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叶在县城风风火火的干起了生意,姜雪跟齐术两口子,还在镇上待着。
不过他们已经在陆陆续续的搬东西进城了,两人虽然被调到了县城,但是,总得站好最后一班岗,把这个学期的学生,给带过去,下学期,两人才会正式在瑞兴中学执教。
至于高中,清河县有两个,一所一中,一所二中。
清河一中的前身是座寺庙,离瑞兴中学并不远,走路的话,五六分钟就到了,偶尔会有学生,来潘叶这吃粉。
人她是不认识的,但是校服她认识,虽然三个年级的校服颜色都不一样,但是跟瑞兴这边的,还是有很大区别。
再有就是,高中生高大一些,成熟一些。
潘叶去过一次清河一中,没什么原因,纯粹就是好奇,清河一中三四层高的教学楼,并不会让她觉得惊奇。
她最惊奇的是,操场中间的那颗百年古树,那是一颗两人手拉手合抱都抱不住的大榕树。
清河二中是十几年前新建的,位置有点偏,从潘叶的小店走到清河二中,得花上三十多分钟。
这个距离,对这个小县城来说,已经十分之远了,现在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这是需要用脚来蹬的,速度并不快。
六月,考完试后,林梅三姐妹放假了,大伯母直接跟潘叶请了两个月的长假,她得回去夏收了。
家里的地,要是没有她帮忙,非得把老头子的腰给累断不可。
至于她儿子,打小就没怎么让他下过地,很多活,他是不怎么会干的,他们两口子,也舍不得让林安跟着干重活。
潘叶这边有林梅三姐妹帮忙,她完全脱得开手。
大伯母走了没两天,姜雪一家,齐齐搬到了县城,这可不是之前的小打小闹,搬一点点东西过来了,他们把家都搬了过来。
潘叶知道了,中午的时候,直接把人拉到了她这里来吃粉,她请客。
这急急忙忙的,一家五口,到县城就已经九点多了,既要收拾卫生,又要整理床铺,根本就没时间买菜在家里开火。
也是累坏了,一家人吃的是头也不抬。
等吃完,姜雪竖起了大拇指:“还是那个味道,好吃。”
齐母喝汤的间隙,也是连连点头:“早知道你这的粉这么好吃,我还去什么陈记啊!”
姜雪有些无语,这事自己知道就行了,能不能别说出来,太糗了。
“好吃以后常来。”潘叶没放在心上。
吃完,姜雪几人继续回家收拾。
当然,主要是她跟齐术在收拾,齐母已经带着两个孩子,躺在收拾好的床上,呼呼大睡了。
两边分开住,齐母是不同意的,不过她不同意也没办法,吃住都是靠家里两个年轻人的工资,她同不同意的,不管用。
选房子的时候,齐母自然是要先选的,她选择了瑞兴中学对面的房子,毕竟在学校里住着,不是个事,她又不是老师,跟周围的人也不熟,她大字不识两个,一想到自己以后都要住在学校,是浑身不自在。
在外面,她还能找一些乡下的老太太聊聊天,说说话,学校里面的人,她可聊不到一起去。
屋子虽然有些狭窄,但是齐母带着两个孩子住,还是没问题的。
没错,孩子也是跟着齐母的,姜雪要上班,孩子自然是跟着奶奶的。
不过,她平时不上课的时候,倒是可以带着孩子,现在孩子正是记事的年纪,她怕孩子被奶奶教的,跟她不亲。
就这一个儿子,不可能不紧张。
她是公职人员,齐术也是,现在抓计划生育抓的那么严,他们这有儿有女的家庭,哪敢顶风作案。
学校的房子,收拾起来并不难,就是灰多了一些,不过两人分工,一个打水,另一个拿抹布到处擦擦擦,很快,就把房子收拾出来了。
就一个十几平的小单间,能有多难搞得。
下午潘叶走不开,不然姜雪是想让潘叶陪着她们一起去市场的。
没错,是她们,除了她自己,还有婆婆,她对县城可论不上熟悉,全都要姜雪带着她去熟悉,以后买菜做饭,就都是她的活计了。
齐母倒是乐此不彼,她没有收入来源,更没有退休金,平时的钱从哪儿来?
都是扣的菜钱,每天买菜的时候,讲讲价,今天一毛,明天一毛,这钱,就一点点存下来了。
手里有钱,心不慌,对这项活动,老太太抱着无与伦比的热枕。
都到这个点了,市场里只剩下些卖不出去、不太新鲜的尾货,当然,便宜是真便宜,早上一毛一斤的四季豆,到这个点,直接半价处理了,五分钱一斤,拿着袋子抢购的大妈可太多了,姜雪压根就没挤进去。
她不太好意思挨别人,一来二去的,直接就被挤到了最后面。
与她相反的是齐母,她仿佛是来到了自己的世界,反应敏捷,眼疾手快,袋子里的,就是她的战利品。
齐母边往外退的时候,还不忘挑拣袋子里的四季豆,有虫的直接掰掉,太过蔫巴的,也丢出去。
姜雪觉得很不好意思,这都已经这么便宜了,对方的年纪看起来也很大了,还在这辛苦卖菜,哪还能这么干,回去自己挑就是了。
“妈,咱们快去过秤吧!回去再慢慢挑。”
齐母眼睛一斜,看姜雪的眼神似乎是在看一个败家子:“回去再挑?”
“我花钱买菜,不是买一堆生虫蔫巴的次菜回去丢的。”
“你懂过日子,还是我懂过日子,要是都跟你似的,家里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看着别人似有若无瞟过来的眼神,姜雪的脸腾的一下,红了:“我不是这个意思。”
齐母似乎是找到了自己的主场,叉腰道:“你不是这个意思,还能是什么意思?”
“你们两个的工资就那么点,我要是不精打细算着过日子,一家人都得跟着你们喝西北风去。”
姜雪不想跟她在这吵,太不体面了:“妈,东西先去过秤,有话咱们两个回去再说。”