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上墙的捡漏皇帝#历史#小知识#汉朝#刘玄】
他追着喂馅饼,却获得了皇帝限时体验卡,然而他对此毫不珍惜,骄奢淫逸,不理朝政,不到三年就让体验卡到期。
不仅葬送了更始政权,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让玄汉成为西汉与东汉之间的尴尬伪政权。
他就是玄汉唯一的皇帝,也是帝刘玄。
刘玄是汉朝宗室后代,与刘秀兄弟同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直系后裔,世代居住在舂陵。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地位一落千丈,被郡县官吏欺压。
有一次,蔡阳国府庭长喝醉酒后侮辱了刘玄的父亲刘子仁,刘子仁一怒之下杀了庭长。10多年后,庭长的儿子杀了刘玄的弟弟刘惠为父报仇。
刘玄开始结交宾客,打算为弟弟报仇,后因宾客犯法,刘玄避开官府抓捕,从舂陵跑到平林。
官府把刘玄的父亲刘子仁抓走,刘玄于是诈死,派人将灵柩送回舂陵。官府便释放了刘子仁,刘玄自己则藏匿平林,伺机而动。
西汉朝廷接盘后不久就遇上饥荒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王凤、王匡等人在绿林山聚集数万人揭竿而起,号称绿林军。刘玄一看,天下大乱,身为逃犯的他为求保命也趁机投奔了绿林军。
刘玄根正苗红,有着汉室后裔的金字招牌,在一众平民将领中显得格外耀眼,他被任命为安吉月,相当于部队政委。
与此同时,刘玄的兄弟刘秀也高举复兴汉室大旗,组成七八千人的舂陵军,与绿林军联合作战。联军戮力同心,与官军作战,势如破竹,节节取胜。
刘玄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更始将军。
联军因群龙无首无法统一号令,为联合推翻王莽新朝,于是想推举一人称帝。
本来刘秀的威望最高,能力最强,战功也是最大,可是绿林军的将领们认为刘秀不好控制,而刘玄性格懦弱,如果推举他为皇帝自然对他们有利。
于是刘玄就捡到了大大的便宜。公元23年,刘玄称帝,建元后为更始,史称更始帝。刘玄的军队很快攻陷长安并杀死了王莽。新王朝由此被玄汉推翻。
不过,刘秀屡立战功,汉朝廷里威望越来越大,因此引起了刘玄的猜忌。所以刘玄借故处决了刘秀。
刘秀得知刘玄哥哥的死讯,强忍悲痛,韬光养晦,以图自保。他在公开场合将战功完全归功于更始帝的正确领导,放低身段向更始帝谢罪,将仇恨的种子深埋在心底。
但是刘玄却并不是个当皇帝的材料。迁都长安后,他纳赵萌之女为夫人,倍加宠爱,为讨夫人欢心,他索性把朝政委托岳父赵萌全权处理,自己当甩手掌柜。
群臣有军政要务,需要面见刘玄,刘玄经常醉得不省人事,见不了。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刘玄还耍小聪明,让世忠坐在帷幕后冒充自己和群臣说话。
老臣们都听得出帷幕后传来的不是刘玄的声音,退朝后,都个个心怀怨恨,谴责皇帝如此自我放纵。于是大臣们也心灰意冷,消极怠工。
刘玄的宠妃韩夫人也是个嗜酒成瘾者,经常陪更始帝喝得天昏地暗。
他有时正喝得高兴,见侍从不识时务,上前奏事,便拍着书案怒斥:“你瞎眼了?皇帝正在和我对饮,你为何偏挑此时来奏事?”
因用力过猛,书案都被她的粉拳锤破。侍从吓得胆战心惊,刘玄就在一边一言不发看热闹,听任韩夫人肆意妄为。
刘玄的岳父赵萌专权,为所欲为,作威作福,导致怨声载道。有个正直的臣子拼命揭发赵萌独断专行,刘玄偏袒岳父,听到那人的话很生气,怒拔剑就要刺他。
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说赵萌的坏话了。赵萌曾为泄私愤将一个侍中挟持出宫殿,意欲公开杀害,更是地位遭到岳父断然拒绝,眼睁睁看着侍中被赵萌杀死。
上梁不正下梁歪,刘玄的亲信们也在地方施行暴政。
他们或卖官鬻爵,或大搞裙带关系,将官爵授予无行山谷,甚至伙夫厨子之流。
这些人甚至身着妇女的大金上衣,在路上嬉笑怒骂,丢人现眼,以至于市民写歌谣讥讽他们:“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金帅将军。”
豫章李淑忍无可忍,痛心疾首。尚书列举更始帝条条错误劝诫他亲贤远佞,整肃朝纲,被更始帝一怒之下关进诏狱。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做法终于导致众叛亲离。
赤眉军眼看更始政权如此不堪,觉得有十足把握获胜,于是决定攻打刘玄。15年赤眉军进逼长安,被打到怀疑人生的绿林军将领们打算东归。
刘玄则坚守长安,以张卬为首的绿林军首领和刘玄发生火并。刘玄开始疑神疑鬼,处死了很多创业之初打下江山的绿林将领。
整个更始政权更是乱成一团,张卬等人趁机投降,加入了赤眉军。而之前被刘玄派往河北的刘秀已经站稳了脚跟,发展自己的势力,反过来攻打刘玄。更始政权在两方势力的夹击下土崩瓦解。
坚持不住的刘玄收到赤眉军的书信,说如果他肯投降就封他做长沙王。于是刘玄赶紧投降了,并献出了传国玉玺,也如愿当上了长沙王。
但是投诚的张卬坐不住了,他担心刘玄有翻盘的可能,于是游说赤眉军将刘玄杀死。刘玄最终还是死在了赤眉军手中,而刘秀则最终建立东汉,真正实现了匡扶汉室。但他始终不愿承认玄汉的合法性。
【蔡邕,因为一声嗯叹息送命的东汉全能男神#历史#小知识#东汉#蔡邕】
他出生在东汉,不仅出身名门,而且才华横溢。书法、音乐、文学技能点全部点满。他独创“飞白书”,制作了焦尾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诗集《西平诗经》,还被誉为汉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家。
他被曹操尊为师傅,被董卓、李傕器重,但就是这样的全能男神,一生却坎坷不已。60岁时因为一声叹息而丧命,他就是才女蔡文姬之父、东汉名臣蔡邕。
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郡圉县人。蔡邕出生在一个公务员世家,家中几代人历经200年都在朝廷当官,其中不乏朝中重臣。
父亲蔡棱曾任新蔡县令,身后的家庭资源和文化底蕴为蔡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当同龄小孩在清汤里找米吃时,他已经坐在书堆里“咬文嚼字”了。随着蔡邕长大,父亲联系东汉六朝元老、当朝太傅胡广,让他成为自己儿子的导师。
在名师的教导下,蔡邕博学多闻,不仅喜欢文学、学术、天文,还有音乐技能。
他的名声传到了汉桓帝耳朵里,于是被召进宫给汉桓帝弹琴。但是蔡邕知道桓帝是恃宠骄横的佞臣,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走到都城附近的偃师时,就谎称生病跑回了家。
回家后,蔡邕为了不掺和进朝堂的政治风波,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拒绝一切社交,开始了宅男式的隐居生活。
在这期间,他受东方朔、杨雄、班固、崔骃等人的启发,汲取百家之言,肯定正确的说法,否定错误的说法,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创作了《独断》。
公元171年,隐居多年的蔡邕终于在38岁时当官了。征召他的是东汉名臣乔玄。乔玄文武全才,为官清廉,全无槽点。
于是这次蔡邕接受了征召,成了乔玄的参谋,他也受到了乔玄的赏识。后来又出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官职。
蔡邕还在官场上结识了曹操。两人虽然相差20岁,但却成了忘年交,曹操尊蔡邕为老师,还经常在蔡邕家蹭吃蹭喝,习文弄墨。
在东汉皇家图书馆东观校书室,蔡邕发现典藏的书籍很多,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知识都出现了偏差。
于是公元175年,在汉灵帝的授权下,蔡邕带着一帮东汉顶级大儒校正儒家书籍,他们校对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蔡邕将整理校定好的典籍,先用朱砂誊写在石碑之上,然后又吩咐工匠按图加工,每刻好一块就立在太学门口。
这46块石碑被后世称为“熹平石经”,也是中国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经。熹平石经一出,轰动京师洛阳乃至全国,太学门前成为了学子们的网红打卡点,无数人乘车前来观摩,甚至造成了交通堵塞。
公元176年,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于是汉灵帝专门召开紧急会议,让群臣们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
当时蔡邕的官职是议郎,也就是皇帝的顾问,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岗位职责,一口气上书,举报了好几个没节操的同事,说他们贿赂宦官、贪赃枉法。
奏章不幸被宦官曹节偷看到,蔡邕一下子就暴露了,被他举报的人都恨得牙根痒痒,准备对他进行打击报复。
后来宦官王甫瞅准机会诬陷蔡邕和他叔父蔡质。蔡邕全家人被放逐到朔方郡,王甫的女婿又派杀手追杀蔡邕。
不过那时蔡邕已经名扬海内,杀手不肯下手,蔡邕才逃过一劫。之后蔡邕遇到国家大事想返乡时,又被诬陷诽谤政府,于是他又整整离家逃亡了12年。
蔡邕的焦尾琴也是在这逃亡时制成的。
有一天,蔡邕听到有人烧桐木,他从声响判断出是块好木材,于是把烧了一半的木头抢救了出来,制成了一把琴。果然琴声动听,甚至胜过皇宫中的名琴。
由于琴尾还有之前烧过的痕迹,所以这琴被称为“焦尾琴”,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到了汉灵帝去世,董卓掌握了大权,他一直对蔡邕的名声有所耳闻。于是又想征召他,蔡邕还是用老借口推说有病不能去。
被拒绝的董卓心态炸裂,威胁蔡邕要灭他三族,蔡邕不得已只好重返职场。董卓对蔡邕倒是非常重视,短时间内就迫不及待地对他进行了一连串升迁的大动作。
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联手扳倒。董卓被杀时,蔡邕正在司徒王允家做客。听说董卓被杀,蔡邕不由叹了口气,这却被王允逮住了把柄。
王允因此将他逮捕,并打算处死他。蔡邕请求留自己一命以完成《汉书》,太尉马日磾等都为其求情。
但王允称蔡邕为“佞臣”,认为他若撰写史书,不仅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王允日后受到讥讽。于是,60岁的蔡邕就这样死在了狱中。
蔡邕死后,他的女儿蔡文姬流落边塞,被献给了匈奴左贤王。生前的好友曹操还特意用2200黄金和一对白璧把蔡文姬赎了回来。
蔡邕虽然枉死,但他的才华依旧为后世所称颂。他所创的“飞白书体”被书评家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在词赋上的成就也使他获得了“汉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家”的美名。那本未完成的《汉书》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被诅咒的将门#历史#李广#小知识】
提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人们往往都会联想到功高不赏、命运多舛。
如果说冯唐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代名词,那么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汉飞将军李广家族的遭遇,可不是一句“生不逢时”就能概括得了的。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李广家族世代传习射箭,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骑射才能,汉文帝时期就因功被封为中郎。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无数,屡立战功,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但他至死也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李广的悲惨结局并不是家族厄运的终结。仅在他死后20年,他的儿子、孙子也相继死于自己人之手,整个李氏家族从此烟消云散。
李广的堂弟李蔡虽官至丞相,但也因侵占景帝陵园地而自杀;他的儿子李敢因得罪大将军卫青,被霍去病射杀;他的孙子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全家被汉武帝族灭。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家族的悲剧作了完整的实录,认为李广家族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性格和时代因素的产物,还与汉武帝的用人制度和军功制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