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土路上。
李强踏着轻快的脚步,欣赏着路边的景色。
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他的身上,就连空气,都格外的香甜。
他家的位置,不在村子的中心,加上天气又热,李强走了差不多一里地,才终于见到除母亲外的同村村民。
当然,是别人先给他打的招呼。
“强哥,强哥,你去哪啊……”
黄鹂般清脆的声音,让李强看向一旁的苞米地。
只见一名扎着麻花辫的女孩,正笑脸盈盈看着他。
女孩年纪不大,穿着花布短袖,手拿狗尾巴草,笑起来,婴儿肥的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酒窝,甚是可爱。
虽然女孩和他很熟的样子,可李强根本就记不清,眼前的少女是谁。
就在李强一筹莫展之时,玉米地里传出另一个成熟的声音。
“佳佳,你和谁说话啊。”
说话间,一位身材娇小的妇人,裹挟着头巾,从玉米地里出来。
虽然个子不高,但身材不错,把身上的灰白色印花长袖纽扣衫撑得鼓鼓囊囊,
一双水汪汪大眼睛,隐藏在头巾下,让人忍不住想要盯着看。
李强就忍不住多看了几眼,都忘了面前的小女孩,还在等他回话。
好在妇人已经看到李强,将包裹着的头巾打开,笑着说道。
“是李强啊,你是来找佳佳玩的吗?”
妇人放下头巾后,看清楚妇人嘴角那颗黑痣,李强就已经想起来,眼前这对母女是谁了。
妇人名叫刘小菊,在李家村,也是排得上号的美妇人。
李强对她印象这么深,不光是因为刘小菊长得不错,还因为刘小菊的丈夫朱长旺,是十里八乡唯一的兽医。
靠着这门手艺,其貌不扬又经常一身牲畜气味的‘猪医生’,才能娶到刘小菊这样的俏娇娘。
眼前的少女,就是他俩的女儿,朱佳佳。
以前他不懂,为此还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开朱佳佳的玩笑,说她妈妈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现在他明白了,不是牛粪,猪粪、狗粪人家鲜花还不让插呢。
听到刘小菊问他话,李强既然已经知道二人是谁,也是连忙回复道。
“额,刘婶,佳佳,我有事去一趟镇上。”
朱佳佳一听李强这话,对于李强半天没理她,也不生气了,赶紧拉着李强胳膊说道。
“强哥去镇上,带上我呗,我好多天没去赶集了。”
“佳佳,你不许去,地里的活还没干完呢。”
李强还没说话,刘小菊便呵斥了女儿一声,不想让女儿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况下上街。
朱佳佳听到妈妈不让她跟着李强上街,嘴巴嘟起老高,气鼓鼓地说道。
“妈,你刚才还说不该让爸爸昨晚太累,要回家休息的,怎么又不回去了。”
“你个臭丫头,瞎说什么呢!”
刘小菊被女儿在李强这个小辈面前揭了短,连忙走到朱佳佳面前,揪了女儿一下。
朱佳佳吃痛,眼泪巴巴地看着母亲,没有再提上街的事情。
李强看到这对奇葩母女,也很尴尬。
他可不想掺和进去。
看着泪眼婆娑的朱佳佳,李强随口说道。
“佳佳,我去镇上有事,就不带你去了,回来的时候给你带糖吃。”
一听这话,朱佳佳才破涕为笑。
李强见此,也只觉得这时候的小孩真好骗。
笑着和刘小菊打了招呼,就告别母女二人,快步往镇上赶。
他所在的李家村这时候还没有水泥马路,一车道的乡村土路将各个村子连在一起。只有镇上连接省会的地方有水泥铸造的硬质公路。
之后几年,各个村子联通才会修建通往镇上的水泥马路。
走了两三里路,因为靠近镇上,道路两旁的建筑也是多了起来,马路也变成了宽敞的水泥公路。
李强的注意力被路边的一栋两层砖楼吸引。
这个年代在农村两层砖楼并不常见,要么是家里子女多不缺劳力自己修建,要么就是父辈会打拼给留下来的。
像是这种靠近马路边的砖石小楼,那是打广告,贴标语的绝佳位置。
只见房子一侧墙上用白石灰刷着几个大字,尽管风沙雨雪的侵蚀让字迹略显斑驳,但依然清晰可辨。
“改革开放,振兴中华!”
短短的八个大字,如同晨钟暮鼓,震撼着李强的心灵。
他停下脚步,凝视着这行标语,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标志着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他依稀记得之前在南方工厂打工的时候,有一次在食堂吃饭,碰到厂老板和生产经理也在。
听厂老板说他是90年代末来到南方打工,后面自己办厂,已经是错过了黄金时期。
小老板吹嘘如果他能早个几年办厂,说不定现在已经是当地首富了。
虽然说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在这年代就已经开始办厂经商,确实是遍地都是市场。
李强的心中也开始盘算起来。
要知道这个年代正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行业都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人民的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或许可以利用对未来的了解,提前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开创一番事业。
没有过多停留,他既然决定不去南方打工,这些信息就当作了解,大方向把握住就行,其他的还得靠自己。
越接近镇上路边的标语便多了起来,有的写着“发展是硬道理”,有的则是“科技兴国,教育为本”。
甚至李强还看到一面围墙上,写着最有那个年代标签的标语。
“计划生育”
这些标语如同时代的主角,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和时代特色。
不过李强也没有在路边过多停留,快速地来到镇上。
才到主道口,就看到街道上一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模样。
摊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戏声,还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镇独有的热闹景象。
他站在街角,望着街上熟悉的建筑,心中涌起了一丝怀念。
这个时候的小镇居民们,还是非常的淳朴善良。
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家里多了点什么就会趁着赶集的时候拿到集市上售卖换取一部分收入。然后再买回自家需要的油盐酱醋,他记得自家老爸以前也在集市卖过东西。
李强摇了摇头,将思绪拉回到现实中。
他今天来小镇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怀旧,更重要的是来考察市场,看能不能为接下来要干的“大事”提前做点准备,然后再去整点钓鱼的装备。
想到要去买鱼钩鱼线,李强连忙在自己的兜里找了起来。
以前他使用手机扫一扫支付习惯了,身上基本上没带过现金,今天早上出门急,他一下也没想到这个问题。
“爸爸比了个q了……”
李强把身上的几个兜翻了个遍,一毛钱都没有找到。
他心想这个年代的自己也太寒酸了吧,都是成年人了兜里居然没有钱,鄙视十九岁前的自己。
李强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他好像确实没怎么带过钱出门。上学读书或者买其他的都是父母给他买好。
真正他自己做主花钱,还是在他跟同乡刘东去南方打工的时候,父母给了他三百块钱用于路上吃喝买票。
既然没钱,李强也不急着去买鱼钩鱼线了。
趁时间还早,他准备先去市场里转悠,观察一下现在卖鱼的行情和物价这些。
于是他赶紧朝着记忆中的一处农贸市场走去。
小镇不大,大部分的生活物资买卖都在一处市场内完成,也有一些来得晚或者不愿意缴纳摊位费的小商贩会沿街售卖或者打游击。
李强还没进入市场,一股嘈杂的声音混杂着家禽类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配合来来往往的人群,一下让李强感受到独属于这个年代的人间烟火气。
“花生、瓜子、白砂糖……”
占据市场大门最好摊位的胖大婶,卖力地招揽着过路的客人。
李强记得曾经跟父母一起上街赶集的时候,每逢路过这里,都希望父母能转进去买点啥。
“小伙子,买点花生瓜子还是糖果”。
摊位上的胖大婶,刚给一位客人称了半斤白糖,转头看到李强站在摊位边,以为他是想买点啥。
“不买不买”
李强听到胖大婶招呼他,连忙摆摆手,表示不是来买东西的。
他自己明白,他的兜比他脸还要干净,哪能买得起花生瓜子,于是告别胖大婶就往市场里面钻。
胖大婶也不恼,这年头,她家的生意可不缺顾客。
街上就只有一两家卖瓜子花生糖的买卖,家家户户办点啥的都想置办点这些,不是她家就是别家,捆绑的生意。
李强往市场里面走,摊位上大多数的买卖,还是农户们自家种的蔬菜售卖得更多一些,例如豇豆、丝瓜、小白菜。
他大概问了一下价格,像小白菜才两分钱一斤,愣是让李强一时半会没算清物价。
其余的就是卖一些衣物鞋子这些家用产品的为主。
逛了一会,李强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个时候的农户们做买卖大多数不喜欢吆喝,都是摆在那里有人问就回答,主打一个愿者上钩。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人民淳朴、商品保真,原生态。
而像那些以往所谓的“二道贩子”。
就是倒卖商品的小商贩们,则是卖力地吆喝着,摊位也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挣得盆满钵满。
李强没有去凑热闹,在他看来,现在的商品也就那样,没啥大不了的,也就是现在农村现代化生活才开始,很多人觉得新鲜。
但不得不承认倒卖商品,在这个年代,的确是一门好买卖,农村市场消费能力逐渐提升,现在又是空白期,只要愿意干,肯定能挣钱。
不像以后网购发达,想买其他地方的货,在家里都能买到,倒卖生意不好干。
可是李强没有想过走这条路。
一是没门路,二是他也没这口才与这些大爷大妈掰扯,还是老老实实找他的卖鱼摊。
李强一路留意着有没有卖鱼的小摊贩,一直逛到了市场最里面,他才看到有卖鱼的身影。
这是一家以家庭为单位做买卖的档口。
应该是主营卖鸡鸭鹅这些家禽为主,有一对夫妻俩,负责家禽的宰杀拔毛。
旁边一个看着十七八岁的少女,带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帮忙看着鱼摊。
档口的鱼以草鱼、鲤鱼、鲫鱼、白鲢鱼这些普通家鱼为主。
李强没有贸然上前开口询问,而是先站在旁边观察了一番,想看看其他人来买鱼的时候他听下情况。
看了一会也没见有人前来购买。
李强也不等了,走上前去,对着正在和弟弟玩着一条大草鱼的少女张嘴询问道。
“老板,鱼怎么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