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子夜的传授和安排下,工匠组、瓦匠组、泥匠组的长辈们,也开始行动起来。
工匠组负责大型水库的建造,瓦匠组负责水利装置,而泥匠组则负责延伸的水道。
三个组的任务,都很重要,可以说紧密相连。无论哪个组掉链子,都会影响到其他组的发挥。
听完李子夜的布置,村里的长辈们,郑重的点了点头。
大型水库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结构为主。为了增加审美,让水库更有古代的那种韵味,工匠组会用到李子夜教他们的“砖石仿木技艺”。在水库外围,涂上仿木釉料。
至于内部,则按照李子夜教学的那样,分为上、中、下三层。每个分层,都被设计了一处隐藏石门,在不影响水流储存的情况下,可以供人打开和进入。
这几扇石门的作用,主要是为方便定期检修,定期清理来的。毕竟水里的各种微生物很多。
如果不及时清理,那么日积月累,水库中流出的水,会变得浑浊难堪。到了那时,若想清理,那必须得砸开表面才行。这样代价太大。
以上的设计,是李子夜在原有技艺传承中,改进来的。属于是,集各家之所长,取长补短了。
工匠组的长辈们,吆喝着开始劳作。他们将一块块切好的砖石,搬运到指定位置,然后按部就班的搭建水库,一切尺寸细节,都按照李子夜设计的那样。
有了之前建造夏宫的经验,工匠组这边完成得很不错。至少每次李子夜过来“督工”,都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问题。
除了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外,大方向上没毛病。
“督工”完工匠组的进度后,李子夜又来到瓦匠组那边。他们负责的水利装置,是整个喷泉体系的心脏。
根据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水风车,原本是由风车和水车,两大部分组成。风车将风能传递给水车,然后由水车将能量传给所汲水体。
而李子夜的设计,舍弃了风车的风能,改用水流带来的水能。原因自然是,风能时有时无,大的时候台风、飓风,直接能量爆表,难以控制。
而水流可以安装阀门,一切大小都可以人为干预。
“子夜,你来的正好,麻烦来看一下,这活动板轮,是这样做的对不?”见到李子夜到来,瓦匠组的长辈们,也上前请教他问题。
水风车的活动板轮,是这处设计的重要节点。也是它不同于其他水车的关键。
现在外面能看到的那些水风车,大多已失去功能,成为了一种装饰物。它们只会不停旋转,然后把舀起来的水,又再度倒出,整个在做无用功。
而李子夜设计的活动板轮,它内藏一处类似天平的机关。一旦板轮开始旋转,并且储水,那么每当板轮运作到顶点时,它们就会自动的往水库中蓄水,周而复始,以此循环。
“结构上没有问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处天平机关的灵敏度,需要反复测试。”
李子夜犀利的指出关键,天平装置的好坏,关系到水利的效率。
“好的,没问题,放心吧子夜!”瓦匠组的长辈们,答应着说道。
有了李子夜的指点,他们建造起来就更有信心了。
“嗯,好,我去看看刘叔那边情况,怎么样了。”李子夜说着,跟众人告别,然后离开村子,前往村附近的一处溪流。
在那里,泥匠组的成员们,正在紧锣密鼓的布置水道。将溪流里的活水,引入水库。
蜿蜒的小溪,流水清澈,许多小鱼小虾,一见到有人靠近,急忙隐藏进水草里,转眼消失不见。
布置水道的材料,用的是一根根青竹。众人用专业刀具,将青竹穿透。然后剔除竹筒内的竹板残留。将竹子制成一根完整的青竹水管。
这样一来,一段天然无污染的竹筒水管,就制作出来了。方便又好用,而且不要钱,因为漫山遍野都是竹子,这植物的生长速度还奇快。砍完一片,明年又长出来了。
“子夜,根据我们测量,大概需要五十来根青竹,应该就差不多了。”
“目前我们组,一半人手负责竹筒,另一半人手负责埋水道。”
刘村长一五一十的对李子夜说道。
光是竹筒运送水源,还不牢靠。因为一旦有野生动物经过,很有可能撞翻这些竹筒。
就算没有动物搞破坏,那放置在村外的竹筒,也阻隔了一定的通行。
所以多重考虑,李子夜把竹筒水道,设计安装在地里。这样就不会影响村民活动,也不怕小动物捣乱。
不得不说,李子夜的这番设计,让村里长辈们是越琢磨越服气。各方细节,各种情况,都提前考虑到位。跟着他一起干活,真是要多安心有多安心。
“好的刘叔,辛苦你们了!”李子夜表情认真的说道。
曾几何时的他,并没打算让村里长辈们,劳心劳力的跟着一起建造。要不是长辈们人都很好,二话不说主动请缨。
如果摊上那些心胸狭隘,自私自利,见不得别人好的刁民,从中搞破坏。那事情可就恶心了!
虽然李子夜有“儒气光环”护体,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但村里其他人没有呀……
“不辛苦,不辛苦!反正我们闲着也是闲着,现在有事情可以发挥余热,大家高兴还来不及呢!”
刘村长如实的说道。
老一辈们,从小在山村长大,没读过什么书,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除了搞耕地、搞养殖,就剩下洗衣、做饭、看电视、打牌之类。
本以为这辈子,就这么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度过了。谁能想到他们村里,竟然出了一位卧龙大天才。
正因为李子夜的出现,他们迎来了人生的新方向。
用村里某位长辈的话来说就是,“混了大半辈子,今儿个总算混出点样子来了…”
……
随着各组成员的不断配合,水力钟喷泉的样貌,也渐渐清晰。巨型水库,从无到有的拔地而起。精妙绝伦的水风车,也在组员们的工艺下,昂首挺立。
溪水引流的青竹水道,也建立起来,就等水力钟建成,得以通水。
家村的所有村民,都在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着。包括妹妹李子涵也是一样,她熬夜了两个晚上,才把现阶段的视频剪辑出来。
视频的封面,妹妹取的是一只硕大的三足金蟾。这只金蟾,不是网上截取的照片,也不是图画,而是她哥李子夜,根据圆明园传承,亲手雕刻的。
国人都知道十二生肖兽首,被列强掳掠。但很少有人知道,喷水池中那只金蟾,下场凄惨,被炮火摧毁。
金蟾是我国华夏招财进宝的瑞兽,它最重要的寓意就是财源滚滚。根据这项寓意,水力喷泉中的那只金蟾,背上载满了钱币和元宝。
在古老的华夏神话传说中,是仙童刘海收服了金蟾,让它从此造福百姓。所以金蟾的口中,含着一枚钱币,寓意是'口吐金钱',造型十分形象。
当带有金蟾封面的视频,刷新在各大平台首页。标题名为,“金蟾的殇,你们可曾知道。”
不少夜猫子网友,一看这画风,一见这标题,就感觉事情很不简单。
再看视频发布者的名字,不用多想,网友们立刻就点了进来!毕竟上期视频,李子夜的剧透,可是吊足了众人胃口。
“啊啊啊啊!子夜大神,你终于舍得更新啦!我等你等得好辛苦呀!你可曾知道,我这两周是怎么过来的嘛!?”
“弱弱地问一句,封面的金蟾,该不会就是圆明园水池里的那只吧?它跟跟十二生肖兽首,好像关系匪浅呀!”
“给大家科普一下!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滋出来的水,最后都是流进金蟾口中的。寓意招财进宝,财不落空!”
……
李子夜的视频,就是全网流量的标杆。除非他不更新,只要一更新,那各种令人羡慕的数据,可以说纷至沓来,赶都赶不走。
只见网友们迫不及待的点开视频,想要看看最新这期内容。
当画面开始播放,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超精致的水池。在池子中-央,有一尊身宽五尺,傲视九天的金色蟾蜍。昂首挺胸的目视远方。
就在金蟾目光所及的位置,竖立着十二个石座,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从南向北,分为八字的两排。
石座上还没有铜像,只有一处空洞的泉眼。
不过,光是眼前这番场景,就让观看视频的网友们,瞬间触情生情了!
因为无论在历史教科书中,还是圆明园废墟,大家记忆里的圆明园喷泉,总是一副残破不堪,被大火灼烧后的痕迹。
如今,李子夜在不掩盖历史,不麻-痹内心的前提下,还原出水力钟喷泉。哪怕还未建成,但网友们的内心,还是感受到五味杂陈,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复杂感。
“光是看到雏形,就感觉水力喷泉建完,一定会很漂亮啊!当初那帮土匪,真的是暴殄天物啊!如此精美的艺术,怎么下得去手的?”
“所以他们是匪帮,是野蛮的低级文明啊!如果今天,洋人还敢用他们的坚船利炮,入侵我们。那么必定叫他们有来无回,新仇旧恨一起算!”
……
这是网友们,此时最想表达的。
李子夜还原出来的圆明园喷泉,越是精美,那网友们对华夏历史上所发生的惨剧,就越深刻。
特别是此时的金蟾,孤零零的卧在水池中,更有一种历史的凄美感。
这时,画面流转,切换到村子附近的那条小溪。
只见李子夜和村里长辈们,站在溪流边,低头检查着河岸处的青竹水道。
目前,整个水道还处于封闭状态,竹筒内部干燥一片,包括水池和大型水库,也都处于干涸状态。
“应该都没问题了,开闸吧。”检查完后,李子夜一声令下,示意众人开闸放水。
周围的组员们听后,打开水道闸口,让溪流中的清水,源源不断的流入青竹水道。
当闸口开启的瞬间,只见溪流中的水流,也发生了略微改变。一部分清水,顺着水道流入筒中,然后沿着青竹奔向家村。
由于竹筒是不透明的,所以众人也没法看清具体情况。
不过这不要紧,因为水道的出水口,连接水库。准确来说,溪水们顺流直下,而后冲刷在水风车的板轮上。
恰到好处的激水,让板轮开始缓慢转动。清澈的溪水,不停滋润着干涸已久的水车。让它仿佛获得生机一般,吱吱呀呀的发出转动声。
随着水风车的缓缓转动,水箱中的积水,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增加。过不一会儿,清水就漫过了最下层的水库。
这样一来,水风车的板轮,也能开始不间断地把水源,运送到上层水库。然后由水库的出水孔,将水流运往十二生肖喷水池。
眼前的这套运转,可把看视频的网友们,惊艳得不轻!什么叫机关算尽,什么叫算无遗策。
在不借助任何电力、机械的情况下,让水力喷泉自动运转。哪怕这还不是它的完全体,单单亮相,就足以惊艳四座了!
“卧槽?这真的是不依靠任何电机,纯水流驱动的水利装置?也太太太牛了吧?”
“子夜大神,请问你设计的这套体系,是根据清廷的历史文献,还是别朝的文献,推衍出来的呀?毕竟圆明园被毁了,好多专家都没法确定它的工艺。”
“别管哪个朝代的了,反正都是华夏传承,这总没错吧?而且人家李大师,也没说要完美还原呀,这又不是搞文物工作,不用太计较吧?”
“所以说,子夜大神的实力,强得过分呀!专家推敲这么久,都研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大神年纪轻轻,直接还原了可还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