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永固正在书房中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书房的宁静。
他的亲信匆匆进入,手中捧着一封来自杨廷麟的传书,脸上带着一丝凝重。巩永固心中一动,立即接过传书,迅速浏览起来。
传书中的内容让他感到震惊。杨廷麟在信中提到,钱谦益等东林官员近期频繁地向小皇帝进言,强烈建议年幼的皇帝应当接受正规的皇家教育,以培养其治国理政的能力。
小皇帝年幼,面对这些大臣的坚持,也感到无奈,最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
得知这一消息后,巩永固意识到事情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果然,不久之后,钱谦益便开始安排东林官员轮流为小皇帝授课。
这些官员在授课的同时,不断向小皇帝灌输罢免李邦华、方岳贡,召回史可法、高洪图等,并力主让他们进入内阁,以加强东林党在朝中的势力。
巩永固对这一切感到愤慨,他注意到,曹化淳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其实有机会也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然而,曹化淳却选择了沉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这让巩永固感到意外,同时也让他对曹化淳的立场产生了怀疑。
经过深思熟虑,巩永固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曹化淳是太监王安一系的成员,而王安的墓碑文正是由钱谦益亲自撰写的。
这种深厚的渊源让巩永固不得不怀疑,曹化淳在政治倾向上是否也偏向了东林官员。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关系,曹化淳才没有阻止东林官员的所作所为。
巩永固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需要采取行动,但如何才能在保证国家稳定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制衡东林党的势力呢?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也是他接下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巩永固坐在书房中,他的目光透过窗棂,向京城方向远眺。
尽管朝廷局势复杂,但他并不担心朝廷失控,因为京营、羽林卫、金吾卫以及南京十三门的掌控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然而,钱谦益等东林官员的所作所为,却让他感到无法容忍。
他们利用为小皇帝授课的机会,不断撺掇皇帝罢免忠良,提拔党羽,这样的行为已经触及了他的底线。
巩永固决定采取行动,给这些东林官员一点颜色看看。
他深知,要想在朝中制衡东林党的势力,就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武器。于是,他想到了阮大铖。
阮大铖原本是东林官员的一员,但因为未能升职而与东林党的大佬们决裂,转而成为臭名昭着的阉党成员。他深谙朝中的政治斗争,且手段狠辣,是对付东林官员的绝佳人选。
巩永固立即假借孙传庭、卢象升及自己的名义上书朝廷,强烈要求起用阮大铖为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的职位在朝中举足轻重,掌握着官员的任免大权。阮大铖一旦上任,必将掀起一场官场风暴。
果然,阮大铖上任后,迅速开始行动。他大肆提拔亲信,排除异己,一时间官场风气大变。
东林官员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开始纷纷向皇帝上书,请求罢免阮大铖。
阮大铖的所作所为,让朝廷中的党争愈发激烈。
巩永固却并未感到担忧,他深知自己手中有足够的筹码来控制局面。
他希望通过这场党争,能够彻底削弱东林党的势力,为朝廷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久,东林党预谋立潞王为帝的阴谋被揭露,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阮大铖见机行事,他身后的官员们纷纷站了出来,以雷霆之势对东林官员展开猛烈的弹劾。
太后和朱慈炤对东林官员的所作所为也深感愤恨,他们利用这个机会,果断罢免了钱谦益等侍讲官员,并命令阮大铖彻查此事,务必将东林党的罪行彻底查清。
阮大铖接到太后的命令后,兴奋不已。
他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可以彻底打压东林党,还能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
于是,他立即下令将东林官员纷纷收监,严加审讯。
钱谦益在被捕入狱之前,深知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告诉柳如是,除非巩永固帮忙,否则此去必死无疑。
然而,柳如是深知自己与巩永固并无深交,想要见到他并非易事。她打听到松江知府陈子龙与巩永固关系甚好,便去找陈子龙帮忙。
柳如是曾是陈子龙的旧识,两人相识于早年,彼此欣赏,互相爱慕,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同居生活。
然而,陈子龙早有家室,他们的感情最终未能修成正果。
柳如是心中虽然对陈子龙仍存有一份情感,但此刻她更关心的是钱谦益的安危。
陈子龙见到柳如是时,不禁唏嘘不已。
他没想到多年未见,柳如是竟然为了钱谦益的事情来找自己帮忙。
他立即答应帮助疏通关系,尽自己所能去营救钱谦益。
不久,巩永固接到陈子龙托公主飞鸽传书,谈到南京党争愈演愈烈,请巩永固回南京主持大局。
巩永固此时已经随军到达山东境内青州府,接信后,一人四马,只用半月就赶到南京。
此时,南京城腥风血雨,大量东林官员被杀,钱谦益因内阁大学士的身份,暂时未被处死,但在狱中也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史可法因谋立桂王,也被揭发下狱。
驻扎在湖北的左良玉部也开始行动起来。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南京城进军。
左良玉部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他们的加入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阮大铖正为左良玉清君侧头疼不已时,意外得知巩永固还朝的消息时,不由得大喜过望。
毕竟,巩永固在南京城及周边地区拥有八九万的军力,他认为,巩永固的归来可能会给他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