,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心的表白与祭思。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孟珙庙与娘娘庙(民间也称为梁红玉庙)也遭遇了难逃拆毁的命运。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四世祖孟安是岳飞部将,祖父孟林也是岳家军一员,父孟宗政,子孟之纲。南宋中期宋蒙战争爆发后,曾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为“机动防御大师”。淳佑六年(1246年)九月三日,孟珙去世,时年51岁。中国历史上抗金、抗元的民族英雄,与岳飞媲美!
据门楼下的遗存捐赠碑文记录,当年号在道光二十一年重新修建了白沙关,经过历史的演变,白沙关也同样经历着兴衰,繁华与败落。
而在一九二九年苏维埃政权成立时期,在党的号召与领导下,白沙关万人暴动,留下了不朽的丰碑与诗篇。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一页宝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