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成功弹劾掉一位内阁大学士的英雄倪文焕,则被提拔为正四品的山西按察副使,而他也是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就飞速升到了正四品的位置,好不让一众同僚羡慕,同时激起了他们昂扬的斗志。
未来一段时间内,科道言官的弹劾题本满天飞,而且弹劾的目标基本是朝中与在外的四品以上高官,这让大明整个官场一下子陷入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弹劾多了,官员们的办事效率也跟着提升了不少。
对此,作为皇帝的朱由校自然是十分乐意看到的,故而对于弹劾的题本不再像之前那样消极处理,而是偶尔也会挑几个倒霉蛋让督察院或东厂去调查一番。
大明只有一个海瑞,所以那些被朱由校挑出来的倒霉蛋,就真的倒了大霉了,一个个不是抄家斩首,就是罢官夺职。
有了皇帝的配合,科道言官们的弹劾题本自此就再也没有停过。
而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那么几个倒霉的官员落马。
至于韩爌空出来的内阁大学士、东南总督与江东巡抚,朱由校并没有急着新增内阁大学士,现在在朝的内阁三人搭配朱由校非常满意,而且他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入阁人选。
自此,由朱由校便宜老爹朱常洛一口气任命的八位东林党内阁大学士,全都被朱由校清扫一空。
而东南总督及江东巡抚的人选,朱由校在听取内阁三人的意见后,最终调任魏广微为户部尚书兼总督江东江北,江东巡抚则由王绍微升任。
魏广微留下的礼部尚书则由礼部左侍郎兼河南巡抚顾秉谦接任,礼部左侍郎黄立极调任户部左侍郎兼河南巡抚,河南左布政使由江西右布政使杨鹤调任。
既然黄立极离开了礼部,则他空出的礼部左侍郎由陕西左布政使朱延禧赴任,陕西左布政使则是由春闱副主考少詹事张瑞图调任。
现在的朱由校基本不召开经筵讲官,也没有皇子,所以张瑞图留在詹事府完全是浪费光阴,还不如放他去地方历练一番。
琼华宫在空置半年后,朱由校选在四月初一这个阳光明媚、气候温和的日子,与他的妃子们正式搬到了西苑的琼华宫居住。
为了方便今后内阁的就近办公,朱由校也让他们搬到了琼华宫南边不远处由之前兵丈局改造的内阁新值房。
相比之前宫城根逼仄的内阁值房,现在的新值房不仅面积宽敞了很多,而且还紧靠西苑太液池,舒适度立马上升了不知多少个档次。
而同样在朱由校搬进琼华宫的四月一日当天,京城的粮价也在开始逐步上涨,先是由之前的一两一钱一石,涨到了一两二钱,当天即将关市的时候,最终停在了一两三钱。
粮价一天涨了两钱,不仅引起了朱由校的高度关注,还引起了户部与内阁的注意。
当朱由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真是感叹这些人还真会挑日子,选在了他和内阁搬到西苑的日子,明显是在赤裸裸的挑衅与宣战。
临近下值,毕自严实在是坐不住了,拉着总督仓场的左侍郎毕懋良来到内阁,陈述着京城粮价一日涨到一两三钱的事情。
三位内阁大学士听毕自严说完,一个个神情十分的凝重,作为大明最顶尖的那一拨人,哪会不知道这是背后有人在搞鬼。
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后,纷纷选择了紧急向皇帝汇报此事,并快速敲定应对之策。
看着眼前的五位大臣,朱由校虽然心知肚明他们是为了何事而来,但还是装作好奇地问道:“诸位爱卿此时前来,可是有要事?”
身为户部尚书的毕自严,事情是他提出来,他自然得率先站出来回道:“启禀陛下,京城今日主要粮商的粮价在中午的时候突然涨到了一两二钱一石,现在更是涨到了一两三钱,臣等此次前来求见陛下,是想与陛下商议该如何应对!”
“可有应对之策?”朱由校淡淡地问道。
“回陛下,臣以为当约谈主要粮商,限定价格上限!”毕自严回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堵不如疏,加大朝廷的放粮即可应对!”徐光启站出来发表了他的意见。
李长庚站出来反驳道:“启禀陛下,臣从湖广老家之人的口中得知,过去一两个月,有不少粮商在大量高价收购粮食,恐怕与此次京城粮价上涨有一定关联,所以臣不赞成加大放粮之策!”
朱由校一边轻敲着桌面一边看向方从哲问道:“元辅怎么看?”
假寐中的方从哲站起来缓缓地回道:“回陛下,此次粮价上涨,恐怕真是背后有人刻意为之,至于原因,无外乎求财与阻碍朝廷大政。
现在辽东与西南正在发生战事,加上去年西北的大旱与兖州府大地震,恐怕有唯恐天下不乱之人既想求财也想着阻碍两边的战事!”
众人听完方从哲的话,无不在他们心中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
徐光启不太敢相信地问道:“元辅的话,是否有点夸大了?现在有谁能有如此能量挑动如此大的事情?”
对于徐光启的质疑,方从哲并没有选择与之理论,而是再次微闭起了双眼假寐起来。
李长庚再次反驳徐光启的话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元辅的话不无道理,天下粮食就这么多,加上近些年西北与华北连续大旱,整个北方的粮食出现大面积减产,人多粮少的局面已经显现。
现在辽东与西南又在经历大战,加上兖州府大地震,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的损耗。
在如此背景下,别有用心的一些人很容易利用这种机会出来挑事!”
毕自严稍一琢磨就马上明白了过来,他马上接着李长庚的话附和道:“禀陛下,臣附议李阁老!”
“既然知道有人在背后搞鬼,该如何应对?”朱由校皱着眉头问道。
之前他虽然知道是东南士绅在后面搞鬼,但现在看来他们的目的只怕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